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010|回复: 10

〖松竹讲坛〗朱清时校长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0-12 10: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松竹讲坛〗

朱清时开讲: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朱清时校长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




〖松竹讲坛〗2012年第三次讲座就要开始了,这也是自讲坛开设以来的第七次讲座。我们很荣幸邀请到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先生莅临松竹书院,为我们奉献一场科学与佛学的盛宴。这次开讲的主题是《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科学与佛学中的宇宙本体》。,而让我们由衷的感到欣慰的是,2012年,我们在春、夏、秋三季连续举办了三次讲座,我想,这也与前来听讲的各位老师,同仁的参与分不开。在此,我们不仅要感谢我们的主讲老师,同时,也要对各位前来听讲的老师,同仁表示感谢。谢谢你们的支持。

刘正成先生在主持今年五月份的讲座时说:“松竹书院是《中国书法全集》编辑部内所设置的书法学术交流、研究、教育等多功能的民间学术平台。它一无所有,没有老师,没有学生,没有行政人员,没有经费,只有一个牌子,刚刚请著名教育改革家朱清时校长题写,但它是建立在传统书院模式下的治学途径,我们想通过这种途径寻求学术前沿的拓展和学术人才的培养。我不敢谈改革,但确实对学术有益。同时,他也提到,,〖松竹书院〗讲座活动所取得的成果,他说,“根据两三年来的实践,证明了两点优势:第一,在松竹书院的讲演者和讲演内容必受到学术界和多种媒体受众的热点关注;第二,每一个讲座的内容都成为一项学术前沿性成果,并体现出讲演者和听众的互动既有专业的高度又有跨学科的广度。”

2012年第三次讲座的主题是《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光看这个题目,都会觉得很有趣,又很纠结,是啊,我们究竟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呢?我们有没有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有喜好佛学的朋友,估计会从佛学的角度去思考,有喜欢儒学的朋友,可能会从我们传统的教育中去思考,而这都仅仅是从一个方面的思考,那么,作为一位物理学家的朱清时校长,要从宇宙论和佛这的角度去阐释这个主题,这会不会让我们醍醐灌顶 ,茅塞顿开之惊喜呢?又醍醐灌顶,出于《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令问维摩,闻名之如露入心,共语似醍醐灌顶。”佛教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我们如是期待着。

那么,朱清时校长在这次〖松竹讲坛〗讲座中究竟要讲些什么呢?笔者结合近期与朱校长的交流,逐一回顾,希望能给来21日前来听讲和21号因故不能前来听讲的您,一点点启发,不过,至于朱校长这次究竟要讲什么,我们还是只有等到开讲当时,才能有所启悟。

距离今年第三次讲座开讲的时间还有十天了,整个书院讲座活动筹备组都在紧张而又繁忙的准备之中,准备场地,安排接待,邀请嘉宾,落实摄影摄像录制,速录等工作。同时,还要受理各位老师,同学的报名听讲的各种事务。不尽之处,还望各位同好,多多谅解!

侯勇
2012.10.12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2 10:45:29 | 显示全部楼层

壬辰六月初六登顶峨眉山

四面八方皆平安,行愿品高驻心头。

这是朱清时校长于壬辰六月初六(2012年6月24日)与刘正成先生等六人登顶峨眉山时赋中的其中两句。诗曰:

六六老翁相携游,普贤开颜云海秀。
四面八方皆平安,行愿品高驻心头。


四面八方皆平安,行愿品高驻心头。作为物理学家的朱清时校长,曾问学已故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十余年,于佛学颇有心得,曾经在多次私下交流中提到,用一个科学家的身份阐释佛学,对于佛学的传道,利于众生的信奉受持。此次峨眉山之行,朱校长祈愿四面八方皆平安之发愿,我想,多是受南怀瑾先生十余年的熏香。

此次行程中,朱校长从物理学的进步,到人类虚无主义的出现,讲到他的两个担心,即缘起性空,人生如梦幻泡影的思想,造成虚无主义的产生,人类信仰的缺失而导致这个世界的人类绝望,如何挽救全人类树立正确的信仰,成了他心中的一块心病。他在后续的交流中,不断重复的一句话就是,发愿以一个物理学家的身份,为人类寻找一个正确的人生信仰。

信仰的缺失许多人都有共识,但是,如何树立自己的信仰,为人类寻找一个信仰,如此的胸怀与志向,在66岁的朱清时校长胸中,依然充满信心,“四面八方皆平安,行愿品高驻心头”即是真实写照。


侯勇

2012.10.12


宝相庄严——2012年7月在峨眉山报国寺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2 10:51: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这段文字,是笔者随行峨眉游时,聆听校长教诲的一段录音整理。未经朱校长审阅。时刘正成、刘正兴、李伯清等在场。


2012年7月22日
峨眉山红珠山宾馆8号楼
——谈话录音摘录
(未经本人审阅)

朱清时:

