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3474|回复: 15

《书法》杂志10期十大版面推介《江山寻绎——刘正成书法作品展》专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24 13:31: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书法》杂志2011年10期十大版面
全文刊发


中国书法和中国文化传承与发展

之跨学科对话及刘正成书法作品


书法1.jpg




书法在线讯:《书法》杂志2011年第10期十大版面全文刊登《江山寻绎——刘正成书法作品展》系列之:由著名学者李廷华主持的刘正成、朱清时、魏明伦、张铁林、曹宝麟谈《中国书法和中国文化传承与发展之跨学科对话》P84-P89页全文刊发《中国书法和中国文化传承与发展之跨学科对话》、P90-P93刊登刘正成书法作品六件。这也是书法杂志自1977年以来,首次以十大版面推介书家专题。据悉,《江山寻绎——刘正成书法作品展》另外两大主题,《刘正成书法座谈会》及《书法收藏与投资论坛》将陆续在《书法》杂志刊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4 13:46: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书法和中国文化传承

与发展之跨学科对话


刘正成等



合照.jpg


主办:搜狐网—文化客厅
对话:刘正成 书法家、国际书法家协会主席
   朱清时 教育家、南方科技大学校长
   魏明伦 剧作家、中国剧协副主席
   张铁林 艺术家、暨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曹宝麟 书法家、暨南大学书法研究所所长
主持:李廷华  文化学者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4 13:49: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廷华.jpg


■李廷华:各位朋友,我是今天晚上对话的主持人李廷华,今天,我们以刘正成先生在北京举行他的个人书法展览为契机,邀请了几位朋友来作一个对话。五位嘉宾之中,既有改革风口浪尖上的热点人物,又有把冷板凳坐穿的人物,济济一堂,来进行中国书法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跨学科的对话。我们先请这次活动的发起人刘正成先生发言。



刘正成.jpg


■刘正成:当年,我在四川从事文学创作,但业余搞书法;书法是副业,文学创作是正业。到了北京以后,文学搞不了了,只有搞书法。我想,书法对作者的文化程度的要求是不是要低一点?除了这个书法活动是当代人在进行,这个书法作品与当代的文化有什么关系?应当明白,我们的书法艺术创作并不是仅仅在复制着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它是表现当代人的艺术,它是当代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今天有记者问我,他说现在都用电脑,书法还能存在下来吗?我说只要我们中国人还使用汉字,那么这个艺术肯定存在。由于不写字,那写字的人不更显得突出吗?书法作为纯艺术,书法还能够活跃在我们生活中间。二三十年以前,那时对书法的在我们现代文化看来还非常落后,认为仅仅是写字而已。我们有责任把审美观念进行普及,我们写的是古代传承下来的书法,又是当代的文化艺术。如果你完完全全是临摹,你就是古代书法的复制品。如果说你把这个古代的书法赋予新的生命,就是活的一幅生命图画。 我记得哲学家叶秀山说过,“传统就像一条河”。苏东坡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河里的水在不停流动,它不是凝固的。我们要成为河里的一滴水,顺着河流流下去。但这不是重复与复制,河流昨天流过的水和今天的水是不一样的,明天这个地方的水又变了。所以我们既要融入,又要变化与发展。这次展览是我来到北京近三十年后的当下状态,它是不是有不断的发展变化?我追求作品对此时此刻状态的表现,它是否能反映我的创作与审美的水平提高?这时候正好可以请老朋友们把把脉,我的作品能否真实、准确地体现出我的创作状态?在座各位分属不同学科,但又都是我的老朋友,大家很不容易坐到一块来谈一谈,从我的书法展引申到文化问题。那么,我们当代书法与文化要怎么发展,要让它呈现什么样的文化品质?我想,这个跨学科的课题讨论,是能够产生相互的启示作用的。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4 13:51: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廷华:朱校长是一个改革家、教育家,在当前的一种状态之下,南方科技大学的改革,引起了国内外的十分密切的关注。作为教育家来讲的话,朱校长的改革思想之中,有一种观念就是教育培养人的全方位成长。这样的教育思路,必然会相应地产生很多改革的举措,现在还在进行之中。朱校长作为一个这样的教育家,一个对社会发展有十分深入的关注和敢于承担责任的人物,从教育的改革方面能不能引申到我们的文化改革,包括我们民族精神的全面成长这方面,给大家谈一谈。



