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323|回复: 9

专访刘新德 (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11 22:32: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专访刘新德

刘新德,中国书法家协会行书委员会委员、四川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授
时间:2008年7月15日
地点:成都市花园大酒店
访谈人:傅德锋(书法专业媒体自由撰稿人)

傅德锋:刘老师您好!见到您非常高兴,首先感谢您的热情接待并接受我的采访。这次我到成都来,主要目的是请教学习。您是全国很有影响的一位颇具代表性的中青年书法家,又担任着中国书法家协会行书委员会委员和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书坛一直以来都很关注您,您在学习研究书法方面必然有很多成功经验,请介绍一下您的学书经历。
刘新德:呵呵,不大好说啦,学书经历怎么说,我学书法主要还是1984年1月分来成都当兵以后才开始自觉地进行书法练习。那时在部队上当仓库保管员,事情不是很多,闲暇的时候,就练习学写毛笔字,由于我们当时那个营房离成都还有几十公里,也没有老师指点。但我一直都坚持练字,那段时间比较长。1985年到机关工作,就是当通讯员,也就到了成都市里,就在教育学院隔壁。当时我们单位有一个同事看到我练习毛笔字,他就对我说:“哎,你学书法,我给你介绍个老师!”我说:“好”。于是,他就带我去拜访当时成都市很有名的青年书法家舒炯,舒炯在1980年全国首届书法篆刻展上入过展。当时他的爱人正生小孩,家里比较忙,他对我说,你可以等我们以后开办书法培训班的时候来参加学习。过后,就暂时再没有联系。1986年以后,我又经常到绵阳和江苏泰州等地去学习,那一年基本上都在外面跑。1987年处,我在成都市晚报的一个广告栏看到成都市书法家协会举办了一个书法培训班,我就报名学习。在学习过程当中又听说舒炯老师他们很早就成立了一个“四川省青年书画会”。办了一个书画培训班,也开办书法班,我又去报了名,这两头我都要学。1987年底结业的时候,我还获得了优秀学员称号,在结业典礼上,何应辉老师、张景岳老师、郑家林老师都参加了,他们那时候在成都都比较活跃。他们都参加过全国大展。从舒炯老师的培训班结业以后,就可以创作一些作品参加成都市青年书法家协会举办的书法展览,1988年,我就加入了成都市青年书法家协会,于是就认识了当时成都市的一班子青年书法朋友,像任云啦、陈明德啦、罗汉杰啦、陈贵生啦等等,他们当时在成都都还比较活跃。我经常跟他们进行一些交流,也就开始了比较正规的书法学习。我的年轻时候的学书经历基本上就是这样。
傅德锋:您的书法明显受四川地域书风的影响,而当代四川书风基本上都是围绕谢无量、刘孟伉、赵熙等人的书法进行发展,在我的印象当中,直到目前为止,似乎也没有较大的改变。请您谈谈自己对谢无量、刘孟伉、赵熙几个人的书作的感受和看法。
刘新德:哦,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看的,由于我来到四川,后来又从部队转业参加工作留在了成都,可以说,我在四川生活、工作、学习的时间比较长,大概有二十五六年了,我的生活习惯、生活状态基本上已经融入了四川的山山水水,所以对巴蜀文化也有比较深的体会和感受,我当时又跟着舒炯老师学习书法,所以说,我的书法学习、创作肯定也也脱不开四川这个大的文化背景。而谢无量、刘孟伉、赵熙他们几个人作为清末明国四川书法史上的影响一代的代表人物,我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他们的影响,而且受他们的影响比较大。尤其是谢无量对当今书坛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谢无量的书法最大的特点就是两个字:“童真”,可以说是洗尽铅华,他的书风可以说就是四川书风的代表。如果说四川的书风是什么样子?我说谢无量的字就能说明。你比如说他们同时代的延楷啦,赵熙啦,他们还是受清代的碑学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比较明显。而谢无量呢,他纯粹是写他的才气,到了那种“无意为书”的境界。他是一个大学者,社会地位也比较显赫,他那时当过孙中山先生的秘书。解放前就在四川博物馆的前身当馆长,解放以后到中国人民大学当教授,还当过中国文史馆的副馆长。他的人生经历相当丰富,所以说他是一位学者。当时他的书法还是受魏晋书风的影响比较大。我觉得谢无量的字是典型的四川书风的代表,他的书法很有才气。
傅德锋:我因为对这三位的书法所见不多,也没有专门的研究,他们三位的书风是不是一路的?