自然科学的一个理论比另一个理论更基础,所以会被后来的发展和进步所取代,所否定。比如说牛顿力学,它也不是被否定,但牛顿力学在那个层次是对的。现在的唯物主义被否定是肯定的,是因为所有物质其实都是一种梦幻泡影,到最后成为空,举例说我们眼前看到都是硬梆梆的东西,用显微镜来看,首先看到这硬梆梆的东西绝大多数地方是空的,很少数的一些分子,很紧密的粘在一起,再把显微镜度数加大,你看到分子实际上是一些原子组成,原子与原子之间绝大多数又是空的,质子很小,用高倍显微镜又看到质子里是一个一个的电子在一个虚空中飞,现在的物理学家又再进一步看,发现电子放大很多倍后,是一个很多的弦,弦然后振动,振动幅度比较大,波峰比较多,这个基本离子比较大,振幅比较小,就变大成夸克这种小的基本离子了。所以整个物质世界就是一部交响乐,在整个宇宙整体当中的交响乐,现在物理学完全承认《金刚经》的一句话,物质的一切就是梦幻泡影。

一、虚无主义的出现,所有物质其实都是一种梦幻泡影,到最后成为空。

物理学走到这一步,就开始出问题了,一是虚无主义的出现,大家认为物质世界的一切都是梦幻泡影,人类社会早晚都是要灭绝的,就像渤海国一样,曾经很兴盛,很发达,后来被契丹灭了以后,历史就没有多少记载了,所以觉得人类进化也没有意义了,什么都没有意义了,在这个时候,人类要活得有意义,只有信仰的产生。

现在不论是好事坏事,虚无主义就是做好事坏事都没有差别,反正结果都一样。四维多重宇宙,很多年前梦到一种境像,多年后成为现实,现在的世界,我们有很多假像,我现在努力研究佛学,我在松竹书院讲过一次《缘起性空,物理学步入禅境》这是我一生中发表三百多篇论文中最有影响的一次讲座,

现在物理学家大家都意识到,人类早晚就会灭绝了,霍金说的,人类像现在这样污染地球,一千年都差不多了,现在人的身体都在变化,我们只是温水煮青蛙,感觉不出来,北京调查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健康,现代医学可以让你活九十一百岁都没有问题,但是生活质量变差,其实应该让我们不要进化,回到原始时代,打猎为生,哪怕只活三十岁,但是生活很充实,都很舒服。现在你敢吃肉啊,要不就是瘦肉精,要不就是饲料。瘦肉精是违禁药物,不小心吃了,你的基因就发生变化了。

所以有身体就是振动的,光子也是弦振动,所有基本离子经过X长之后,有了惯性就定位为有质量了。波的二相性是所有问题的根源,波的振动造成。用弦论能说明一切就是我下次在松竹书院讲《宇宙论与佛学》,课件我都做好了,待下次去北京的时候要讲。

康定一个活佛,专程到深圳来看我,他说他们讲缘起性空没人相信,如果由物理学家来讲,大家就相信了。宇宙爆炸发生过多次,跟劫是应该有关系,但不是绝对,宇宙论是说宇宙大爆炸在虚空中,是随时都可能发生的,就是像现在我们都在这里坐着,说不定宇宙中正在产生另一个宇宙了。这个科学美国有一篇文章,一开头就这样说了这样一段话,你知道不知道,在另外一个宇宙,有可能有一个跟你一样的人,在做一样的事,在聊天喝酒,他们认为是完全可能的。物理学的发展,已经非常的盛行了,所以现在哲学已经远远的落在物理学后面了,霍金的最近的著作《大设计》说,哲学已死,现在物理学在一定人类,哲学家跟不上物理学了,佛学也有哲学的成分,佛学跟科学的根本区别在于佛学是利用人的直觉来认识世界,科学是用实验和推理来认识世界,实验是认识人身体之外的东西,它才能来作实验,而且实验必须能够重复,加上逻辑推理。早就有人证明过,逻辑是有漏洞的,逻辑是不完美的,所以科学是不完备的,佛学是2500前,人类处于特殊时期,释迦牟尼,老子,庄子,孔子,亚里斯多德都是那个时代的,现在没有人超过他们,很可能那个时代处于非常有利的时期,人类的智商特别高,直觉特别强,我们现在是温水煮青蛙,因为被污染,其实智能是在降。

佛学这东西讲智慧,智是逻辑的,慧是直觉的,智慧是分开的,有些用慧来处理,有些必须用智来处理。西方的发展是用智到一个高度,再往上走就有障碍,智有障碍。只有慧上才能解决。

智、慧、知识都是来自佛教语言,慧是形而上,智是形而下,比如画画,啥都不画,画两笔。慧是禅机,中国禅学讲机锋,一下子就开悟,不是很详细,细节出来就不是顿悟了。

只有佛教两千年一直在研究这个慧,都在研究这个东西,这个慧,佛都讲戒定慧,定从哪里外,戒定慧,佛教认为你把慧生起来,只有到定,定需要把所有念头都甩开,一念不生全体现,一念都不生,本体的智能就出来了。越想睡着越睡不着这就是定。

