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486|回复: 1

[三惜草堂]旧话重提“广西现象”——华人德致刘正成信札读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15 10:54: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旧话重提“广西现象”——华人德致刘正成信札读后

本帖最后由 三惜草堂 于 2011-5-30 13:18 编辑




    我不收藏名家硬笔信札,却曾经在中国书法家超市竞拍了华人德先生1994年5月3日写给刘正成先生的一封信(四页,硬笔,有实际封),尽管参与竞拍的都是圈内老朋友,尽管竞价已经很高,但我仍一次次加价,最终收入囊中。这是怎样一封信?说的什么内容?信札约1500字,全文如下:
正成兄:
    上月底,收到刘恒兄函,讲讲兄对陈国斌、张羽翔《我们的书法观及形式训练》一文谈到的“文人书法”、“文人资格”等观点有异议,并要我对此写篇文章谈谈看法。此文我曾看过,但对这几个观点未多介意,因翌日,我校外办组织为留学生讲课的教师和留学生到千岛湖、富春江旅游四天,我将两份载此文的《书法报》随身带了,休息时又反复细读了两遍。昨天深夜返回苏州,今日上午到馆上班,见到陶钧来函,即约写评陈、张之文的稿,须于一、二周内寄去,要3—5千字。如因故不能撰写,要立即回信,以便另约人写。兄与刘恒兄皆好友,既有嘱托,自本当效力,想细细思考,敷衍成文。因周一前都江堰市政府和张旭光来电报,中国书协培训中心西南片高级班面授定于5月9日——17日于都江堰举行,要我主讲隶书。函授生将如期集中,自无商量余地,只能奔波一趟,再次入川(去年11月四届书学会时我曾去都江堰一游),7日动身,17日返苏,同组去面授的还有曹宝麟、言恭达、黄惇、朱守友。陶钧那里我就只能复信请他另约人写了。
关于对“广西现象”的看法和对所谓“文人书法”、“文人资格”等观点批评,我初步的见解是:
    1.广西一批小青年作品有新形式的创造是好事,比陈陈相因要好。照陈、张文中所述,这些人都原是毫无书法基础的,在他们一套培训教育方法下,短期内取得了大成绩。如果真是如此,这些作品是在接受了他们的艺术思想和训练后,由作者独立、自觉创作而成的话,那么这种教学实验可以说是极成功的,这批学生以后在艺术上也会是很有前途的。如果这批学生只是张、陈二人的“皮影、傀儡”,是按他们设计的样稿复制,甚至是冒名代笔的话,那么就是一场骗局和闹剧。这应该从侧面了解清楚,才能作确当的评论。蔡梦霞的作品尺幅很大,章法上极具构思,用笔也是老道的(一些评论的人认为真行草夹杂,字板滞等水平不到家的说法是不对的),出于一个21岁的女孩子,真不敢相信,其艺术水平在我看来远在当前一些成名的书坛巾帼之上。如了解不到底细的话,那么就要看以后这一群体有无新招出来,如重复类似的制作手法,就说明只是“蛤蟆参禅,唯一跳而已”。因为这与风格上的重复是不一样的。
    2. 陈、张二人对“文人书法”、“文人资格”的观点是偏面的,将其理想化了。古代文人是将书法作为六艺之一,是余事,是七八等事,是作为一个文人应该掌握的技能,故称“法”而不称“道”。古代通过书法来求“道”的极少,以悟“道”来提高书法的气息、境界是有的。古人从事书法艺术与今人略同,除自娱、陶冶性灵外,也时刻想得到社会的承认、公众的赞誉,获名于当代、后世,也有佣书鬻字以自养致富,他们也有类似于现代的“展览会”和“出作品集”等宣传形式。民国时就已出现过不少个展、联展、书画集,不过大多是自费举办的,这是可以以史料、纪文中找出许多实例的。陈、张二人初出茅庐,连年获奖,目空一切,由于对历史的不熟悉,光凭自己的幻觉想象而立论立说。当今书法热潮是有一些弊病的,但不能由此而完全否定它。绝不会因采用、展览等形式而会使书法艺术沦为只讲“视觉效果”,只有形式美而无品格内涵。
    他们的文章还在“待续”,话未讲完。我觉得他们的这些说法是否让它作为“一家之说”而存之,不要组织不少人去开展讨论、批评,大张旗鼓有些不值得,以后可以另写文章将一些问题说明白。不知兄以为如何?此信请转刘恒兄一阅,我不另写信了。
    兄以前对旧墨有兴趣,在苏州两百元左右能物色到一些品相较好的清末时旧墨,如兄要,弟可代劳,待以后会面时带上,有便时请告诉一声。不一一,专此即颂
    夏绥!