刘新德:还是不一样。谢无量、刘孟伉、赵熙三个人的书风从表面上看起来相似,但其实是各有各的不同。赵熙是一个翰林,资格比较老一些,他的书法碑意比较重一些,因为他当过翰林,是进士及第的甲等,属于“五老七贤”;刘孟伉呢他是一个地下党、游击队队员,他是受他的叔父的影响,他叔父原来在贵州当过知县,擅长书法,刘孟伉从小就受到他的影响刘孟伉在创作上路子比较广一点,书风更为雄强开张一些。所以说,他们三位的书法在风格上还是有一定的不同。
傅德锋:请问您是如何理解和看待继承与创新二者之间的关系的?
刘新德:呵呵,这是一个老话题。我觉得应该是这样,学习书法,你继承得越深入,你的创作的水准才会越高。因为书法它不像绘画那样可以直接从现实生活当中获取形象、语言,书法呢只能通过临摹前人的碑帖,来获取技法,领略书法的表现语言,在这个基础之上,才能够不断地把自己的认识、感受和思想情感融入于其中,从而逐渐达到创立自己的艺术风格的目的。当然,这个问题还是要辩证地来看待。尽管每个人的理解不一样,但它的基本规律还是客观存在的。
傅德锋: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您一直是国展当中的突出作者,您的作品曾经在国展当中多次获得高奖,请您谈谈当时获奖的感受和获奖给您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刘新德:呵呵。学习书法,特别是现在,也就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全国第一届书展之后,我们的书法创作好像大多就是围绕展览来进行的。当然了,在当代展览文化背景下,我们学习书法的人,基本上都希望参加展览,都希望入展获奖。因为你只有参加展览才能加入书协,只有参加展览,通过入展获奖,人家“圈内”的人才能够知道你,你才能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可。你说你写了很多年,你说“我写得很好”,但你从来都没有参加过国展,人家好像就不大认可。所以说作为当时比较年轻的作者,我还是比较积极地参与国展,90年代初,从94年初第一届全国楹联大展获得银奖,又于94年底在全国第一届正书展获得优秀奖,之后在六、七届全国展连续获得全国奖和其他一些单项展的奖。作为每一个学书者,参加展览入展获奖也是对自己的一个考验和鼓励,也是让社会认可自己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
傅德锋:最使您激动的一次获奖是哪一次?您每次得知获奖结果是有没有感到过意外?
刘新德:哈哈,我觉得当然是第一次在国展上获奖,当时心情比较激动,很高兴。但后来获奖获多了,心态也就逐渐平静下来了,也就没有那种“激动”的感觉了,感到一切都很正常,有时反而觉得如果不获奖反而有点“不正常”。
傅德锋:是啊!我也深有同感。我是写文章的,第一次在权威报刊上发表文章,确实感到很激动,后来发多了,也就看得比较平淡了。经常努力写稿,每个月都发很多篇,如果突然不发,倒确实有一些“不适应”。呵呵!