科学是你做的都可以做,佛是别人不一定能做到,佛学是寻业发心,只有业力到达一定程度,你就能知道一定的东西。

二、要避免虚无主义,人类要有出路,一定要有个信仰。

现我一直在想第二个问题人类都是什么好事坏事都随便做,人类要有出路,一定要有个信仰,光说佛学人家不相信,神学中间最精妙是佛学,佛学都说是释迦牟尼发明的,实际上中国搞智商的人把它发展了,都不说自己,都说是释迦牟尼发明的,这就是无我,大家都不自己贪功,后代人有各人宗派,要说清楚,光说缘起性空,但是业力牵引,人的人一切命运都是业力牵引,第二讲主要讲业力,业力的主要理论是佛学的唯识理论,就是玄奘法师所创的,是非常精细的理论,我跟南怀谨先生学了十年,每年在他那里听他讲,它这是唯一一个是可以把唯识论讲清楚的老先生。就是法相唯识宗,是玄奘法师从印度带回来的,在唯识前就是宗观派,《心经》是代表,就是万法皆空,都是灭亡。都是空,撒慌,做坏事都是一样,就是佛发生另一翻转变,就是法相唯识宗,就是业力就是命运最主要的牵引力,业力能使你今世受报应,下世受报应,但是自然科学否定它,所以大家都不相信,业力和心术大家不相信。

这就是我这几年做的事,想把自然科学与所有业力联系起来,寻找和树立一信仰,让人类活得更有意义。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2 10:54:20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因缘果。

在因果之间还有一个缘。我们常常只谈因果而忽视了缘的作用。因,是我们的一切造作,是一切事相的原初。果,是业的呈现,是一切事相的续发。果,作为续发又是新的原初,如此因果循环流转。但果的呈现是以缘具足而显现的。当缘不具足时,虽有因,果不显。这正谓,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所谓因缘就是因以缘而成果。有因必有果,我们不可以改变这个因果律,但是,缘是可以改变的,因为缘的改变,将会呈现出果的不同。正因为如此,虽然由于我们的无名种下了恶因,但当我们具足善缘,我们就可以改变恶果。我们修行,修的就是善缘,使我们的恶果在善缘中呈现,重果变轻果,恶果变善果。


关于缘起性空。


所谓“缘起”,世间上没有独存性的东西,也没有常住不变的东西,一切都是因缘和合所生起。所谓“性空”,就是说:因缘和合所生起的假有,本性是空的;如果自性不空,则不能有,这就是“真空生妙有”的意义。

有“因”有“缘”,因缘合而有“果”。世间上的一切者因缘生起,都离不开因果法则。因和果之间有一个缘,因所以能成果,一定要有缘。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2 10:57: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顾

2009年,朱清时校长在〖松竹讲坛〗讲座


【松竹书院】朱清时讲物理学步入禅境语惊四座

      本站讯:3月8日下午3时开始, 朱清时院士发表了精彩倒讲演: 《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引到了听众的的极大兴趣,对这一惊世骇俗的论点报以热烈的掌声。主题讲演完了后、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著名经济学家王连洲、著名美学家韩玉涛,和松竹书院主持刘正成等与会学者进行高端对话。

    朱清时先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原中国科技大学校长、国际书协顾问。他作为国际著名物理学家和教育家,立足于现代物理学后最新成果,与佛教哲学相结合,探讨了物质与意识的本质意义。他以爱因斯坦的统一场论和霍金的弦论,与佛学经典《成唯识论》的“藏识海”进行比较研究,他认为是相通的。物质世界是无数宇宙弦的交响乐,与眼前世界是藏识上因风缘而起的波浪是极其相似的。他不无幽默地说:“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这一论点,可以说彻底动摇了二十世纪以来作为主流认识论唯物主义的基础。

      著名历史学家、清华大学文科高等研究中心主任李学勤教授对朱清时院士的讲演给予了高度评价。李学勤教授说,人类已习惯于用一种思维方式来认识世界,而今天科学的进步,有可能让我们用多学科思维途经去认识这个世界。他还说,其实从二十世纪中期已有学者提出了一些相关认识,今天朱清时先生让这一问题提到了哲学的高度。

      著名经济学家、全国人大法工委《证券法》起草组组长王连洲教授也十分赞赏朱清时院士到讲演,他结合国际经济学界“重回马克思”现状,谈到了金融海啸已经远远超出经济学范畴,它实际上已是一个经济、政治、社会、哲学等跨学科的问题。