朱清时:首先,我不敢当“教育家”,也不敢当“改革家”。
我到南方科大去想做一个最最基本的事情,其实很简单,就是还原教育到它的原点上,就是我们教给下一代知识,给他技能,让他变成全能。我觉得最近几十年我们国家教育的目的,从给学生知识、让学生能力加强,逐渐被一些符号、学历代替了。最大的问题就是在校的学习实际上是为文凭在奋斗,争取到文凭就够了,教师也没有积极性去提高教育质量。我希望我们的学生不要国家学历,但我们保证给学生一流的教育让他学到真本事。因此,归纳出来,我们要改革的事情就是丢掉铁文凭,捡起真本领!也希望能为我们浮躁的教育现状树一个示范,让大家思考一下教育的目的是不是要改变本来的东西,而不要过分注重文凭。


我不是一个书法家,我是一个票友。怎么把字写好?最近这几年,我觉得想写好字,我就必须进入到学习禅定的这种状态。思想放空了,心就凝聚到一点上了;凝聚到一点上了,笔随手走,手随心走。这个时候这个字就写活了,字写活了,我自己的身体进入空灵的状态,这种状态对于一个长期纠结在事务中的人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境界。所以我很感谢正成兄这个书法展,能够让我有机会到北京来,让我进入到书法的境界中,重新去体会一下这种空灵的状态。我是学自然科学的,但是我一直相信书法艺术和自然科学是相通的。这种相通不是外面的书报所介绍的、很多人说的那种简单的类比,那是很牵强的。真正要理解艺术和自然科学是怎么相通的话,需要进入到佛学的一个新境界。这个境界在《楞严经》上叫做寻阅发现,就是你的阅历到什么程度,你就认识到什么程度。我现在开始领悟到这个书法艺术实际上就是佛学讲的这个境界,这个境界用几个字来说就是:“由戒入定,由定生慧。”当一个人真的有定力,思想定下来之后,你的慧就出来了,就是智慧,这个智慧包括书法、绘画,包括人间所创造出的一切的东西。我很愿意继续与正成兄和在座的文艺界朋友一起讨论,希望我们大家在这些认识上都有所提高。我就说到这里,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朱清时.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4 13:53: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廷华:从刚才朱校长的这番谈话,我领会到有两个要点:一个是书法到底起到什么作用?朱校长现在是处在风口浪尖的人,偷得浮生半日闲,到这边来领略书法,这个他讲得是很轻易,但是道出了书法的一部分本质。书法自古以来,在民族精神的成长之中,到底起了什么作用?另外,朱校长刚才谈到了关于教育的问题。现在的高考制度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我也注意到朱校长在一系列的谈话里头,并没有否定中国的高考。相对而言,高考程序在中国来讲还是比较公正的。所以朱校长并没有全部否定它。但是他提出的中国的教育制度改革,是不是还可以进行多方面地尝试?这就让我想起了魏明伦先生。明伦先生原来有一个自白:“不是文盲是半文盲,不是大老粗是小老粗。”但是他现在是继曹禺、吴祖光之后中国戏剧界的翘楚。十年前,在与刘正成先生的峨眉对话中,他就凭他的眼光,对中国书法和其他文化门类进行过比较和批评。那么十年之后,我想请教明伦先生,现在有哪些新的看法?

■魏明伦:今天是谈书法。对于书法,我完全是外行。我是书法盲,请我谈书法,就是问道于盲。我这个人是逆向思维,我突然对“问道于盲”这句成语产生了怀疑。问道于盲有什么不对?盲人、瞎子不等于不识路,既然他在那站着,他从天上掉下来了?说明他已经识路了。问道于盲不一定是不对的,问道于聋才不对,聋哑人听不见、说不出,所以你问错了人!正因为我是一个书法盲,然而“不识书法真面目,只缘身在书法中”,我完全在书法之外,也许我是“旁观者清”。

我认为书法过去是翰墨——翰林笔墨,现在却变成有墨无翰,或者说墨多而翰少。古代书法不是为书法而书法,都是有具体的生活内容,文章、诗歌、对联、奏折、文告、判词一直到书信,都是先有生活内容,后有书法,不是为了书法而书法。而现在,书法已不是生活派生出来的艺术,只是玩弄图形。

现代书法是读图时代的产物。现在是读图时代,书法在当下已经脱离了它的人文的内涵,而转向了图像,就是玩图形的。它符合读图时代的需要。

书法符合快餐文化的特征,一挥而就。它相对于其他门类更快,比如相对于我写戏剧,玩书法快多了。学的时候跟其他的门类都是一样的,都要十年寒窗,都要十年训练,但在实施的时候书法快,书法比其他任何门类都快。

