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687|回复: 0

郑志刚评靳尚谊、李刚田等(4)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18 16:32: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履豫书画人选论                                                            
                                                                郑志刚

                                                       宋治国
      我愿意用“峭俏”二字去对应宋先生的意笔山水画风。峭并且俏,是宋先生对太行山性格的个人提炼。如果说“峭”是刀斫斧劈、峻险千仭,标示了巍巍太行之丈夫气概;“俏”则是彩云卧雪、飞虹系雨,吐露着寂寂太行之缱绻情怀。
    宋先生的画冷、艳、幽、瘦,很骨感。我曾见他现场创作,一小碟墨,一小杯水,不急不躁地勾枝皴石。他衣着朴素、神情舒缓,话不多,时或掏出钢笔和速写本,就实景勾稿。对于作画,我直觉他是个心里有数的人。
    他的款字和画风一样,孤瘦。瘦,显得扎实精干,但也容易堕入枯瘪。孤瘦而能腴润,是一种高格,很难企及,欧阳询的字是这样,弘仁的画也是这样。看宋先生的作品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初,画得苍浑圆厚,并不瘦的。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变化,逐渐加大斧劈皴的比重,构图上也由联绵而分割。2000年之后这十年,对宋先生来讲,是面目基本确立、技法逐步完善的重要阶段。作品主要分青绿、浅绛两类:前者有《泉落青山出白云》等,峥嵘繁复、幽艳冷峻;后者有《川濑氤氲图》等,噌棱苍静、孤峭高渺。
    我认为,宋先生选择了锋棱峻锐的“孤瘦”面目之后,深知必须用其他对立元素进行中和,才能使画面不硌不厉,不燥不枯。他的办法是:以“云眼处处”圆虚之;以赭石、曙红等着色亮暖之;以水墨块面联绵之。如是等等。
    我观察到,青、绿、蓝三冷色,与瘦、峭、锐等山石性状,相与攒结、抬举,共同构成了画面主调,这也是宋先生所要着意强调的。而暖色、云霭、远山、丛林等元素,则对此种主调进行了温和消解与参差干预,从而达到了一种“绿叶红花”般的宾主分明而又谐安的局面。这是一种丰富的视觉效果。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这是柳子厚《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中的诗句。尽管所指为柳州的喀斯特地貌,与逶迤太行相去甚远,但若遣派这诗句来观照宋先生的山水画,不意却得形神双契。
    如果揣测宋先生画风的转变曾受到现实地理的启迪,那么郭亮或许是重要因子之一。他在2004年所作《太行郭亮村》画款中说:“山石奇峻,鬼斧神工,峡谷万丈,壁立陡峭,溶洞深幽,泉瀑竞流……荟萃了太行之精华。”那的是一个大斧劈皴纵横遍布的太行小村,深壑陡壁,拄地刺天,白云缭绕,幽瀑垂崖。我在郭亮的峰顶,曾痴醉于斯景,并扼腕叹息未见画笔其穷之。
    在宋先生的国画中,还能注意到他用心书法、诗文。他先后喜爱并临习过魏墓志、敦煌遗书等。他的画款,皆经意恭谨为之,书卷积淀散溢其间,比如“万树结一绿,苍然成此山,行入山际寺,树外疑无天。乙酉九月入太行,寒风迅发,秋雪满山,黄叶丹枫,翠岩森列,动学士之高怀,正其时也。”
    不难看出,宋先生对山水是痴心的,对太行是深入的,对综合艺术素养的修持是自觉的。总之,这是一个用心的画家。

                                                      傅智明
      傅智明诗文书画兼修,主要身份是画家。这是个不修边幅、生活清淡、不善逢迎的老者。他对艺术有痴心,但性格略显孤僻,在江湖上行走,容易被边缘化。
    1934年,傅智明生于河南通许,自幼好书画。1960年,他以铁路工人的身份,入中央美院国画系学习。当时,他的老师有李可染、李苦禅,同学有贾又福。求学期间,傅智明对范宽、李唐、黄公望、徐渭、龚贤、石涛诸家狠下临摹功夫,打下了国画创作较为扎实的基础。我见过他30岁左右临摹石涛的一幅六尺整纸山水,沉稳谨细,允称合作。1965年毕业后,到西南三线从事专业创作,数年奔走于云、贵、川万壑千山中。1980年后,入河南大学美术系,教授国画、书法。
    傅先生于山水用力最多,成效也最显见。他不仅勤于传统,更屡屡入山写生。观其所作,壮伟雄浑,虚实相生,水、墨、色互滋荣而无遮蔽,确属实力派。略觉可惜的是,他的山水画,未能跳出李可染面貌,或许是才力所限吧。他的花鸟画,我认为荷花最好,冷艳不俗;墨梅次之,骨骼尚清奇;兰草就单调靡弱些;墨竹躁野狂乱,雅格已失。
    据傅智明说,他的书法取法多家、兼能数体,集博存精,以意使笔,很难看出源出何方。从具体作品看,他的字以行草为多,可能是不择纸笔的缘故,有躁乱松散之气,线条锤炼似欠火候,总之,对传统的把握还没到“精能”的地步。
    书画之余,傅智明还治印、作诗,并孜孜于后者多年。他有“广种厚积”的自觉意识,并时时践行之,最是难能。退休这些年来,他耽于宗教,尤溺于佛,闭门参修,愈与红尘阻隔。
    由直实而痴,因孤僻而囿,这是傅智明。

