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4114|回复: 42

反感一切过分的炒作(关于邱振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3 10:50: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邱振中老师曾经留给人们的是学术严谨、淡薄名利的形象,看看,现在在网络上炒作成了什么样?

请不要推脱说这些都是小辈的抬举。

深切怀念过去的人物,如陆维钊、沙孟海、林散之、王蘧常等老一辈书法家,他们没有一个人像今天的名家们那样浮躁?

即使是同代的人物,潘良桢、华人德等沧浪书社中人依然从容、自然、恰切地读书、研究、创作、活动,没有那么迫不及待、夸大其词。

什么“中国书法最重要的阐释者”、“中国的维特根斯坦”。过了啊!

本人反感一切过分的炒作。即使品位远胜于文怀沙,但是一涉及过分炒作,其中的路数都是相似的,最终的荒唐也就相差不远。

我爱我师,我也爱自然与冷静!
发表于 2009-4-3 16:51:27 | 显示全部楼层
应该泼点冷水!
发表于 2009-4-3 18:47:12 | 显示全部楼层
物欲横流
发表于 2009-4-3 23: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今日不炒,更待何时::gif160::gif
发表于 2009-4-4 13:32:16 | 显示全部楼层
::gif72::gif ::gif72::gif ::gif72::gif
发表于 2009-4-5 18:29:3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徐老转贴,我来代劳吧!
许伟东(转贴)

直到现在,有人来咨询书法读物的时候,我仍然会推荐《书法的形态与阐释》,那是一本可以引发思考的书,值得一读。但是对于初学者,我不会推荐。这是一码事。
我认为他的理论问题很多,应该展开批评,这是另一码事。
同时,我坚决反对他的炒作。我前面说过:恰如其分,则不叫炒作。

我给初学书法的同学开过书单。大致是:

碑帖类——
文物出版社所出碑帖
上海书画出版社所出碑帖
西泠印社所出碑帖
荣宝斋所出碑帖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所出碑帖
著述类——
上海:
《书法丛谈》,沈尹默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年。
(或者《学书有法:沈尹默讲书法》,中华书局2006年)
(或者《沈尹默论书丛稿》,沈尹默著,马国权编,三联书店,1981年)
(或者《书法论》,沈尹默著,徐建融编,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
《中国书法简论》,潘伯鹰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
《书法十讲》,白蕉的文章,(载《翰逸神飞》一书中,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
《大学书法》,祝敏申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
《中国书学技法评注》,刘小晴著,上海书画出版社,1991年
《历代书论选注》,楼鉴明、洪丕谟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
北京:
《书法谈丛》,刘涛著,中华书局,1999年
《中国书学》,韩玉涛著,人民出版社,1991年
《中国书法简史》,王镛等编著,2006年
杭州:
《书法艺术》,王冬龄编著,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南京:
《中国书法通论》徐利明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书法篆刻》,黄惇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

我没有推荐邱振中老师的《书法》,不是认为这本书水平低,而是因为这本书舍弃了某些共识,放进了过多个人见解,那些见解写在专著里面是顺理成章的,但是写入供初学者阅读的教材性质的书则要慎重。那些见解必须经受严格的批评,这是邱振中老师自己提倡的,希望他身体力行。

除了不能认同他的《书法》里面的很多观点,我还发现《书法》里面的一些硬伤。
发表于 2009-4-5 18:37:34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许伟东(转贴)


与邱振中老师展开理论争鸣我本来不想做的,现在想做了。
但是在这之前,请容许我先做一点相对简单、相对乏味的事情——与《书法》中的硬伤较较真。

[《书法》中的硬伤之一]
该书第19页:“作者姓名印、别号印在书法作品中的使用开始于元代,最早的例子来自赵孟頫。他自己书写印稿,交给工匠刻制。”
这是一段关于篆刻史常识的陈述,请大家看看沙孟海先生的《印学史》的第十二章、第十八章。看看米芾(甚至欧阳修、甚至唐代的李泌)是多么委屈。
发表于 2009-4-5 18:37:55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许伟东(转贴)


[《书法》中的硬伤之二]
该书第43页:“在中国书法中,墨法一直比较简单;明代中期,写意画有重要发展,受此影响,书法中的墨法开始有了较大的变化。”
这样的陈述明显是有问题的。该书第92页的一段陈述与此不一致,略有改进:
“元代以来,书法在墨法上受到绘画的影响,开始注意书写时对水分的控制,墨法开始变得丰富起来,枯湿的调节成为一件作品中基本的手法。其间,书画兼长的艺术家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如吴镇、徐渭、王铎、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林散之等。”
但是,墨色的变化究竟开始于何时?肇始于书家之手还是书画兼善者之手?作品最能说明问题。按照《书法》的陈述,不知道唐代的贺知章、宋代的黄庭坚和米芾怎么办?他们都比吴镇早很多。即使元代的张雨(1277—1348)也比吴镇(1280—1354)略早?下面的图片质量不是很高,但是可以说明问题了。
发表于 2009-4-5 18:38:27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许伟东(转贴)


[《书法》中的硬伤之三]
该书第91页:“唐代就有关于宣纸的记载,但直到明代末期,使用的宣纸基本上都经过加工,从留存的作品来看,到了清代,书画作品所使用的,才有接近于今天生宣性能的纸,如八大山人的绘画。”
实际情况是:唐代的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就已经明确提及“生宣”(不仅仅是宣纸)的使用。不是清代,而是明代的徐渭(1521—1593)、詹景凤(1532—1602)、张瑞图(1570—1641)书法作品所使用的就留存有接近今天生宣性能的纸。就在该书这一段论述的前一页就有一张詹景凤作品的图片。邱老师的书出得太匆忙了,大约没有来得及推敲与仔细审读吧。
发表于 2009-4-5 18:38:5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许伟东(转贴)


这种挑剔其实是很乏味的,读书细心的人都会做。我想表达的是:第一,不要神话任何人,包括那些知名学者。第二,学者本人自我神话更是要不得。
乏味的事情我停下来。
我后面将开始与邱老师的理论商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5-3 23:26 , Processed in 0.15156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