书法的商品含金量太大,商品属性太强。书法与我们这个读图时代、快餐时代、商品时代一拍即合。由此而来也就墨多翰少,甚至于有墨无翰。也就是说它没有内容了,好像已经不是意识形态了,已经没有什么内容了,不仅是形式大于内容了,而且是根本就没有什么内容了,反正就是把各种字凑在一起。人们看也不是看内容,而是看那个图形。

像朱校长你抄《心经》这就是很少见的,因为《心经》是有内容的,是一种禅学、佛学。现在的书法不知道是“入市”还是“出市”,这个“市”不是“世界的世”而是“市场”的“市”,不是那个“入世”而是入“市场”的“市”了,是赤裸裸地进入市场。所以我就觉得这个是墨多翰少,或者没有翰了;墨就仅仅是墨了。这是我一个外行,站在书法之外,来看看书法而已。说得不对,你们批评,你们指点。
魏明伦.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4 13:56:27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廷华:余英时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世界先进的潮流是这个社会以后的发展方向。那么,陈寅恪、吴宓、钱钟书,在他们几十年的实践里,最后确定出的也是这样一条道路。明伦先生也同意这样的思路。谈到这个,我想到铁林的道路。铁林在英吉利取得了电影学硕士,又到台湾写剧本,到凤凰卫视主持电影频道,再回到大陆实践他的影视,最后在暨南大学办艺术学院,这是一个文化人的精神脉络。他还有一个状态就是所有的书法专业人士所不及的,因为他们没有一个人能像铁林一样,几十年如一日,天天坚持用毛笔写日记。他的生活形态、文化习惯,实际上是回归我们中国古人的文化传统。朱校长他谈了他抽得浮身半日闲,来领略一下书法的滋味。那么,铁林是天天沉浸在这个生活方式之中的。现在他作为暨南大学艺术学院的院长,里头有音乐……张铁林:音乐、电影、美术和动画)这和当年蔡元培、林风眠办的这个国立西湖艺术院,设置是比较一致的。当时,蔡先生就提出以美育代宗教。作为一个革命家,最后他把救中国归结到以美育代宗教。那么,铁林先生你在行走全球之后,回过头来圆你少年时期萌发的美梦,那我们还想听听你在院长任上的思维。

■张铁林:我这个人,将来可以把我的成长经历,提供给有兴趣的人研究一下。我小的时候奶奶就说我“狗揽八泡屎,泡泡舔不净”,就是说兴趣太广泛,啥都不深入。小孩子兴趣多,人家说这孩子很可爱。随着年纪长了,依然是兴趣很广的话,你就是一个“万金油”,不能专一。但是这里面却还另有含义。我特别有感于朱校长的发言,他说要回归教育的原生态。其实我在创建暨南大学艺术学院的时候,就有一个基本的想法,我认为要把艺术的专业教育回归到接近原生态的理念。是艺术起源之时,耳朵听到的“音乐”,眼睛看到的“图画”,心有所感,嗓子眼里就飞出来的歌声。音乐和美术这些原本不可分割的原生态的集合体,在西方的教育体制观念下被分割开来了之后,出现了美术学院、音乐学院,这学院、那学院,都这样分开了,实际上就剥离和切割了原生态自然人的原始天性对艺术的天然依附。我做艺术学院,希望把比较有代表性的艺术学科重新摆放在一起,让学生能够有机会体验艺术精神的完整统一,回到那个原生态,尽量去接近和模仿艺术形态发生的原始状态。再说得通俗一点,美术系同学在琴声中绘画,音乐系的同学也能有机会在书法和美术的气氛中歌唱,让美术和音乐以及动画专业的学生还有机会了解电影制作的现代科技综合语言形态,这是我在当初创建艺术学院初始时的基本想法。所以我特别有感于刚才朱校长的发言。就是不要脱离原始、本源和原生态的精神链接,去研究无论是多么高深的学科,特别是教育。我个人的状态就是尽量保持在艺术实践的综合空间里面,我每做一件事情,都尽可能做到由表及里、融会贯通地去捕捉艺术道理的脉络,都是得益于我追求的综合知识结构。我从来不把自己界定为某一个职业类型,我是所谓随遇而安的自然人。今天我是演员,明天我是编剧,改天是导演,来日是教师,后天写大字的时候,我又是一个书法票友,总之,艺术的精神和艺术的营养永远是相濡以沫的,不可以分割开来。