刘新德:你说得很对,其实我和你的感觉是差不多的。因为我们都在干着自己喜欢干的事情嘛!至于说到在获奖时有没有感到意外,我觉得也没有怎么感到意外。因为之前我曾经多次去看过全国展,认真分析过那些入展获奖的作品。所以说在创作参展作品当中就比较能够注意到里面的一些关键性的东西。感觉写得也还可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起码占个中嘛,对吧?这也可以说是自己当时年轻气盛,感觉比较有“底气”和自信吧!当然这里面也还存在一个“运气”的问题,有这种偶然性,我自己在这方面好像还是比较顺利的。尽管在全国展上多次获奖,但我觉得我还是比较看重全国中青展的那两次获奖。六届中青展我是二等奖,七届中青展我获得一等奖。因为我觉得全国展那个获奖的人数比较多,而中青展获奖只有十个人。全国书界都在看着,“圈子里”的人也都比较重视这个奖。所以我觉得我在中青展上的两次获奖对自己影响比较大。当时来讲,你在全国展上获过一两次奖,人家不一定能记得住你,但你在中青展上获奖,那一下子就在全国出名了,但是你在全国出名以后,人家又都盯着你了,所以你在自己的言行各方面都得注意。当然了,也不是说,你获了奖,你就把字写好了。还得继续努力,不能故步自封吃老本。我现在回过头来看自己以前的获奖作品,就感到里面有很多问题,毛病很多,硬伤很多。用笔啦,显得比较粗糙;结构啦,好像也不大合乎法度、规范。这样的话,即使获了奖,你还必须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更为加倍地努力。
傅德锋:您是国展上的一位“获奖专业户”,请谈谈您是如何准备参展作品的?
刘新德:我觉得参加全国展览首先要认真对待。我记得我们那时候参加全国展览的时候,每次征稿通知一下来,我们感觉自己的“弦”都绷得很紧,包括对书写内容啦,用纸啦等等,这些都提前要通盘考虑,你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够比较正常地发挥。准备全国展的参展作品,我是不大赞成一个作者书写十几件甚至几十件,从中挑个一两件来投稿。我觉得只要认认真真准备一两件,认真地推敲,做到心中有数。从内容到形式各个方面都要做长时间的考虑和酝酿。这样你在创作当中才能够尽量达到“心手双畅,心手相应”,才能达到你预想的效果。还有一个,就是参加全国展览要发挥自己的长处,我们很多作者大都不只会写一种书体,但你应当选择真正能够代表你的最高水平的书体来准备参展作品。你擅长楷书,你就写楷书,你擅长隶书,你就写隶书。还有一些作者,他本来擅长篆书,他要去写行书,隶书展来了,他平时不写隶书,他也要勉强去弄,草书展来了,他平时不写草书,他也要应急性地去写,我觉得这样做得不偿失。现在的全国性展览也比较多,还是要发挥自己的长处。这样成功的可能性会大一些。
傅德锋:确实有这种情况,有的作者一看到国展的征稿启事,就往家里扛上几刀纸,天天就一个内容反复书写,写上一大堆然后从里面挑。或者准备十几甚至几十件作品投出去。你像在九届国展当中,有一位作者一个人就投了五十六件作品,被《书法》杂志评为年度十大人物之一,也不知道他的作品入选了没有?
刘新德:我想他可能不会入选吧,因为这位作者他首先缺乏自信。我是不赞成一次展览一个人投十几件几十件作品,其实你就认认真真地准备一两件就可以了。我有时候参加省展的评选,就发现一些作者一下子投很多件作品,十几件二三十件的情况屡见不鲜,我觉得没这个必要。你要投两件以上作品的话,不同的书体你可以各投一两件,前提是你本身擅长多种书体。如果你不加选择,盲目乱投,就得不偿失,多花参评费,很没必要。我投稿一般都投一件作品,最多两件。
傅德锋:四川有“天府之国”的美誉,一直是我很向往的地方,因为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迷人的自然景观。我这是初次来四川,目的是参观和学习。四川的书法在这些年一直很活跃,出现了很多优秀书家,四川也因此成了全国的书法大省。您作为中国书协理事和四川省书协副主席,也可以说是四川书法在新时期发展历程的一个见证人,能否请您就四川书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刘新德:呵呵,这个似乎不大好说。