      松竹书院主持刘正成先生结合余英时先生最近围绕“李约瑟问题”著文讨论西方科学渊源,並认为西方科学是建立在天文学和数学这个核心基础上,向朱清时院士提出问题:“蝴蝶效应能不能运用数学模式来表述?如果可能的话,就能马上找到应对金融海啸的最佳方案。”朱院士断然说:“不行。”他说:“高级计算机也只能处理小数点以后9位数的计算,如果9位数以后的数无限放大,计算机的结论就是错误的。”

      李学勤、韩玉涛和参加今天松竹书院讲坛活动后学者均十分赞赏,认为这种跨学科对话既新颖又有重大的学术意义,并希望今后能定期举行。



主持人:松竹书院主持、国际书协主席、《中国书法全集》主编、 刘正成

已到主讲嘉宾:
朱清时:中科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原中国科技大学校长、国际书协顾问
陈忠康:中央美术学院博士、中国书法院教师
蔡梦霞:中央美术学院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
肖文飞:中央美术学院博士、中国书法院教师

已到嘉宾:
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李学勤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学研究室研究员:韩玉涛
著名经济学家全国人大法工委《证券法》起草组组长:王连洲
浙江书协名誉主席、国际书协顾问:马世晓
浙江大学教授:任平
美国佛罗里达海湾海岸大学执行教授、亚洲艺术主任:张以国
中国先秦历史学会秘书长:宫长伟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刘彦湖
著名学者、国际书协常务理事:李廷华
清华大学副教授、博士:邱才桢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中心专职创作员、艺术史学博士:崔志默
中国美术史硕士、文艺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刘墨
漳州市政协常委,漳州市书协副主席:沈惠文
著名青年学者:孙宝晶
中央美术学院书法教师:徐涛
《中国书法》杂志社:严峻
《中国书法全集》编辑:刘智先
《中国书法全集》编辑:孙传宝
《中国书法全集》编辑:翟勇
《中国书法全集》编辑:刘涛
《中国书法全集》编辑:刘天易
著名青年学者:朱中原
著名青年学者:冯印强
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聂国强
中国书法在线总版主:清风散人
中国书法在线网友:邢娟
中国书法在线网友:陈波
中国书法在线网友:张承峰

已到媒体:
五洲传播网络中心:王世明、唐威、褚佳、张德忠、吕爽
《中国书画博览》:马汉跃、许飞飞
《书谱》杂志:张培元、孙健
中国书法在线:李骉
书坛网:周明华
艺术部落:闻正、贺建海
《笔墨纸砚》杂志社:叶浓
《品味水墨》报:叶武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2 10:58: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顾

2009年,朱清时校长在〖松竹讲坛〗讲座



【松竹书院】朱清时讲物理学步入禅境语惊四座



[ 朱清时]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

    按:此文言之有物,视角新颖,增加知识,拓展视野,启迪思路,以理服人。读这样的文章,如饮甘醇,如沐春风。

                   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前校长  朱清时 院士

    二十世纪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有趣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人类一面尽情地享受着自然科学创造的巨大物质财富:核能、镭射、电子技术等等,一面却不了解甚至不接受它的一些基本观念。其实这些观念有大量严谨的科学根据,不过真正懂得它们的人太少,因此没有被人们重视和接受。

     下面这则消息就说明了这种状况:
    (中新网)北京8月19日消息:霍金在昨天的科普报告过程中只赢得了两三次掌声,全场几乎没有会心的笑——他的理论太玄奥,以至于大多数来自北大、清华的学子都说没太听懂。据北京晨报报道,昨天下午,北京国际会议中心排起数百米的长队。门口有人私下兜售门票——最少500元一张。询问退票的人也不少,大家都期待着一睹霍金风采。但两个小时的公众科普报告尚未结束,已有人提前退场——实在听不懂。

    霍金这次讲的《宇宙的起源》,其基础是当代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弦论。真正懂得这个理论的人,都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敬畏、惊讶和震撼感。本文尝试用大家听得懂的语言,大致解说一下弦论的主要概念,以期让读者体会些许的敬畏和震撼,并一窥宇宙的奥秘。

    我们从当代著名的哲学家施太格缪勒(Wolfgang Stegmuller)在《当代哲学主流》一书中写的一段名言开始。他写道:“未来世代的人们有一天会问:二十世纪的失误是什么呢?对这个问题他们会回答说:在二十世纪,一方面唯物主义哲学(它把物质说成是唯一真正的实在)不仅在世界上许多国家成为现行官方世界观的组成部分,而且即使在西方哲学中,譬如在所谓身心讨论的范围内,也常常处于支配地位。但是另一方面,恰恰是这个物质概念始终是使这个世纪的科学感到最困难、最难解决和最难理解的概念。”这就是说,一方面以“唯物主义”为标记的哲学广为流行,而另一方面“物质”究竟是什么?却又说不清。施太格缪勒正是在这里看到了“二十世纪的失误”。

    你可能会问,究竟什么是物质?它为什么是科学感到最困难、最难解决和最难理解的概念?

