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640|回复: 2

著名篆刻理论家叶一苇先生于2013年2月26日上午逝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2-26 17:25: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书法无限 于 2013-2-26 09:27 编辑

讣告:著名篆刻家叶一苇先逝世


2013年2月26日上午8点47分,著名书法篆刻家叶一苇先生逝世,享年96岁。

        叶一苇,字航之,号纵如,别署熟溪子、龙马山人,1918年4月13日出生于武义草马湖。逝世前任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顾问、西泠印社理事、浙江省电力书法家协会顾问、浙江省之江诗社顾问、杭州市政协诗社副社长、武义县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等职。2002年省政府授予其“有突出贡献的老文艺家”称号。2003年武义县人民政府在县图书馆内专辟了“叶一苇艺术馆”。

        作为诗人,著名篆刻艺术家,他还是著名的篆刻理论家。著有《篆刻丛谈》、《篆刻丛谈续集》、《篆刻趣谈》、《中国的篆刻艺术与技巧》、《雕虫札记》、《篆刻欣赏》、《一苇印话》、《一苇印踪》、《一苇诗词选》、《中国篆刻简史》、《篆刻学》、《中国篆刻史》、《孤琴篆刻谱》等;在香港《书谱》、《西泠艺丛》等专业报刊上发表论文一百多篇,在国内外博得好评,具有广泛影响。对篆刻艺术研究有自己新的见解,如提出“篆刻宗清”论,认为在“印宗秦汉”的基础上,应该以清代(特别是晚清时期)的篆刻为宗,取其精华加以发展。篆刻艺术要充分发挥社会功能,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强调篆刻艺术创作的独立性,摆脱附庸书画的位置;在创作上要以表现境界为上,不受技法的束缚。篆刻艺术的创作是依循“奇正相生”的规律发展的,其篆刻家要提高自身的文学艺术和道德的修养。对诗词也颇有研究,其诗词创作曾收入《当代中国诗词精选》、《当代八百家诗词选》、《当代中华诗词选》等。篆刻和书法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被收入专集或刻入碑林,或博物馆收藏。2005年春,西冷印社在叶一苇艺术馆举行“诗心造印”研讨会.
        他学篆刻,实践与理论并进,有自我见解,提出“印宗秦汉”,“篆刻宗清”,把学习分为两个过程:先学秦汉继承传统,打好基础;然后研究清代篆刻进行创新发展。着重研究流派名家的篆刻艺术思想,不单纯追求形式,力求篆刻与文学接轨,形式与内容尽可能结合,作了许多探索,不拘一格。印坛上称他为“诗心造印”。篆刻与文学接轨,艺术内涵更为丰富,展示形式更新,不只为书画服务。但这样做难度较大,要求须深进学养,不易普及,有人称他为“孤琴自弹”,立一门户。著有《篆刻丛谈》、《篆刻欣赏》、《中国的篆刻艺术与技巧》、《中国篆刻史》、《篆刻学》、《一苇诗词选》等十多种书,其中有不少启发性的新课题,文风朴实,说理浅出,对海内外篆刻界颇有影响。
他的诗词强调:开发心灵,捕捉形象,造语浅出,于蕴借中反映时代。五言诗有鲜明特点,博得诗坛好评。
书法,因与篆刻联系,篆书为多,行草为次,间写隶书,有个性,内容常写自作诗,有书卷气。八十岁后始学画,因身体健康原因,极少创作。
 楼主| 发表于 2013-2-26 17:28:22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化老人叶一苇的“长话短说”
2011年04月10日05:43浙江在线-钱江晚报[微博] 字号:T|T
  吴重生

  “纵一苇所如,凌万顷茫然”这句取自苏东坡《前赤壁赋》的诗句,由文化老人文怀沙书写,挂在另一位文化老人叶一苇寓所,可谓精妙。

  叶一苇,字航之,号纵如,别署熟溪子,诗人、篆刻艺术家和篆刻理论家,著作甚丰,影响海内外。1918年4月13日, 叶一苇出生于武义草马湖,经历了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十年浩劫”,在风云变幻中始终执着于艺术,现任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西泠印社理事。2002年浙江省政府授予其“有突出贡献的老文艺家”金质奖章。

  《长话短说》一书,是叶一苇老人对人生和艺术的感悟。该书所写的是老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他信手拈来,有时一口气写许多条;有时几天数条;有时一停几个月才写。就内容来说,有的是从快乐中即兴而成;有的是从痛苦中所得。叶老在本书“前言”中坦言:“短说”比“长话”更难写。

  写文章要“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但很多人做不到这一点。叶一苇老人将书名取为《长话短说》,实在是一种人生大智慧。整本书全部由短句集成,分为人生、社会、诗词、综艺、书画和篆刻六部分。书中用了大量篇幅来谈文化。今年清明节前一天,笔者有幸在好友朱惠照引见下,与老人倾心交谈半日。谈到武义的养生文化时,老人兴致颇高。他说,文化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几千年来,因为科技水平不高,经济落后,老百姓得不到养生,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养生”可谓生逢其时。

  老人不慕荣利。正如他在《长话短说》中所说的:“我从不参加评奖的展览,凡是要评奖的我一概置之不理。”九十岁以后老人很少创作,对于索印求购书法者,大多婉言谢绝。然而对公益事业,老人依然十分热心。武义的梅兰公园,以前空有其名。为此,他发挥篆刻特长,精心创作了七十多方与梅兰题材相关的篆刻作品,再请石匠把这些作品复制到公园的石头上。七十多方梅兰印章,“满地星斗”,那是一个多么浩大的工程啊!老人却不图报酬,乐此不疲。

  几年前,我曾游历“中国最美丽的乡村”婺源,发现那里的桥上和亭台楼阁上,很多楹联都是印刷体,大煞风景。而武义的廊桥熟溪桥上,却有着五十多位书法家书写的原创对联。整个县的景点以及从古至今的大事、轶事,都从桥上对联的内容中反映出来。这是叶一苇等一批文化界人士力推的结果。

  对联是古人发明的“长话短说”的一种好形式。试想,如果熟溪桥上不用对联,而是树几块石碑,上面密密麻麻地写上造桥的经过,又有多少游客能够耐心看完?
 楼主| 发表于 2013-2-26 17:29:47 | 显示全部楼层
::gif50::gif沉痛哀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4-26 07:59 , Processed in 0.13579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