大致介绍一下吧,特别是从我那时候开始学习书法的时候,就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四川的书法在全国来讲就已经很活跃了。有一大批青年书法家,像何应辉主席当时也只有三十多岁,还有刘正成、刘云泉、郑加林、舒炯等等,反正现在六十多岁以前三十多岁的非常多,起码有有二三十位。他们当时入选(还有获奖的)全国展览的已经很多书法氛围非常不错,我就是在这种大的艺术氛围下,融入到了当中。后来在他们的培养带动下,新人不断涌现,从全国大展上入选获奖的人数比例上来讲,四川还是在全国排名比较靠前的省份,大概在前四五位或五六位,就在这个位置。四川的书法,我觉得他有自己独特的书风,它不像江南,也不像塞北,和中原也有区别。它有自己的特色,四川的山水、文化都很独特,都比较奇异,他是一个很神奇的地方,文化底蕴比较深厚。特别像三星堆,你那天刚刚看过,它这些文化遗产都很特别,和其他地方都不太一样,它里面那些面具都很奇特。你像四川最早的那个巴蜀铜印,在这种独特的地域特征影响下,他的艺术也很独特。你看我们四川的魏明伦,他被人们号为“鬼才”,他写的文章、戏曲都比较诡异,还有流沙河,他的文章也很新颖,很奇特,能够代表四川的地域特色。我呢,是一个外来人,在这里生活,也必然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四川书法的发展,就它的大环境来讲还是很不错的,书家队伍也比较齐整。但也因为他在全国所处的地理位置的影响,相对而言还是有一些偏远,所以也有它的局限性。它不像北京上海和中原这些地方,它在交通等各个方面还是有一些局限。这样对居住比较偏远的人士进行对外交流也就带来了很多的不便。就目前来说,四川的书法已经很不错了,但将来要继续发展的话,我们就需要扬长避短,根据自身条件来进行不断的调整,从而适应不断发展的全国局势。
傅德锋:无论是工作、生活还是学习,能否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非常重要。在您看来,学习书法应当保持一种什么样的心态?
刘新德:学习书法的心态?我觉得每个人学习书法的心态都是不一样的。我这里随便掰一下。为什么说每个人的心态都不一样?由于每个人的自身条件不同,站的高度不一样,心态也就各有不同。你比如说当官的学习书法是什么心态?大老板学习书法是一个什么样的心态?我想他们的心态肯定和我们不太一样。但是作为一个有志于书法学习、创作的人来说,首先要保持一个正确的心态。应该要具有不断的进取心,上进心,要不断地深入学习,还应当有一些平常心。对名利要比较能够辩证地看待。你比如说参加展览你入展了或获奖了,你就不得了了,或者是入不了展览获不了奖,我就心情很沮丧。对待成绩,还是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平静的心态。你入展了获奖了,你还应当回过头来重新审视自己的不足。首先要不断把自己的水平提高,你有水平了,字写的好了,一切都会顺理成章,早晚会出成绩。如果你靠什么关系入个展获个奖,那有什么意思?也代表不了你的水平。关键是要靠自己的作品来说话,别的都说明不了什么。落选了也不要怨天尤人,说这个不好那个不对,还是要多从自身寻找一些原因,还好调整自己,以便在日后有所发展。因此说,学习书法,保持正确的心态尤为重要。
傅德锋:目前,展览竞争异常激烈,很多书法爱好者都试图通过参与国展来寻求脱颖而出,但一些人却始终处理不好学习书法日常工作生活之间的关系。请问您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刘新德:哦,这个问题比较现实一些。我觉得现在这个社会是一个比较现实的社会,人们的生存需要是第一需要,在此基础上才会去追求精神享受。所以说,你必须先搞好本职工作,把生活问题尽量处理好,总不能饿着肚子去学习书法吧,那样估计也不大好受啊!是不是?所以不能本末倒置,那样很可能最终什么都搞不好。
傅德锋:我记得在某一期《青少年书法上》杂志上,张海先生在一个访谈里面说,河南有一个农村作者,为参加展览,把自己家唯一能值一点钱的一口猪拉出去卖了作为参赛费。张海先生说,这位作者热爱书法的精神可嘉,但做法欠妥。其实这种情况在全国还比较多,反映出家庭条件不好的书法爱好者学习书法的一种辛酸和无奈。
