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782|回复: 0

西安考古十大发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0-8 11:29: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西安考古十大发现
--------------------------------------------------------------------------------

       世艺网 http://www.cl2000.com 2004-10-08 09:16:56 陕西日报  


    2002年以来,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在西安市西郊鱼化寨北外事学院新校区内,为配合操场建设,对该遗址进行了调查、钻探和部分试掘。遗址现存4万多平方米,是一处内涵丰富、保存完好的仰韶文化聚落遗址。
  截至目前已发掘1750多平方米,分3个区域。Ⅰ区、Ⅱ区保存较差。Ⅲ区保存较好,发掘出环壕2条、房址70座、灰坑(窖穴)170多个、墓葬58座,出土可复原的陶器100多件、各种生产工具和装饰品400余件,种类主要有钵、瓮、盆、罐、小口细颈壶、尖底瓶、碗、石斧、石铲、石镞、玉坠饰、玉笄、骨锥、骨笄、骨针、骨镞、圆陶片、陶刀、陶锉、陶环、陶笄、陶塑人头像、牙饰、蚌饰。环壕2条。房址有半地穴式和地面建筑两种。半地穴式房址一般为圆形,依壁为墙。地面建筑有圆形和方形两种,有的为烧土房,有的为木骨泥墙;墓葬58座,其中瓮棺葬50座、灰坑葬2座、儿童墓6座。瓮棺葬以瓮、钵组合为主,以瓮、盆组合的仅有2座,瓮内随葬器物的有2座,钵底多凿一小孔,且部分以陶片覆盖。灰坑葬均为一次葬,系非正常死亡。儿
童葬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圹墓,仰身直肢葬,头向西北,墓内均有尖底瓶、钵、罐等随葬品。
  根据目前的考古钻探、发掘及初步整理结果分析,该遗址以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即仰韶文化早期)为主,个别遗迹单位可晚至仰韶文化西王村类型,对研究关中地区的史前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秦阿房宫遗址考古获重大发现:项羽未烧阿房宫
  阿房宫遗址在今西安市城西三桥镇以南,处于龙首原向南延伸的台地上,1956年被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10月至今,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阿房宫考古队”,对该遗址进行全面的考古勘探和局部的试掘工作。时至今日,已经搞清了“前殿”夯土台基的准确范围(东西长1270米,南北宽426米),测量出夯土台基的最大高度为12米,证明了它是目前所知的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史上最宏大的夯土建筑。同时,基本摸清了“前殿”北部边缘呈台阶式的三层台面结构,初步判断台面上应有廊庑一类的建筑,这与史书记载的阿房宫前殿“周驰为阁道”相符。此外,在“前殿”遗址南部边缘以南还发现一处较完整的的铺瓦遗迹,是秦代考古和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个重要发现。
  遗址内出土了板瓦、筒瓦等建筑材料和铜镞等遗物,有的板瓦、筒瓦上带有“左司”、“左宫”、“北司”等戳印陶文。这些遗物的时代应为秦和西汉早期,说明遗址的始建年代为秦代,汉代作为上林苑的一部分继续使用。根据考古现场发现,项羽焚烧阿房宫一说并不能成立。目前,该遗址的考古工作还在继续进行。
    汉城遗址内的相家巷村发现了秦封泥
  1997年1-4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在汉城遗址内的相家巷村南抢救性地发掘出土了3000余枚秦封泥及其他遗迹遗物。这些封泥中有反映秦中央政府职官的,也有反映地理及地方职官的,还有反映姓名的,它们对于研究秦汉封泥制度、秦汉官制及相关的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中央政府职官的封泥中,有反映皇帝的“皇帝信玺”,反映三公九卿的“丞相之印”、“左丞相印”、“右丞相印”、等,反映诸厩的“泰厩丞印”、“宫厩丞印”、等,反映宫苑的“信宫车府”、“上寝”、“长信私丞”等。
  地理及地方职官的封泥中,有反映首都及故都“咸阳”、“咸阳丞印”等,反映郡及地区的“上郡侯丞”、“参川尉印”、“邯郸之丞”、“太原守印”、“四川太守”等,反映县的“宁秦丞印”、“高陵丞印”、等,反映乡的“都乡”、“中乡”等,反映亭的“咸阳亭丞”、“邳亭”等。反映姓名的封泥有“田固”、“牟胡”、“吕贺”、“谷志”、“高贺”等。