按今天的对话环境说,第一我是一个晚辈,第二我是一个外行;我找到一个自然的位置,正因为是这样,我可以比较客观地观察一个现象。我今天参与了正成先生的书法展览,深有感触,千头万绪。我相信我跟多数人对今天展览的感触不一样,我观察了很多现象,我想尽可能简练地表白我的特殊感想。

就眼前而言,今天由刘正成先生展览而引发出今晚这个对话的形态是从来没有过的,是一个综合性的,涵盖了自然科学领域、书法学领域、社会科学领域以及我也沾一点边的影视文化领域,它是一个综合教科文的集合体。特别是书法,作为传统艺术精神的外在表现,在出世和入世之间自由行走,在各个文化学科之间自由穿梭,这就是正成先生这些年,特别在这几年,所从事的社会实践中的一大特色。我和正成先生由相识到相知的这些年,是正成先生精神不那么愉快的一段时间,但又同时是特别振奋的一段时间。我见证了刘正成先生在这个时期作品中的精神升华和思想脉络发展的形态。正成先生在近十年中间的社会活动,是横贯古典和现代、纵贯东方和西方的。上高山理佛,踏潮汐看海,非常非常广泛深入,非常非常综合贯通。这是迄今为止在中国目前的大环境下最具代表性的一个书法学者所做的社会实践研究,他的社会活动的形态是极具中国传统精神特征的承上启下的学者型的代表。我认为他的创作状态也最契合于,甚至最融合于书法本源精神的发展脉络。我们说中国的书法是传统中国文学精神、人文精神和社会哲学精神的最有代表性的符号,它集中国艺术、思想、社会、经济、历史、文化之大成,它博大而精深。我们收藏人常说收杂项不难,难在书画,书画则难在书法,深不见底,莫名其妙,学问实在太大。

我常常在想,当今时代这么多书法人,相对古代而言,也还算是挺繁荣的吧,倒是赶上好年景了,写字能挣钱。至少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有相当一批人靠写字为生,靠写字买宝马的也不在少数,不然为什么众人趋之若鹜地写毛笔字啊? 我们今天的书法展览忒多,书法家也忒多,成了当代社会附庸风雅的文化标签了,但是面貌都很相像,像克隆出来的多胞胎。艺术最忌形而下地相互模仿,形成习气。当然,书法有其特殊的学习的程序,这个是为了继承捍卫和发展古典精神所进行的学习总结,但是书法成熟的最终表达方式,是要崇尚个性精神的,因为没有个性的书法,其书法精神就不存在了。

有很多朋友知道我收藏手札,我对手札的感情非常深,这正是基于前面我对书法精神的认知。因为手札所呈现出来的状态,既是人文的,又是艺术的,更重要的,它是真实的,不是客套的。它不是应景之作,为展览之用;它为了两斗米、一把盐,窃窃私语。推心置腹的往来心声,这些心声流落到纸上所留下的东西,体现了最全面的书法精神核心,是文人书法的最高境界。而这种精髓在正成先生的作品里也明确地显示出来。有识之士是可以看出来正成先生展览中的这个价值的,我确信不疑。所以我说我观察的角度,也许跟很多观众朋友不太一样。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基于这十几年我见证了正成先生的社会活动和观念变化的形迹,包括他承上启下的学术责任感。我曾经多次聆听正成先生和西岛慎一先生通宵达旦地谈论中国书法史,他们谈得投机而系统,那么有兴致。两个人语言不完全通,全部写在纸片上;我是既得利益者,最后纸片我是全部收藏了。我是见证了的,我是一宿一宿地在听他们谈话,当然我受益良多。在今天这个对话的场合,我感受很多。我是一个学生,我诚惶诚恐,如履薄冰,我在听着每一位先生讲话。我在大学里我的学生中间也是学习,我常常跟学生学到我在外面学不到的东西。有机会参与今晚的对话,我觉得特别难得。

■李廷华:铁林是一个表演艺术家,但他这番话完全真诚。他让我们进入一种什么状态呢?人生这样的状态,它既是艺术的,又是发自心底的;它既让我们感觉轻松,又让我们深入。

■张铁林:我补充一点,刚才我说的书法到了一定的程度一定要强调个性,我不妨举一个我这个行业的例子。大家注意到一线的演员,凡是所谓的明星,他们都有特征。你注意看,这些有名气的大演员,他的台词节奏和台词语法逻辑都有特征,不是约定俗成的,不是习惯性的程序化的说法,他们标点的停顿法是不同于大部分演员的行活儿的。说话的特色影响到表演的特色。然后是每个人的创作状态,一个好的演员,是需要强化特征、保持特征的。我们老说运动员心理素质要好,什么叫心理素质?就是控制身心在整个创作过程中的稳定和平衡的能力,这和我们的书法实践难道不是异曲同工吗?如朱校长所说,要借助禅定的练习,用中国最精华的训练方法来使得我们身体和精神状态得到充分的休息。如此做到心平气和,才能悟大道理,才能写好毛笔字。现在大家太忙了,太急着挣钱了,没有休息的时间。我住口,再说我就喧宾夺主了。