刘新德:所以我说,一定要努力处理好学习与生活之间的正常关系,这样才能有一个比较好一些的心态去练习书法。对于通过书法获取名利,也要一分为二地来看待。现在要靠书法换钱也不很容易,并不是说入了展获了奖就一定能达到改变自身处境的目的。其实他里面还牵扯到很多艺术之外的因素。对这个问题,还是要客观而理智地看待。
傅德锋:您是以行草书驰名书坛的,您认为要学好行草书应当从何入手?其中最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刘新德:我认为入手还是要先从二王的行草书当中去摸索,古人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又说“书不入晋,聊徒成下品。”根据我的经验,可以选择《圣教序》,还有二王的一些尺牍、手札,都可以拿来很好地临习一番,取法一定要高。但总的来说,学习行书还应当首先具备一定的楷书基础,不管是唐楷还是魏碑,总要有一些基础。你一上来就直接学习行书,一般来讲也是写不好的。除了自己通过相关书籍报刊等等领悟之外,还要尽量得到名师的指点,这样可以尽量避免少走弯路。至于注意的方面嘛,那就是对工具材料的选择也应当有一些适当的讲究。
傅德锋:请具体谈一下。
刘新德:我觉得写行书还是选择那种半生不熟的纸比较好一些,像那种毛边纸就挺好。因为古人一般都是用的熟纸,纸要是太生了,它的线条的那种方挺的东西就不太容易体现。生纸比较适合用来写唐楷、魏碑、摩崖刻石这种比较大一些的作品。写行书的话,纸还是选择生一些的好一些。毛笔呢,不要用太长的长锋,兼毫或者狼毫都可以。墨没有太大的讲究,常见的那种好的书画专用墨汁就行,都图个省事。如果使用自己磨的墨,那当然要更好一些。
傅德锋:请介绍一下您目前的创作状况,比方说每天有什么大致的安排?
刘新德:现在来说,我这个创作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比较具有随机性和随意性。现在展览的约稿也比较多,这会占去我的大部分时间,这个都需要认真去准备,不能够太应酬。从中国书协的展览到各省的一些展览,都的认真去对待。闲暇的时候,就多看看书,多临临帖,尽量写得满意一些。所以说,那种特别意义上的创作相对就少一些。那种特别有计划的创作好像还没有,比较松散和随意一些。
傅德锋:学习书法,尤为讲究师承渊源,或师碑或法帖皆因人而异。从您的作品来看,您是走了一条碑帖结合的路子,请具体谈谈您对碑帖如何结合的理解和看法。
刘新德:我走这条路子,还是和生活的大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四川的山水既有南方的特色,也还有一些北方的特色。作为我来说,我是山东人,属于北方,我来到四川生活,进入了南方,时间一长,自己的生活习惯审美观念也会发生一些变化。你一个人的资质肯定要受到大的生活和文化环境的影响,并且一直贯穿自己的一生。因此碑的雄强和帖的妍美二者刚好能够符合这种大的地域特色和个人审美习惯。当然现在随着信息和交通的发达,这种情况要弱化一些。
傅德锋:您都临习过哪些帖子?
刘新德:行书我写过《集王圣教序》、二王的尺牍、手札,还写过《淳化阁帖》和《大观帖》这些刻帖里面的经典行书,楷书入手时写的是颜体,早年还下功夫写过颜真卿的行书。后来又学魏碑,对《张猛龙》、《张黑女》和《龙门二十品》等等都下过功夫。有时是同时进行,有时是穿插结合,关键是贵在认识、体会和理解、领悟。
傅德锋:现在有一些学习魏碑的人,临习时可以用毛笔去体现碑刻的刀斧效果,您觉得有这个必要吗?
刘新德:我认为好像无此必要。大部分碑刻原来都是先由书人书丹上石之后,再由刻工来凿刻完成,因此说,碑刻的那些圭角它不是本身所有的,它是在凿刻的过程当中人为地造成的。我们学习魏碑的目的,绝不是去让大家可以体现斧凿之痕,而是学习魏碑书法本身所具有的那种天真自然、活泼灵动的用笔和结体以及由此体现出来的鲜活的艺术审美风格。“金石味”也要靠自然的长期训练学习的过程来获得的,需要岁月的时间来历练,绝不是刻意的那种停一下、顿一下,一蹴而就就可以达到的。所以还是要以体现毛笔书写的原创味比较好一些。
傅德锋:目前,书法人的文化修养普遍不足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中国书协将2008年定为书法人的“读书年”,您是如何看待学习书法与读书的关系的?