    早在古希腊时代,原子论者就猜想,物质是构成宇宙的永恒的砖块,万物从它所出,最后又复归于它,它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是世界过程绝对同一的起点和终点。物质作为普通的、不变的东西,必然是绝对的实体和基质。实体者,“实实在在”的客体之谓也。物质及其性质必须独立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是客观的实体。

    后来,以牛顿力学为基础的经典物理学,继承了上述古代原子论的观点,把物质归结为具有某些绝对不变属性的质点的集合。质点概念本来是对作整体运动的固体的一种抽象,但它在液体、气体乃至热现象中的应用也获得了成功。对于所有这些能够具有机械运动的物质形态,物理学称之为实物。在当时的自然哲学中,又称之为实体。把物质归结为物体,进而把物质看成实体,这同质量在牛顿力学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有关。牛顿之所以把质量定义为“物质多少”的量度,就是因为在任何机械运动过程中,乃至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始终如一。质量被理所当然地看成是物质本身所绝对固有的,被看成物质不灭或实体不变原理的具体表现。

    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经典物理学在十九世纪末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使得认为物质是绝对实体的唯物主义成了在二十世纪处于支配地位的哲学,正如前面引用的施太格缪勒的名言所讲到的。

    然而,二十世纪爱因斯坦发明的相对论开始揭示出了物质的实体观的谬误。首先,相对论证明质量与速度有关,同一个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考系,其质量就有不同的值。

    想像一个在推一辆没有任何阻力的小板车,只要持续推它,速度就会越来越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质量也越来越大,起初像车上堆满了木柴,然后好像是装着钢铁,最后好像是装着一个地球……当小板车达到光速时,整个宇宙好像都装在了它上面——它的质量达到无穷大。这时,无论施加多大力,它也不能运动得再快一些。

    当物体运动接近光速时,不断地对物体施加能量,可物体速度的增加越来越难,那施加的能量去哪儿了呢?其实能量并没有消失,而是转化为了质量。爱因斯坦在说明物体的质量与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时,提出了著名的质能方程: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不久后科学家们发现了核裂变和链式反应,把部分质量变成巨大能量释放出来。现在知道原子弹的人,都相信质量可以转化成能量。

    既然质量不再是不变的属性,那种认为质量是物质多少的量度的概念就失去了意义。既然物质与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能量并非“实体”,物质也就不能再被看作是实体。

    与此同时,科学家对物质结构的认识也迅速深入发展。在二十世纪30年代以前,经典物理学一直认为: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砖块”。1932年,科学家经过研究证实:原子是由电子、中子和质子组成的。以后,科学家们把比原子核次一级的小粒子,如质子、中子等看作是物质微观结构的第三个层次,统称为基本粒子。1964年,美国物理学家马雷•盖尔曼大胆地提出新理论:质子和中子并非是最基本的颗粒,它们是由一种更微小的东西——夸克构成的。为了寻找夸克,全世界优秀的物理学家奋斗了20年,虽然一些实验现象证实了夸克的存在,然而单个的夸克至今未找到,人们始终不识庐山真面目。对此,粒子学家们的解释是:夸克是极不稳定的、寿命极短的粒子,它只能在束缚态内稳定存在,而不能单个存在。

    不仅如此,迄今人民所知道的300多种基本粒子中,除少数寿命特别长的稳定粒子(如光子、中微子、电子和质子)外,其他都是瞬息即逝的,也就是说,它们往往在诞生的瞬间就已夭折。例如,通过弱相互作用衰变的粒子有20余种。其中,π±介子的寿命大致为2.6×10-8秒,即π±介子经过一亿分之一秒就衰变成了其他粒子。通过电磁相互作用衰变的粒子共两种,它们的寿命就要短得多了。π°介子的寿命是0.84×10-16秒,η介子的寿命是3×10-19秒。比起π±介子来,它们的寿命竟分别要短8~11个数量级。寿命最短的,则要算通过强相互作用衰变的“共振态粒子”(如△粒子、∑粒子等)。它们的伙伴特别多,占基本粒子家族成员的一半以上,共200多种。它们的寿命之短达到了惊人的地步,以至于人们很难用确切的形容词来描述它们的衰变过程;粒子物理学家即使利用最优的实验手段也已无法直接测量它们,而只能用间接的方法推算出它们的寿命。它们只能生活一千万亿亿分之一秒左右,即寿命大致是10-28秒。

    为什么绝大多数基本粒子都如此短命?如何理解我们的物质世界就是建立在这些瞬息即逝的“砖块”上?