■李廷华:你是真诚的、有艺术性的发言、演说。那我们这样座谈又进入一种很活泼的状态。宝麟先生还没有谈。我经常在思考一件事情,就是我们不可忘记书法的文化性,但是我们又不能忽视书法的本体性和专业性。对于今天宝麟先生的到场,我心中是这样评鉴的:在座者中明伦和正成都是自学成才的,宝麟则是受到了完全的大学教育,北京大学的硕士,以前是学工业?(宝麟先生:对。)那么就是说还是以前的家庭熏陶和少年时的爱好决定了你以后的生活方向。我看到过你网上的一篇文章,说你从小生活在一个书香翰墨之家。除却对米芾书法的精研,宝麟先生的旧体诗词,书法界可能也无出其右者。宝麟先生和正成先生一起编撰《中国书法全集》之《蔡襄卷》、《米芾卷》和《北宋名家卷》,而且都是分卷主编。他把现在能够看到的每一件米帖考证得清清楚楚。我自己感觉乾嘉时期的学术在书法方面没有达到这样的高度。在这样一个浮躁的社会里,学术界、书法界还有如此的人物,让我们感到亮眼,让我们心灵感到慰藉。

■张铁林:你让曹先生说几句,你这样就是喧宾夺主了。
张铁林.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4 13:57: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廷华:我就是引这个话出来。现在请宝麟先生从他的书法世界里头,来谈谈他对书法文化的看法。

■曹宝麟:原先听了三位大家一说以后,就觉得我没什么可说的了。刚才廷华引一下这也很有启发。

我之所以今天有机会在这里跟大家对话,这要感激正成兄。正是因为他所组织的一件件大手笔,我们才有一个比较专业的东西可以做,不然的话,我们恐怕到现在依然是碌碌无为。只有在做了这个事情以后,并且做好了,才觉得对得起这辈子,也对得起历史。从《中国书法鉴赏大词典》开始,现在再回过头看自己当时写的一些词条,还是比较幼稚浅薄的。而通过编写《中国书法全集》,不断得到学习磨练,逐渐使自己变成某个领域的专家了。正成是帅才,像韩信将兵多多益善,他能够把这个千军万马都安排得非常的妥帖。哪个人该做什么,能做什么,他都物尽其用各尽其才。他知道我对宋这一块是比较感兴趣的,原先连南宋名家都安排我编写,后来实在因我接受的任务太多了,肯定难以分身,南宋这部分就派给方爱龙做了。

就我自己编的米芾、蔡襄以及北宋名家两卷来谈,我没请艺术顾问,都是独立完成的。我一直是比较信奉自学的一个人,尽管我也不是专业出身,但我想,通过自学,如果学风端正、方法对头的话,终究还是能学会的。只要你锲而不舍,总是会有成就的。我自己觉得《北宋名家卷》是我的铭心之作,花了十多年时间,纠正了前人的不少错误,对一百多位名家之帖心系多年,应该也算是半辈子心血所寄了。所以我非常感激正成兄。莫逆之交是要凭良心的,这不是一种利益交换。

我在今天下午的会上发了一点感慨,也许这骨鲠在喉这么多年是不得不要一吐的事情,这次终于有机会吐出来了。刚才谈到教育问题,我想发表一些看法。书法到底定位在什么地方,也许一直都在讨论,而且一直是悬而未决的问题。书法作为一个专业,作为一个门类,很晚才有。按照现在的大学本科教法来看,本科其实在哪一个专业毕业,都还是离成才很遥远。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尽自己的责任,引导学生们走上正轨,这样他们以后也不会走入迷途。我想说书法既然作为古典艺术,必须要在文史这方面补充自己的营养。我非常赞成蒋维崧先生把书法归入中文系的观点,认为是非常有必要的。
曹宝麟.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4 13:59:06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廷华:我们的书法、我们的文化,到底在人的精神里头是建设什么的?包括我们的教育,包括现在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到底要使我们的民族在我们的努力之中,在我们的行为表现当中,往哪个方向走?我们是不是可以把文化的社会承担再谈一谈。我们现在的社会,其思想发展脉络,没有离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探索。比如,明伦先生八十年代初期所著剧本《巴山秀才》,到现在还是不用改呀;《地狱变相图》表现的思想内涵,到现在也还有意义。正成兄是不是可以谈谈,你从当年的小说到书法再到现代文人的社会责任的重心转变,从这个方面谈一谈你的观点。

