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323|回复: 2

刘正成|读《王友谊篆书大系》(代小序)——既得新变 又合六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5-21 21:32: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既得新变    又合六书
——读《王友谊篆书大系》(代小序)


刘正成

微信图片_20200521213020.jpg


书法古称“六艺”,而非游戏,当代书(坛)在探索发展领域有一种倾向,即把书法游戏化,把书法之技艺理解为游戏。这并非艺术的俗中之雅,而是雅中之俗了。

今以篆论之,近世有三大变化,第一变在二百年前之邓石如以羊毫变李阳冰之刻石书,得篆书之雅逸。第二变在一百年前之吴昌硕以大篆之奇诡变化破秦小篆之程式化、规范化,得又一种雅逸。再一百年后又有一变,即以简牍、甲骨文之篆法解构吴昌硕西周之篆,再得一种雅逸。此一潮流起于罗振玉、董作宾、黄宾虹诸老。继(踵)当代者则有王友谊、鲍贤伦辈,王氏以甲骨文法破大小篆之界限,鲍氏则以秦简法破篆隶之界限,均得另一种雅逸。演成近代篆书之第三变。近日王友谊先生之《王友谊篆书大系》即将问世,嘱余序之便有此想。

廿年前某论书法审美三大追求:一、喜新厌旧;二、难能可贵;三、曲高和寡。以篆书论,“新”即是书体有变,“难”即在暗合六书,“高”即在迥出侪辈。友谊先生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戮力为书,即专攻篆书,一以贯之,以六书为纲,但凡甲骨、金文、简牍、刻石融汇周秦汉三代文字。不仅以巨量作品书三代之文献经典,又书《平谷赋》之今世乡土文字,与当代以游戏作篆之风大相径庭。堪称欲变而知便者也,可不宝诸。

庚子初夏避疫英伦急就。是为小序。正成。

微信图片_20200521212946.jpg
微信图片_20200521212952.jpg

微信图片_20200521212956.jpg


微信图片_20200521213000.png

王友谊先生简介  

王友谊、1949年6月出生、男、汉族、北京平谷人。毕业于首都师范法学书法专科。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篆书委员会委员、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授、政协平谷区委员会常委、中国书法院研究员、北京平谷书法家协会主席、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评审委员、师从欧阳中石先生。




 楼主| 发表于 2020-5-21 21:34:48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友谊谈大篆书写国学经典的几点看法

自从秦代小篆这一书体逐渐形成书法的主流之后,先秦大篆体系逐渐被小篆所取代,尤其是在此之后历经多少朝代,大篆一直处于边缘的书体所存在。元代赵孟頫书写的《千字文》还算是大篆的体系,从元代之后到清代乾嘉时期,鲜有人书写大篆这一书体。清代乾嘉时期之后,书写大篆的书家才越来越多,但是这时期的篆书作者用大篆书写较为长篇的名作也是极少的。清代晚期的吴大澄与李准曾以大篆书写《大学》《论语》和《中庸》。吴大澄是以小篆为主体,以小篆代替大篆来书写,而李准是师法吴大澄,也是以小篆为主体。

从当代书坛来看,书写大篆的作者基数是很多的,但是真正表现性较强的作者却微乎其微,从全国书法展来看,基本上都是小篆的面貌,大篆的作品比例不高,整体水平也不是很高。

基于目前的这种现状,也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大篆的丰富性及“正大气象”,我用了几年的时间,用大篆书写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道德经》《金刚经》《论语》《尚书》《孝经》《说文解字》《周易》《曾国藩<挺经十八法>》及《平谷赋》等长篇的内容。从大篆的发展脉络来看,应该说是开创了大篆书写长篇名作的先河,真正用大篆来表现国学经典与家国情怀。

在书写过程中,我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从用字的准确性与字法的严整性上做了大量的资料收集工作,书写内容的文字也查阅了很多出版社,反复校对,确保书写内容的准确性,同时更是保证大篆这一文字的准确性。

比如书写《尚书》时,我用金文资料来解决文字问题,以甲骨文、金文、石鼓文为主体(吴昌硕则是以小篆为主体),从风格上以《毛公鼎》来融合《散氏盘》《颂鼎》,体现工整、沉实与飘逸的特点,且相互做了融合,最终体现出统一的面貌。

书写《周易》时,我则采取《墙盘》的工稳、清和、典雅、静穆的风格,同时融合《虢季子白盘》整肃的气韵。

我书写的《道德经》是以吴昌硕书写《石鼓文》的气象融合西周晚期的金文相融合形成这样的风格。

《金刚经》则是吸收西周早期的较为典雅的《秦公簋》《秦公镈》的风格进行表现。《千字文》是以西周金文中厚重、飘逸的金文表现为主,也融合了大篆书体的“汉简”的特点,进行了**表现。

《平谷赋》融合了《散氏盘》为主体融合汉简、楚帛书及西周中早期的金文。

《百家姓》是小篆的面貌,而我所书写的小篆并不是唐之后的小篆风格,而是借鉴秦汉金文的风格进行创作的。

在我所书写的这些作品中,无论哪种风格,我最强调还是线的质感表现,线的质量是第一位的。在结构的表现上崇尚“中和”,减少奇怪的结构表现。在章法处理上,我利用的是中轴线去书写,整齐划一且带有节奏感。

为什么要书写这些内容呢?这些内容都是国学经典,国学经典需要弘扬,尤其是《周易》《尚书》在文辞上佶屈聱牙,那就需要先读懂经典,才能更好地理解经典,理解了才会弘扬其中的精神内涵。经典的内容应该要以金文呈现出来,且给历史留下一份资料。前人没写过,当代书家也没有写过,那么我写就会带有强烈的责任感。没有前人的借鉴,所有的工作量就会加大,难度也会增大,所以在书写时所有方法都是自己琢磨出来的。在文字使用上的问题是关键问题,比如当时的字与后来的文字会产生分歧,也会有大量的通假字存在,没有的字还要进行“配置”,“配置”则严格遵守“六书”法则,这也是“六书”中的用字原则。那么很多问题就应该在书写中考虑到,确保书写文字的准确性,这样的工作都得我自己的整理与研究,完成所有的书写工作。

在书写经典的过程中,也会同时发现古人造字的方法、文字的演绎等丰富变化,书写经典也是学习过程,在书写中了解文字的知识,也了解中华文化的渊博底蕴。
微信图片_20200521213253.jpg
微信图片_20200521213257.jpg
微信图片_20200521213301.jpg
微信图片_20200521213305.jpg
微信图片_20200521213309.jpg
微信图片_20200521213313.jpg
微信图片_20200521213316.jpg
微信图片_20200521213321.jpg
微信图片_20200521213324.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3-19 11:51 , Processed in 0.15220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