    在二十世纪的后期,物理学的一个前沿领域——弦论的发展又使我们对物质的看法更进了一步。

    什么是弦论呢?爱因斯坦在后半生中,一直在寻找统一场论,即一个能在单独的包罗万象的数学框架下描写自然界所有力的理论。他渴望以前人从未成功达到过的清晰来揭示宇宙活动的奥秘,由此而展示的自然界的动人美丽和优雅。爱因斯坦未能实现他的梦,因为当时人们还不知道自然界的许多基本特征。但在他去世以后的半个世纪中,人们已构筑起越来越完整的有关自然界的理论。如今,相当一部分物理学家相信他们终于发现了一个框架,有可能把这些知识缝合成一个无缝的整体——一个单一的理论,一个能描述一切现象的理论,这就是弦论。它正在实现当年爱因斯坦满怀热情追求的统一理论的理想。

    弦论可以用来描述引力和所有基本粒子。它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自然界的基本单元,如电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等等,看起来像粒子,实际上都是很小很小的一维的弦的不同振动模式。正如小提琴上的弦,弦理论中的宇宙弦(我们把弦论中的弦称作宇宙弦,以免与普通的弦混淆)可以作某些模式的振动。每种振动模式都对应有特殊的共振频率和波长。小提琴弦的一个共振频率对应于一个音阶,而宇宙弦的不同频率的振动对应于不同的质量和能量。所有的基本粒子,如电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等等,都是宇宙弦的不同振动模式或振动激发态。每条宇宙弦的典型尺度约为长度的基本单位,即普朗克长度(10-33厘米)。简言之,如果把宇宙看作是由宇宙弦组成的大海,那末基本粒子就像是水中的泡沫,它们不断在产生,也不断在湮灭。我们现实的物质世界,其实是宇宙弦演奏的一曲壮丽的交响乐!

    有人会说,把物质世界看是宇宙弦演奏的一曲交响乐,不正是与物质的对立面——意识有些相同了吗?是的。按照当前流行的观点,意识是完全基于物质基础(我们的脑)而存在,但意识不是一种具体的物质实在,因为没有人在进行脑科手术时在颅骨内发现过任何有形的“意识”的存在。我们都知道贝多芬的交响乐,可以用一套乐器把它们演奏出来。但这套乐器本身并不是交响乐。意识是大脑演奏的交响乐。这个图像为理解“心物一元”,即意识和物质的统一,开辟了新途径。

    有人还可能说,无论宇宙弦多小,无论人们能否观察到它们,宇宙弦总归是客观实在,它们是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单元,因此物质世界也应该是客观实在。此话不准确。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单元是宇宙弦的各种可能的振动态,而不是宇宙弦自身,就像组成交响乐的基本单元是乐器上发出的每一个音符,而不是乐器自身一样。

    在弦论之前,物质的实在性体现在组成客观世界的砖块是上百种原子,这些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等基本粒子组成。这些基本粒子都被当作是物质实体,都是组成物质世界的“超级砖块”,因而可以把物质世界看作是物质实体。在弦论之中,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过去认为是组成客观世界的砖块的基本粒子,现在都是宇宙弦上的各种“音符”。多种多样的物质世界,真的成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物理学到此已进入了“自性本空”的境界!

    有人会想,天啊!物质都不是客观实在了,那么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是实在的吗?回答是,有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就是实在的。我们根据二十世纪自然科学的进展,可以用关系实在来取代绝对的物质实体,即主张事物不是孤立的、由固有质构成的实体,而是多种潜在因素缘起、显现的结果。每一存有者都以他物为根据,是一系列潜在因素结合生成的。“现象、实在和存有被限定在一组本质上不可分离的关系结构中”。

    哲学家们在论述“关系实在”时使用的哲学辞汇对你可能生涩难懂,我们还是用例子来解说。

    我们看见一束红光,这是一个事件,是一个“果”。这个果是由多种因缘聚合而产生的。首先是光的波长值,这是“第一性质”,这类性质还有如物体的广延性等,是物体自身内在所固有,它既不依赖于观察者,也不依赖它物,也就是说,它是无对而自行确立的。我们把这些第一性质又称为“因”。其次,我们还需要具备一些其他条件,如眼睛正好睁开,没有色盲,往正确方向看,以及眼与光源之间无障凝物,等等。我们把这些条件称为“关系参量”,又称为“缘”。这些因缘聚合产生了红光这个果。“红色”这类颜色性质是“第二类性质”,其存在至少部分地依赖于观察者。“关系实在论”就是说,关系参量是不可消除的,没有它们,就不会有“看见红光”这个果,因而是实在的。

    再举一个更清楚的例子。要得到一颗苹果树,首先要有一粒苹果的种子,这是“因”。但是单靠这粒种子也不会长成一棵苹果树,比如把种子放在仓库里,无论放多久也不会长出树来,所以单有因是结不出果的。一定要将种子放在土壤中,并且要有适当的水分、阳光、温度、肥料等等的配合,种子才会发芽长大,最后长成一棵苹果树,结出苹果来。这里的土壤、水分、阳光、温度、肥料等等,就是“缘”。所以“因”一定要配合适当的“缘”,在因缘和合之下,才能生出果来。