                                                           龚柯
      龚柯已矣,2011年3月料峭春寒中。
    谁都敌不过时间的削蚀,画家龚柯当然不例外。眼睁睁地看着某人被时间打磨得面目全非,实在是一个不无残忍的过程。1916年,龚柯生于开封,喜好美术始自髫龄,中学时代即受业于李剑晨,奠定了绘画基础。1936年入国立北平艺专国画系,从学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汪采白、王雪涛、吴镜汀等。1942年,随常书鸿赴敦煌筹建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1944年至1946年,任重庆国立艺专讲师。1950年后任郑州日报、晚报社美术编辑组长。1987年后任郑州市美协主席。
    对于芸芸画人而言,龚柯的经历无疑是令人艳羡的。假使把握得好,个人性格比较“主流”,势必要在现实中国产生红日喷薄般的煊赫名望。要知道,这些都是真金白银的“生产力”哦。那么,龚柯把握得怎么样呢?
    据了解,在辗转求艺过程中,龚柯学习过水彩、油画、壁画、国画,速写、素描根底比较扎实。统观龚氏画作,我个人认为,他最优秀的作品,创作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末,时值50至70岁间。技法相对熟稔,理念相对清亮,心力也相对蓬勃,故而下笔稳实,有传统有生活,有精品意识。这段时间的国画作品,山水为主,人物辅之。前期以“公社化组画”(《上山下乡》、《农业园四化》等,皆作于1968年)、“红旗渠组画”(《太行金秋》、《石海果林》、《人造天河跨千山》等,皆作于1973年)为代表,写实成分多,技法上中西互参,勾皴点染诸般细节交待清楚,历历可见。设色艳而不腻,整体风格清丽而不失雄浑,具有极为鲜明的时代特征与流行风味;后期作品以《钱塘六和塔(1982年)》、《峨眉白龙庙旅店(1983年)》、《雨后嵩山翩起舞(1984年)》、《江山锦绣(1986年)》、《秋江巴山图(1987年)》为代表,水墨琳琅,显见的意笔山水。由采风实写渐变为纯以意行,虽略露粗糙混沌之象,但总起来看,尚不失淡雅清逸。
    这里还要提及《出钢(1958年)》这幅以郑州“大跃进”现实景象为题材的国画。斯作虽以人物为主体,但三个人在钢炉高耸、钢花飞溅的画面中所占的比重却并不算大。这是一幅充溢着浓郁素描味道的国画,技法工谨,情境逼真,款字清健疏朗,堪称龚柯手书之尤。创作《出钢》时龚氏42岁,恰在旺年,弥满精力,破纸而出。称此作为龚柯创作“黄金期”之嘹亮前奏,当不为过。1990年,准确地说是2000年之后,龚柯的创作进入松弛含混期,这可能与精力、视力、心力有关。他晚年所作,大写意山水居多,看似老笔纷披,实则枯瘪凌乱,无复壮岁峥嵘。兹不一一。
    龚柯寿匹齐璜,九五而终,实获天眷也者。在我看来,当与其世事洞明、选择性“糊涂”有关。这点不便细谈,但凭识者心会。
    龚柯给大师当过学生,也以老师身份点拨、提携过不少学生。学生也罢,老师也罢,都是生命里程中的一段路,一棵树上的数片叶。大自然中的山水被风吹着,宣纸上的山水被囚入画框,年轻英俊的画家被时光拖拽着奔至耄耋皓首。一切都在按一条肉眼看不见的轨道左右西东。
    画师老了,艺术没有。建筑老了,风景没有。画笔和纸墨可以耗尽,但大浪淘沙的时间啊,仍在真实而残酷、温婉而丝般柔滑地永远向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5-22 00:37 , Processed in 0.19345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