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256|回复: 6

读柯律格教授新作有感--书扇并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5-24 12:48: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柯律格教授新作有感
--书扇并跋


刘正成


从牛津大学吳秀华博士那里,我得到了北京大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牛津大学艺术史系主任柯律格教授的《明代的图像与视觉性》一书,读后深获教益。该书不仅具有欧洲文化的学术背景,又具有对中国古代绘画及其社会文化背景的精深研究,该书不仅洞见中西绘画形式特征的差异,纠正了曾被耶酥会传教士利玛窦以来影响四个世纪对中国绘画的漠视与误会的艺术史观念,并从明代开始进入市场审美的中国绘画视觉性问题--“观看之道”,拈出“看”、“观”、“读”三字进行溯源辨析,令人拍案称奇。一个“读”字,道尽中国绘画的无穷妙理。将有英伦之行,並约好与柯律格教授在牛津一会,且书扇一面以作见面礼,以酬其高见可也!

扇面释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李成有仰画飞檐之真山之法,沈括有以大观小之山水之法,此看与观之别确矣!拜读柯律格教授近著,书苏东坡题西林壁祈正。正成。
DSC_0010.jpg
发表于 2012-5-24 13:37:08 | 显示全部楼层
柯律格教授的《明代的图像与视觉性》


《明代的图像与视觉性》,(英)柯律格著,黄晓鹃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版,42.00元。


祖先画像承载的“孝”

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的中国展厅,挤满了黄皮肤的小学生。女老师的汉语很标准,飘到耳中一句,却是《论语》里的一句“父母在,不远游”。我仰头一望,是了,这里有两轴硕大的祖先画像,一男一女,面容端肃,正襟危坐,袍服鲜明。本该是祠堂里的物事,具有仪式化的功能,如今悬在这局促而黯淡的空间里,简单图解着什么是“孝道”。

这祖先画像,在《红楼梦》里是被称为“遗真影像”的。第53回贾府祭祖,先写腊月开始布置祠堂,“开了宗祠,着人打扫,收拾供器,请神主,又打扫上房,以备悬供遗真影像。”这里的“神主”是木制的祖先牌位,是要供于祠堂里的;而“影像”是纸质的祖先肖像,是要挂在正堂上的。除夕傍晚一切布置妥当,祠堂“里边灯烛辉煌,锦幛绣幕,虽列着些神主,却看不真。”正堂上“影前锦帐高挂,彩屏张护,香烛辉煌;上面正居中,悬着荣宁二祖遗像,皆是披蟒腰玉;两边还有几轴列祖遗像。”祭祖仪式又分两个部分,先是祠堂里祭祀神主,由贾敬主祭;随后是正堂上拜影像,由贾母主持。最后,到正月十七,再次行礼,掩了祠门,收了影像,才算祭祖仪式结束。

英国学者柯律格(Craig Clunas,1954-)的《明代的图像与视觉性》(Pictures and Visuality in Early Modern China,1997)在2007年出美国版时,封面用了一张男女并列的祖先画像。这次中译本出版,内页有布拉格国家美术馆收藏的类似的一幅。虽然前者是官服,后者是常服,但画面居中都有一个小几,上有神主、花瓶香炉等等,使画像具有了“仪式套着仪式”的特点:他们生前也曾供奉祖先,如今子孙供着他们的影像,显示的是“孝”的一脉相承、生生不息。

对画像的不同态度

颇为有趣的是,“在明代的祖宗之礼中,这类画像的正统地位不甚稳固,但还算受人尊敬;它们绝非必要,但为多数论者所容忍。”保守的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在《家礼》中认为,男子有画像,用之无所谓,而女子在画工面前抛头露面,“殊为非礼”。一般论者不似朱熹这么关注“男女大防”,因此对这类画像颇为宽容。至于民间,则有五花八门的态度。例如《金瓶梅》第63回,李瓶儿死后,西门庆叫来一位韩画师,“我心里疼她,少不得留个影像儿,早晚看看,题念她题念儿。”一轴大影、一轴半身,西门庆付给画师一匹缎子、十两银子。为了追求“逼真”,韩画师“非礼”地看了李瓶儿的遗容,画出的影像比活人“只少口气儿。”又如《醒世姻缘传》第18回,浪荡子晁源为去世的父亲安排画像一事,许给画师二十五两白银,要求画三幅,一幅朝服、一幅寻常冠带、一幅公服。晁源对画师说“你不必管像与不像,你只画一个白白胖胖、齐齐整整,扭黑的三花长须便是,我们只图好看,哪要他像!”最后,画师按照文昌帝君的样貌画了出来,皆大欢喜。这两个不同的文本里,西门庆是为了“题念”爱妾,为此追求画像效果的逼真性,李瓶儿的身份并非正妻,即便画了像也入不得祠堂,所以最后只称为“美人图”。晁源与西门庆不同,他是为了礼仪需要而请人绘制父亲遗像,死者的“社会性躯体”比“个人性躯体”远为重要,所以象征着社会地位的衣饰细节比容貌的逼真性更能引起他的重视。柯律格敏锐地指出:“我们所面对的肖像画,对其最重要的是观者如何接受这些画像,上述段落展现了肖像画的另一个领域,在此画像并非作为礼仪中产生效用的一部分,而是作为被展示的视觉文化的一部分。”