    缘是许多的配合条件。缘有好缘,也有不好的(“恶”)缘。因此即使是同样的种子,结出的果也就很不相同了。比如,把种子放进贫瘠的泥土里,或者施肥不够,苹果树必然长得不大,结出的苹果也不会好吃。假如把种子放在肥沃的土壤中,加上细心照料,结出的果实就会香甜好吃。由此可见,同样的因遇到不同的缘,结出的果便会很不相同。同时,由于缘是由很多条件配合而成的,所以缘会不停地变化着。既然缘会影响果,而缘又在那么多条件配合下产生作用,假如某个条件改变了,甚至消失了,那么果便可能不再存在。在苹果的例子中,如果天旱缺水,苹果树便会因之枯萎。所以当因缘散尽之时,果就会灭。换句话说:“因缘和合而生,因缘散尽而灭。”

    有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以上这些关于苹果的文字,是转述潘宗光《佛教与人生》〔5〕一书有关缘起法内容。所谓“关系”者,“缘”也,“关系实在论”其实与佛学缘起说的基本思想一致。

    总之,在二十一世纪开始的时候,以弦论为代表的物理学真正步入缘起性空的禅境了。回头再看一下本文起头的那则消息,不难明白为何人们难以听懂霍金的那么生动的报告,原因就是物质是实体的观念在人们的心中太执着了!

    佛学认为物质世界的本质就是缘起性空。藏识海(又名如来海)是宇宙的本体。物质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风缘引起的海上波涛,换言之,物质世界就是风缘吹奏宇宙本体产生的交响乐。
《入楞伽经》云:“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流鼓冥壑。无有断绝时。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
    这句偈语说:譬如一个大海,风平浪静,澄然湛寂,当阵阵烈风吹来时,使平静的大海,生起重重无尽的浪波,从此便如万壑怒号,天地晦冥,再没有停息澄清的时候了。宇宙的本体——藏识海(如来海)本是澄然湛寂,随缘常住而不变的。因内外境风的吹荡,便使寂然清净的本体,随变为浪潮起伏,跟着生起前面七识的种种作用。由此波浪互相撞击,奔腾澎湃,便转生一切境界,而无有止境了。

    “青赤种种色。珂乳及石蜜。淡味众华果。日月与光明。

    非异非不异。海水起波浪。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

    这句偈语说:须知世间种种色相,乃至如地下的矿物,林中的植物,与天上的日月光华等等,追溯根源,也都是由如来藏识一体的变相。这些物体和藏识,在本质上并非相异,可是当它们形成为万物之后,却不能说与心识的作用是无异的了。譬如海水既然转变成为波浪,波浪的形式与作用,和整个的海水便不同了;可是波浪的根本,还是由海水所转变而来的。由物的方面来说,万类的分齐差别(分化和归类)也都是从此一体所化生。由心的方面来说,七种识的分别作用,也都是由如来藏识所转生。又因心与物的和合,发生世间种种事情,于是本来澄清的识海,便永无宁日了。(按:青赤等种种物色,是指眼根色尘的对象。珂珮是指耳根声尘的对象。乳及石蜜,是指鼻根香尘的对象。淡味众华果,是指舌根味尘的对象。日月与光明,是指身根触尘的对象。)。

    这里海水与波浪的关系,正是弦与音乐的关系。它们也正是物质世界与宇宙本体的关系。当我弄懂了这个道理的时候,心里充满了敬畏和震撼。读到这里,你可能感到:“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2 10:59:46 | 显示全部楼层
嘉宾满座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2 11:02: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顾——
2006年朱清时校长在松竹书院讲座