                              弟人德顿首

                                五月三日

    “广西现象”是陈国斌、张羽翔带领的作者群在书坛掀起的“图新浪潮”,搅乱了书坛,实现了书印速成的可能,让一个个陌生的名字映入人们的视野。这些作者在1993年全国第五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览中大出风头,获奖的34件作品中,广西的有6件,其中被评为一等奖的10件作品中,广西的有4件。刘正成后来回忆道:
    广西的这几件获奖作品在进入最后一轮评选时,并没有从整体上引起大家注意,评选计票一结束,按得得票多寡将10件作品挂出来时,最高票数前三件均是广西小将的作品。第一名蔡梦霞,当时年龄仅二十岁。于是,众皆哗然。我请张鑫先生再校对一次计票,没错。谁也没有想到一个省就占了四成。这里有作弊的吗?所有评委当即断然否定:广西没有一个评委,没有人会为广西无名作者拉票。相反,江苏4名评委,四川两名评委,存在拉票的可能性,但没有发现有他们拉票的现象。大家在哗然之后,自我解嘲:评委们“好色”,因为四件广西作品用纸均是仿古作旧的古铜色调。《中国书法》1993年第6朝破天荒将一个翩翩少年蔡梦霞的作品发表封底,让读者也可以看看纸色与其构成效果。(我与书法二十年(33)广西现象忆尤深》。
    这4件在当时获奖的作品都有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对书法的形式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可以追求一种崭新的视觉效果。1994年,陈振濂提出了“学院派书法”, 被誉为现代书法创作最理想的模式,从而开启了现代书法一条可行的道路,引得后来者竞相追逐,唯恐落伍。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广西现象”的缔造者陈国斌、张羽翔都有中国美院的学习背景,“广西现象”与“学院派书法”的关系,真的很难说清了。
    对于“广西现象”,人们褒贬不一,有人提出了“重形式,轻内涵;重制作效果,轻功力学养”的质疑和批评。对此,“广西现象”的指导老师张羽翔和陈国斌发表了《我们的书法观及形式训练》一文进行了回应,从而引发了人们对“广西现象”的理性思考。他们认为,他们是在物质层面去实验书法的形式及构成原理对视觉心理的作用,试图在实验结果上开展对形式与内涵、形式与表现关系的研究,以及提升为对形式功能的重新认识。这是他们的学术追求。
    对于这样的敏感话题,书法报刊当然不会放过,组织相应的文章讨论,是增加报刊影响的最佳手段。华人德的这封信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成的。面对《中国书法》杂志副总编刘正成、编辑刘恒的约稿,华人德“既有嘱托,自本当效力,想细细思考,敷衍成文”。他把陈、张的稿件复印后带在身边,外出旅游仍展读再三,思前想后,最后他还是委婉的推辞了,“我觉得他们的这些说法是否让它作为“一家之说”而存之,不要组织不少人去开展讨论、批评。”
    为什么华人德要推辞呢?从信中可以看出,华人德对“有新形式的创造”的认可和对青年人探索精神的支持、宽容和爱护。“蔡梦霞的作品尺幅很大,章法上极具构思,用笔也是老道的(一些评论的人认为真行草夹杂,字板滞等水平不到家的说法是不对的),出于一个21岁的女孩子,真不敢相信,其艺术水平在我看来远在当前一些成名的书坛巾帼之上。”这样的实话、真话,这样的胸怀、品德在今天的书坛已经很难看到了。
        1994年,那是中国书法的春天,权利膨胀前的刘正成,带着一批中青年专家,以全国中青展为载体,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事业蓬勃,人才济济。且看五届中青展的获奖书家如李木教、赵雁君、赵长刚、张世刚、张锡良、李晓军、张锡庚、言恭达、崔廷瑶、李章庸、范硕、王金泉、徐正廉、徐庆华等,无不名扬当代书坛,至今光彩耀眼。
    十几年过去了,“广西现象”至今依然是书友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无法复制的一段神话。当年的主角陈国斌现为中国书协篆刻艺术委员会、广西书画院副院长兼秘书长;张羽翔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副研究员,中央美术学院教师,书法博士;蔡梦霞获奖后进入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学习,并获学士学位;2002年开始考入中央美院师从王镛、薛永年教授,获硕士、博士学位。2008至2010年,在清华美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合作导师为杜大恺教授。现为中央美院中国画学院教师……
    展读一封珍贵的信札,回忆一段难忘的历史,收藏有时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啊!

                                                  2011年5月29日凌晨于三惜草堂
发表于 2011-10-15 17:29: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以后还会出现另一个“广西现象”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5-3 22:22 , Processed in 0.12719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