■刘正成:很奇怪,我三十年前写的这些小说,冥冥之中,它在暗示、昭示、演示着我当下的生活!为什么会这样,我回答不了。以前写的小说我是旁观别人的,三十年以后,我写的小说中的故事,竟然变成我自己的事了,这有点奇怪了。我想这个问题就是科学难以解释的。之所以三十年前写的生活和后来的生活相同,是因为我们面临的生活的问题,从古到今都是有着共同性的,有一个永恒的主题在那里。我这次的书法作品里面有一组叫“黄州吊苏”:我拄着竹竿漫步在黄州的长江边上,我就想这个水是从哪儿流来的。喔!不是岷峨雪浪、锦江春色中流过来的吗?这和苏东坡当年竹杖芒鞋踱步在这里时所想到的不是一样吗?后来杨慎又来了,他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不正是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翻唱吗?是的,生活在变,那些共同的永恒的主题,它是一直存在的,是不变的,而且是惊人的相似。也许一千年前的苏东坡在谈到这个“逝者如斯”的问题时,又和二千多年前的孔子不谋而合!爱因斯坦相对论在追寻一个“统一场”论,我们人的生活命运,无论古今,都是宿命?朱校长的论文《缘起性空:现代物理学与佛学》中讲过,现代物理学千辛万苦爬到一个山峰的时候,突然发现,佛学早已坐在这儿,等着你们来了。霍金的弦论说,世界是琴弦上的音符;佛学有藏识海,它说世界不过是大海中的波浪。这岂不是异曲同工?

儒学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我们很难知道这个世界上的事物,谁是先谁是后,就像圆环一样。只有某一点确定下来,乃能知孰为先,其他的就是后。这次我为自己的展览取了一个命题叫“江山寻绎”,被我女儿翻译成“在自然和历史中去寻找创作的灵感”,这就是在测试千古以来人心相通的准则。

我们五个人,从事各自的行业,一旦和中国书法文化联系起来的时候,大家就有共同的话题,这就是爱因斯坦相对论里面那一个“统一场”在起作用了。我觉得中国当代书法的发展也好,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也好,中国当代科学和教育的发展也好,或许都能找到共同语言,都需要各种学科认知的融合。

中国的学术在古代分科,无非“经、史、子、集”四部,或“礼、乐、射、御、书、术”六艺,探讨知识的方法特征是综合的。西方的学术是分析的,从达尔文以来,分科为数学、物理、化学等等,以至分得无以复加的细小。例如,以前医院分内科、外科,现在内科、外科之外已分了几十个科,知识被切割为各个小块。但在今天,我们是否物极必反,要走入一个回归综合的时代,只有进入综合的时代我们才能重新把握这个被复杂化的真理的时代。好多年前,我听朱校长讲过“蝴蝶效应”:一只蝴蝶在亚马逊河的上空轻轻地扑了一下翅膀。它所引起的气流变化,最终在纽约上空演变成一场风暴,但是,从蝴蝶的翅膀的扇动到一场风暴的形成过程,却无法用现今最大的计算机去计算,为什么?世界就是这样,具有不可知的特性。

不可知是我们共同的主题。我们从事书法也好,我们从事影视也好,或者从事科学研究也好,我们也有共同的兴趣、共同的爱好!朱校长也好,明伦兄也好,铁林兄也好,我都极力把他们往书法圈里拉。为什么?我可以向他们学习,我们能找到共同的语言。就是这一点,让我们坐到一块来了!中国的文化就是综合的,你让它分离是不可能的,它是互相交叉的。所以我感觉文学小说或者书法或者其他的门类,都有一个永恒的主题,这个主题就是人生对理性的追寻。
照片 006.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4 14:02:09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法》杂志10期十大版面推介《江山寻绎——刘正成书法作品展》专题
照片 007.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4 14:02:58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法》杂志10期十大版面推介《江山寻绎——刘正成书法作品展》专题
照片 008.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4-27 01:39 , Processed in 0.16026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