    松竹书院开坛第一讲:(朱清时)现代科学观看佛学



   2006年6月10日上午十时,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院士在松竹草堂开讲“松竹书院开坛第一讲----《现代科学观看佛学》”。中国科技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孙健教授、中国科技大学博士班学员陈喜庆、郝银飞、麻志华、王昌顺、任振良、邹卫平,山东省德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尚洪立、绿科集团董事长王英杰、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生窦希铭、郭光磊、朱金叶、曹刚峰、赵峰鹤、北大书法研究所徐寒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崔自墨博士、《中国书法》杂志社严峻、中国画研究院龙瑞工作室文永生、北大书法研究生唐书安、陈雨、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郭子彰、《中国书法全集》编辑部刘智先、唐朝轶,中国书法在线刘天易等等在座。讲座由国际书法家协会主席、松竹书院山长刘正成先生主持。
    朱校长首先引用量子物理的創始人玻尔说:“谁不惊异于量子理论,谁就没有理解它。”廿世纪的另一位物理大师费曼甚至说:“我想我可以相当有把握地说,没有人理解量子力学。” 他们的话反映出了量子物理学的神奇。再谈到巨人之争-爱因斯坦的EPR实验,两只手套相互关联。
`
    接着讲到世纪之争的实验检验—贝尔定理,两种观点两种结果,爱因斯坦的观点,这两个光子一旦产生就有了实在状态,即确定的偏振方向,所以右面和左面都有sin230O=1/4的光子,即3个光子通不过,按玻尔的观点,假设光子在观察前的偏振状态不确定,这时光子对中只要有一个光子通过了自己的偏振片,那就意味着这个光子与自己的偏振片的偏振方向一致(因为检测前光子并没有自己确定的偏振方向!),而另一个光子则马上在瞬间选择相同的偏振方向,因此第二个光子将发现自己与偏振片的偏振方向相交60度,不能通过的几率是sin260O=3/4。
`
    又讲到波粒二像性与量子波的坍缩,从什么是波?什么是波的干涉?几率解释,什么是叠加态?“几率坍塌”问题,“薛定谔的猫”,几率坍缩与人的意识,总结量子物理的三个革命性结论:一是微观世界中的粒子, 在未观测之前并无确定的状态, 而是处于所有可能的状态的模糊不清的叠加之中;二是在微观世界中, 主观(人的意识)和客观再也不能截然分开了;三是有意识地观察时,微观粒子会即时选择一个确定的状态清晰地出现(几率坍塌)。
`
    朱校长用现代科学量子物理学的观念与庄子和佛学比较,量子叠加态=浑沌态?佛学要重现的世界 “本来面目”,没有主客、自他、物我的对立,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禅宗指出,人人皆有佛性,佛性处迷而不减,在浊而不昏。不论是什么人,都自有其灵明觉知之性,即本源的、未受污染的心。只要见到了这个本源心,也就见到了我们的“本来面目”。“本来面目”在禅宗史上最早见于《坛经》,是六祖慧能在大庾岭头初次说法启发惠明禅心时所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这么时,那个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可以说,重现“本来面目”是一切参禅者要穷毕生之力解决的根本大事。中国禅宗的精髓要义,就在于对“本来面目” 的重现之上。 又讲到“善恶” 是代表一切相对的两个方面,人是怎样走向迷失的?-庄子,庄子:意识发展的过程也正是人类迷失的过程。量子波的坍缩=意识的二元分别选择,爱因斯坦在EPR论文中陈述的自然科学的基本观念,没有确切的物理状态,就不能称之为物理实在;什么是“物理实体的元素”呢? “如果在不以任何方式干扰系统的情况下,我们能准确地预测(即机率为一)某一物理量的值,那么必定存在一个物理实体的元素与这个物理量对应。”他认为,这个准则同样适用于经典物理以及量子力学中对实在的概念。自然科学汇聚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所有知识都无一能免地具有意识加工过的痕迹。本文前面所讲的“几率坍塌”和“猫”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正是揭示出了事物的本来面目被人类意识所执着的观念加工时导致的畸变。
`
   最后讲到佛学并不反对科学,它的目的: “返本还源” 在更高层次上见到“本来面目”,我们不可能永远停驻在清纯无染的状态,但却完全可以在客观性和个体性充分发展之后,在更高的层次上重返精神家园,“复归于婴儿”。通过这种高层次的回归、扬弃、净化,即可恢复我们的明月之性,白云之性,高山流水之性,即可走向与本真同一的乐园中,从而用审美的态度诗意地栖居于这个世界。“大智若愚”与 重归大自然。用廓庵禅师作的《牧牛图颂》 第九首《返本还源》曰:返本还源已费劲,争下直如若盲聋,庵中不见庵前物,水自茫茫花自红!结束本次讲座。
.
    开讲前,刘正成先生做了论坛主持人讲话,他从三年前拟议在《中国书法全集》编辑部建立松竹书院,到今天特聘学界导师开讲,是立足于古今教育模式的取向优劣,阐述和强调了松竹书院的宗旨。他说:
.
    1.古代科举与书院教育的取向分野:从秦代的国家教育到声来科举的完善,是以培养吏治人才为目标的功利性教育,而宋代以来以朱熹建立白鹿洞书院和执长岳麓书院为标志的民间办学,是以格的致知为目标的非功利性教育,直到王阳明办书院受追求致良知的传统,在清末废除科举,实行全盘西化的分科制现代教育后即告中断。现在要弘扬传统文化,试行民间书院的以求知为目标的非功利教育,应是当务之急。
.
    2.跨学科交流是古代的传统,它与现代学科制可以互为补究。中国的书法文化既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又需要多学科的研究去整、继承和发展。聘请各前沿学科的导师做讲坛教学,将相大地促进书法学和《中国书法全集》编撰人员与工作的进步与发展。刘正成先生说,我的这个想法得到来清时院士的理解和支持,并亲自执讲第一讲,从科学和中国传统文化--庄子与佛学的比较研究,以挥索和开启认知科学的新思维。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2 11:03: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松竹讲坛〗

朱清时开讲: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朱清时校长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




敬请期待2012年10月21日震撼登场!

发表于 2012-10-14 01:00: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期待::gif27::gif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4-26 23:33 , Processed in 0.15660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