20世纪至今的西方艺术史研究可谓百花齐放、流派纷呈。芝加哥大学美术史论系教授詹姆斯·艾尔金斯(James Elkins)将1970年以来的西方艺术理论划分成8个运动17种派别。我国学者曹意强则言简意赅地指出,无论艺术史家在观念上的差异多么重大,大略而言,他们的侧重点只是在构成艺术史的两个要素之间移动:“艺术”和“历史”,有的向“艺术”倾斜,有的向“历史”靠拢。1999 年,一次著名的国际会议干脆命名为“两种艺术史:博物馆与大学”,以博物馆为基地的“专家”关注的是“艺术”,包括作品鉴定、归属、分类、修复、整理相关文献的问题;而以大学为基地的“史家”更注重“历史”,侧重于对形式、内容、历史情境的解释与说明。这两类研究者之间时常发生冲突,甚至相互轻视。如果将柯律格教授放入这个框架中加以考察,当会看出他由“博物馆”走向“大学”、由“专家”而“史家”的研究路径与特色。

柯律格其人

柯律格教授是苏格兰人,先后在剑桥大学东方研究院和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获得学士(1977)和博士学位(1983),他主修汉语与汉学,曾于1974年来北京语言大学进修中文。从1979年开始,他在伦敦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的中国部当了十五年馆员和策展人。该博物馆收藏有大量的中国工艺美术作品,柯律格浸淫于此,磨炼眼力,对木器、漆器、玉器、瓷器均有心得,陆续出版了有关中国园林、外销画和家具的书籍。在一次访谈中,他坦陈,由于整个大学期间都在与语言搏斗,对理论无暇顾及,直到在博物馆工作时接触到布尔迪厄等理论家的学说,始有豁然开朗之感。从此后,柯律格注重运用文史互证的方式,并从人类学和社会学中汲取营养,依照社会脉络与历史情境来进行研究。1991年出版的《长物志:早期现代中国的物质文化与社会状况》(Superfluous Things: Material Culture and Social Status in Early Modern China),是他第一部成熟的作品。该书出版后,高居翰写信祝贺,说一位博物馆策展人能够写出这样的一本书令他十分惊喜。1993年,柯律格到芝加哥大学担任客座教授,并在该校出版的《艺术史的批评词类》中负责“艺术社会史”一章的撰述,想来对这种跨学科研究方法深有认识。1994年他任教于苏塞克斯大学艺术系,三年后晋升为艺术史教授。2003年,他被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聘为中国与东亚艺术教授。2006年荣膺英国人文社会科学院院士称号。2007年起任教于牛津大学艺术史系,并成为该系首位以亚洲艺术史为专长的系主任。

从学理上看,柯律格的研究可归于“艺术社会史”之列,强调艺术作品影响社会环境同时也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关注艺术、社会与政治之间丰富的交互作用。如果说,通常的艺术史有“上下”之别——“精英的”与“民间的”;有“左右”之隔——“激进的”与“保守的”;有“远近”之论——“宏观的”与“微观”的;有“内外”之分——“艺术的”和“历史的”:那么“艺术社会史”则试图打破上下、左右、远近、内外的重重隔阂。不仅如此,柯律格的“艺术社会史”同时也是“物质文化史”和“视觉文化史”。“物质文化”是美国人类学界开始的研究方法,柯律格指出:“所有的物质文化都包含视觉成分,而任何一种的视觉文化都依赖物质性的存在。我认为物质与视觉文化是无法分离的。”目前的“视觉文化研究”是把一切与“看”的行为有关的东西都作为研究对象,包括观看的对象,也包括观看的人,还包括运行在观看行为背后的制度环境与社会力量。在写作《明代的图像与视觉性》之际,“英语国家的艺术史学界正热衷于‘视觉文化’的讨论。其中至少有一部分是围绕以下问题,即有哪些物品或是哪一类图像,此前不被重视,而今却应纳入新近得到扩展的艺术史研究中去。因此,本书以‘图绘’(pictures)这一范畴来连接绘画作品和印刷作品以及诸如陶瓷或漆器这类物品上的图像(images),这可视为是对那场论争的一个贡献。”的确,在中国的艺术评价体系中,出于画匠之手的“祖宗画像”是上不了台面的,从来被正统的艺术史所忽略,而柯律格将明代的这类图像单拈出来,分析其社会功能和欣赏习惯,颇有独到之处。更为关键的是,在全书二百余页的篇幅里,有关“祖宗画像”的部分只有区区六页,而本书“处理了明代规模庞大的图像制作以及图像观赏活动中的某一部分”,尚有大量纷然而独具的细节,令人激赏不已。
书1.jpg
发表于 2012-5-24 13:39:36 | 显示全部楼层
柯律格教授的《明代的图像与视觉性》


01300000345731131721281171038.jpg


柯律格(Craig Clunas,1954— ),当代研究中国物质文明史的重要学者,现任英国牛津大学艺术史系讲座教授。1974年曾前往北京学习中文,后分别于剑桥大学东方研究院及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取得学士(1977)与博士学位(1983)。曾担任伦敦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Victoria & Albert Museum)中国部资深研究员兼策展人长达十五年,并自1994年起先后任教于萨塞克斯大学(University of Sussex)艺术史系及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2006年,因在中国文化和艺术史研究领域中的卓越成就和贡献,他被提名为英国人文社会科学院院士。他不仅博学多闻,对于中国传统典籍亦有深厚的造诣,同时经常观照西方文化史、人类学、社会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将两者结合而提出新颖有洞察力的学术论述,学术成就广受国际学界的赞誉。
发表于 2012-5-24 17:59:48 | 显示全部楼层
喜欢刘老师的书法!
发表于 2012-6-9 11:33:40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刘老师的书法!
发表于 2012-6-16 11:13:52 | 显示全部楼层
外国人在潜心研究中国文化,而我们有的人自己却懒得看一下,但是头上尽整些虚头八脑的光环,不知在忽悠历史还是忽悠自己::gif86::gif
发表于 2012-6-17 21:45:58 | 显示全部楼层
::gif34::gif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4-30 20:24 , Processed in 0.15179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