    西汉美酒出土惊世人
  引人注目的是,2003年3-6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又在文景路中段(汉长安城东南角,今未央区枣园村南)环宇公司的基建工地发掘了一座西汉早期偏晚的大型积炭墓,据说原有封土。该墓坐南朝北,平面呈“甲”字形,为长斜坡单室土圹墓,由墓道、侧室、墓室组成,两件铜锺高达78厘米,通体鎏金,盖顶(密封完好)上铸口中衔珠、昂首翘尾的朱雀,腹部只饰三条凸起的箍纹(战国晚期以来简洁风格的表现),是国内现已发现的西汉时期最大的鎏金铜锺。
  其中一件铜锺内储存了26公斤西汉美酒,翠绿清澈,酒香浓郁,是迄今所知保存最好、存量最多的古酒。经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全国酒类检测中心测定,其酒精含量为0.10%。这是中国考古界、酿酒界及科技史上的重大发现,为研究西汉历史和中国古代的酿酒技术、酒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乐游原汉墓中出现关中第二座大型西汉壁画墓
  2003年11月以来,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在西安市南郊乐游原上配合西安理工大学二期基建工程中,发掘出汉墓20多座。这些墓以小型为主,时代多为西汉晚期到东汉。墓葬形制多为竖穴洞室墓、斜坡洞室墓,墓室分土洞、砖室两种。
  最有意义的是,2004年2月25日在这里发现了一座西汉晚期的大型壁画墓,据当地居民讲原有封土。壁画遍及墓室四壁及券顶,作法为先刷一层白膏泥,再用红、蓝、黑等颜料绘制而成。墓门东、西侧分别绘龙、翼虎,均为立状,爪持长戟。墓室东壁为车马出行、狩猎等内容,场面生动;后壁上部为一乘龙羽人,下部绘黄蛇、青蛇各一条,其间布以云气;西壁北部图案剥落,中部为斗鸡场面,南部为一幅女性宴乐歌舞图。墓室券顶上展现的是一幅羽化升仙的场景:南部正中绘有一只飞向墓门的凤鸟,两侧各绘一条翼龙,东侧龙前绘太阳、金乌,西侧龙前绘月亮、玉兔和蟾蜍;北部绘有并排飞向墓门的两只仙鹤,其间布满云气。
  该墓是关中地区继西安交大壁画墓之后发现的第二座大型西汉壁画墓,壁画题材不仅有西汉常见的羽化升仙等内容,还出现了东汉中期以后流行的狩猎、宴乐等场景。绘画风格也与汉代常见的“粗犷朴拙”迥异,画面细腻,线条纤细,所绘人物眉青目秀,具有“工笔重彩画”的韵味。该墓的发现为研究汉代的社会生活、丧葬习俗、绘画艺术等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
    北周粟特贵族史君墓
  2003年6~10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在未央区大明宫乡井上村东的基建工地(西距汉长安城遗址5.7公里,与北周安伽墓相距约2.2公里处)发掘了大型北周墓一座。该墓坐北朝南,由墓道、甬道、墓室组成。墓道为长斜坡,由5个天井和5个过洞组成;甬道、墓室之间有砖块封门、石质封门两重;墓室底部铺砖,穹窿顶,其中部偏北处有一
  石椁。石椁为歇山式殿堂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外壁有各类西域风格的浮雕,内壁残留壁画,椁内出土石榻一个。石椁南面的椁门上还有一长方形石题刻,分别用粟特文和汉文记载了墓主人的生平。此外,墓内还出土金戒指、金币、金饰品等珍贵文物。经初步研究,该墓为夫妻合葬,墓主人姓史,为凉州萨保,葬于北周大象二年(580年)。石椁、石榻和石封门上浮雕的彩绘贴金图像,既含有十分明显的祆教内容,又体现出汉文化的影响。粟特文与汉文相对应的题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研究粟特的文字和文化。总之,该墓为研究
“丝绸之路”、中西文化交流、中国美术史提供了珍贵的文字和图像资料。
    灞河汉代大型水上建筑遗址
  位于灞桥区段家村以西,浐、灞交汇处以北,今灞河东岸的河床上。据初步调查和钻探,遗址现存两处:一处紧靠现河道东侧,另一处在其东边大水坑内。两处遗址相距130余米,均宽35余米,为木质榫卯结构。
  从2000年7月至2002年7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对该遗址及其周边地区进行了试掘、调查和勘探。遗址可分三个层位,即砾石层、泥沙层和细沙层。发现的木构成组排列,可分为三类:大箱体、大凹槽形木结构和小箱体。这批木构榫卯结构复杂,特别是大箱体立柱、侧板和纵横拉板之间有特殊的凹槽形板,使立柱、侧板与纵横拉板相互连接,小箱体的立柱和横枨之间用明销加以固定。在木结构及箱体内还发现一些汉代砖瓦、陶井圈及部分陶片,出土汉五铢、铜箭头、铁器等文物,其中还发现了半块粗绳纹“亭”字文砖。在箱体以外和遗址附近采集、征集到铜铃、铜马镫、铁器等文物。同时,在今河道东侧发现了呈“一”字形南北排列的古树根多个,为研究古河道的位置及木构遗址与古河道的关系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实物证据。