刘新德:首先,我觉得作为一个学习书法的人,不读书是肯定不行的。学书法的人,特别要对中国传统的文史哲经典要有所了解,其次还必须对一些书论、画论都要有所了解和认识。“读书可以明理”的嘛,书法他是我国传统文化当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一个搞的人,你光写字不读书,你对书法的理解和认识就会受到极大的限制,必然走不远,更不会获得真正的艺术真谛。所以提倡书法人读书,多读好书,很有必要。我虽然过的不是那种严格意义上的文化人的生活,但日常当中也是尽量多读一些书,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头脑。古人说:“略翻书数则,便不愧三餐”,这句话很值得仔细玩味。这是一个书法人必须具备的文化修养。当然了,读书要懂得活学活用,不要读死书,让书反过来束缚了自己的手脚。
傅德锋:现在有一种说法,说学习书法是“想法决定写法”,这就涉及到了学书理念和创作观念的问题,您对此有何看法?
刘新德:我觉得这个说法还是很对。“想法”就是指一个人的思想,你干什么都得有思想,搞书法的人,必须的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比方说面对别人给你提得意见,你要有自己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和独立的审美眼光。有的人提得建议可能适合你,有的人提得建议也很对,但不一定适合你。一个具体的碑帖,大家都说好,好固然好,但它也未必就适合你,如果自己缺乏这种能力,就会失去自己行走的方向。每个人的资质、个性等都不一样,艺术创作都是很讲究个人化的行为,如果没有独立的思想,也就不会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傅德锋:请谈谈您对自己的书法未来走向的一些构想。
刘新德:呵呵,我呢现在是在画院里面专门搞书法创作,自己和外界对自身都有一些相应的压力。因此在创作方面对自己的要求也比较严。我以前是主要写行书的,以后还想把自己的书路在进一步拓宽一些,对篆书、隶书等方面在做一些探索。自己的书路不能过于单一,我想在这一方面多用点心思。在争取多读一点书,不断努力。
傅德锋:最后,请您讲几句能够对现在的年轻一代书法爱好者起到一点提示和告诫作用的话。
刘新德:哎呀,告诫不大好,就随便说几句吧。我觉得还是要有一个平常的心态,正确的对待。现在搞书法创作,障碍比较多,一般都是为展览创作,都有很多的目的在内。但无论如何,我认为还是要把那种“期盼”稍微降低一些,这样才能够比较静下心来深入地学习。要走一条现实的具有自身特点的路子,不要为展览导向所左右,好像谁在书坛上掌握了话语权,我就跟谁的风。要将眼前的名利尽量看淡一些,专心于学习研究,才能够在将来取得真正的成功。
傅德锋:由于时间关系,您的事物也比较忙,这此谈话就到此为止吧。您谈的很精彩到位,以后有机会再请教,再次感谢您!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发表于 2010-4-3 21:40:52 | 显示全部楼层
::gif88::gif ::gif88::gif
发表于 2010-4-3 21:41:03 | 显示全部楼层
::gif88::gif ::gif88::gif ::gif88::gif
发表于 2010-4-3 21:42:17 | 显示全部楼层
::gif88::gif ::gif88::gif
发表于 2010-4-3 21:43:45 | 显示全部楼层
::gif88::gif ::gif88::gif
发表于 2010-4-3 21:50:53 | 显示全部楼层
::gif88::gif ::gif88::gif
发表于 2010-4-3 21:51:46 | 显示全部楼层
::gif88::gif ::gif88::gif
发表于 2010-4-3 21:52:05 | 显示全部楼层
::gif88::gif ::gif88::gif
发表于 2010-4-3 21:53:01 | 显示全部楼层
::gif88::gif ::gif88::gif ::gif88::gif
发表于 2010-4-3 21:53:28 | 显示全部楼层
::gif88::gif ::gif88::gif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4-27 04:10 , Processed in 0.15651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