  据此,专家认为段家村水上大型建筑遗址所处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正好位于过去人们认为的秦汉时期的东西大道上,是出入汉长安城东面的必经之地,与文献记载的秦汉灞桥遗址的位置也大致吻合。遗址内包含物单纯,目前发现的器物都晚不过东汉,其时代应在西汉末到东汉前期。
     国内第七座有围屏榻或石椁的粟特人墓葬——康业墓
  今年4月6日,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在西安北二环坑底寨村陕西人民出版社“上林苑”基建工地清理了一座北周墓。该墓坐北朝南,由墓道、甬道、墓室组成。墓道底为斜坡状;甬道平面略呈梯形,有条砖封门、石封门两重;墓室为穹窿顶土洞,靠近北壁处有一围屏石榻。围屏石榻由围屏、榻板和榻腿构成:围屏上线刻男女主人宴坐或出行图,并有侍女、随从(其中有胡人形象)相伴,背景多为山峦、云气、水鸟、坡石等;榻板正面线刻兽面、四神、莲花等图案,两侧用云气纹表现出虎、鹿、羊、鸡等动物形象;榻腿6个,雕成狮子形状。石榻之上放置一具保存完整的骨架。根据出土墓志记载,该墓的主人是康居国王的后裔,名业,字元基,历任魏大天主、罗州使君、车骑大将军、雍州呼乐等职,卒于大周天和六年(公元571年),被
诏赠为甘州刺史。
  康业墓是目前国内发现的第七座有围屏榻或石椁的粟特人墓葬,为研究北朝时期在华粟特人的社会生活、丧葬习俗以及中西文化交流,尤其是研究中国古代绘画史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
    西安地区唐三彩墓频频出彩
  近年来,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在西安地区共发掘唐三彩墓9座。这些墓均坐北朝南,墓内出土了大量精美的唐三彩,为研究唐三彩的制作工艺、发展变化及产地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1999年6月在雁塔区曲江乡羊头镇村西清理的唐三彩墓,由长斜坡墓道(有3个天井和2个壁龛)、过洞、甬道、墓室(穹窿顶土洞)构成,墓室棺床上为夫妻合葬。2个壁龛内出土了幞头男俑、小髻女俑、骑马俑、男侍俑、女侍俑及羊等三彩器17件,釉色莹润,造型准确。其中女俑体态修长清瘦,既有初唐风格,又有盛唐气息。
  2002年3~6月在雁塔区延兴门村西的西安交通大学数码园东兴置业园区内(唐长安城延兴门外)清理的唐三彩墓,墓内出土了许多三彩俑、三彩器物和彩绘陶俑、瓷器、玉器、铜饰、铜钱等随葬品。最引人注目的是描金彩绘三彩俑,其中天王俑、镇墓兽和武官俑体形高大,做工精细,特别是在釉上施用了彩绘工艺,与以往同类三彩俑有明显区别,是三彩制作技术上的一次飞跃。根据墓志记载,墓主康文通出身豪门望族,万岁通天元年(696年)七月葬于安邑里私第,神功元年(697年)十月葬于京兆万年县龙首乡界。
  2002年4~7月在长安区陕西师范大学后勤集团郭杜校区清理的唐三彩墓,由长斜坡墓道(天井、过洞各3个,有壁龛)、甬道、墓室(长方形土洞)组成,墓室西部设砖砌棺床。该墓为盛唐时期的墓葬,墓内出土了大量精美、完整的三彩俑,有镇墓兽、天王俑、文官俑、武官俑、牵马俑、骑驼奏乐俑、载物驼俑、胡人俑、女立俑、风帽俑、男立俑、马、龙首形饰、象首形饰、杂技俑,题材丰富,造型生动。
    其釉色以黄、绿、蓝三色为主,色彩淡雅,色泽莹润。此外,墓内还出土了单彩动物俑、彩绘陶俑等随葬品。
    金代官印窖藏
  1996年3月,西安钟鼓楼广场基建时,在一个废弃的井内发现了窖藏官印,西安市考古所进行了清理。加之公安局全部追缴回来的,共有金代铜质官印279方,铜版9块。
  这些官印均为方形或近似方形印面(边长5~7.8厘米),高1~3.8厘米,上有柄形纽(长2.3~4.2厘米、宽0.7~1.7厘米、高1~3.8厘米)。印面印文均为阳文九重篆,字体整齐流畅,极具艺术性。从背款纪年可知,这批官印的颁造机构为行部、行东部、东部及物部、行宫部、京兆行部、行陕西东部等,颁造时间在正隆三年(1158)~正大八年(1231年)之间,印面职官均在三品以下。9块铜版均残,是金代转运司的铜券及铜帖子残片。这批官印、铜券及铜帖子应是两行省为逃避元军进攻,在放弃京兆前(1231年后不久)投入废井中的。它们对研究金代官员的设置及变化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5-4 00:08 , Processed in 0.12790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