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在刘正成的弟弟、著名画家刘正兴家里,华西都市报记者看到他的书架上摆放着一本书——《刘正成历史小说集》,这本著于1998年的书收录了《怀素自叙》《庄子自传》《地狱变相图》等八部短篇小说,均是刘正成1980年至1989年间所作,文笔优美,描写生动。刘正成的文学创作高峰期正是他在《四川文学》工作的时候。
“书法在中国能有上千年的传承,这来源于汉字的魅力。汉字多奇妙呀,一个汉字就是一个集成电路,每个字的部首就积淀了一段历史。”——刘正成
创作篇
著小说给中国书法名家造像
刘正成告诉记者:“1981年1月,我从成都川棉一厂调到四川作协《四川文学》当编辑,那段时间我写的历史小说受到四川著名作家元工、高缨的鼓励,还得到老作家叶石与杨禾的认可。在我刚发表了《怀素自叙》《地狱变相图》后不久的八十年代初,正在《星星》诗刊当编辑的著名诗人流沙河先生来到《四川文学》编辑部对我说:“看了这两篇历史小说后,已对你刮目相看。”
《刘正成历史小说集》中,他的笔触几乎锁定的都是他最熟悉而热爱的中国历代著名文学艺术家,他的得意之作《地狱变相图》是关于唐代画家吴道子创作《地狱变》的故事。
刘正成说:“像吴道子这样的旷世天才,也在名利场上遭受了一次重大挫折,在画史上他就曾有因嫉妒青年画家而背上买凶谋杀的污点。这段史事被记在案,当然我们已无从去考证真伪。文人的嫉妒似乎是与生俱来的,但千万别忘记这种文人相轻、相仇、相杀的历史是统治者与当权者所一手炮制出来的。历代伟大的艺术家们,正是在地狱般的悲剧中,成就了一代一代的辉煌。20年后,重读这些小说,我认为是有其现实意义的。”
写话剧 张铁林甘愿当绿叶
作为书坛公认的才子,喜欢戏剧的刘正成早在40多年前就开始创作话剧剧本。24岁创作独幕话剧《欢迎新战友》演出获奖并被推选成为成都市话剧团演出剧目,那年是1969年。刘正成回忆说:“这个剧本讲一个纺织技校的学生去了工厂锻炼,一开始他看不起劳动,觉得自己是知识分子,不屑和工人打成一片,后来他终于接受了劳动的意义,最后他发出感慨:我要真的向工人阶级学习。
后来,刘正成还写过一些剧本,有人甚至开玩笑说,如果他后来没有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书法上,那他一定能成为中国有名的编剧。上世纪80年代,刘正成调到北京工作前,每每借出差机会专门去北京人艺“钓票”把《茶馆》《雷雨》《蔡文姬》等当时名噪一时的话剧看了个遍。
正是因为对戏剧很有感情,所以刘正成和中国戏剧界的一些重量级人物都是好友,他也乐于和他们探讨书法与戏剧的关系,例如“巴蜀鬼才”魏明伦和刘正成就有一场非常精彩的学术对话——《翰墨与粉墨》。刘正成有计划在今后闲下来的时候再写一个话剧本子,好友张铁林约定和他合作,不光要帮忙把话剧搬上舞台,而且还要为他请一众大腕来表演。
虽然张铁林在演艺界走红多年,但在书法界他甘愿为刘正成当绿叶。每次刘正成办个展,张铁林再忙都会前来捧场。原来,2000年,全国评选“50个优秀文化工作者代表”,刘正成是入选者。当喜欢书法的张铁林遇见刘正成后,很快被对方的创作打动,后来又得到刘正成的悉心指点,他的书法技艺也日渐提高,因此两人亦师亦友的关系持续十余年。
交流篇
访英伦和苏立文成了“忘年交”
不久前,97岁的著名汉学家、牛津大学教授苏立文在英国去世,这个消息令远在中国的刘正成非常悲痛。刘正成和苏立文认识近10年,近几年,苏立文一直将刘正成当做学术研究上紧密合作的挚友。2004年,刘正成赴英访问,在当地朋友的引荐下,他慕名去苏立文位于牛津大学的寓所进行访问。“第一次见面我们聊了很多,一见如故。”刘正成回忆,当时苏立文的中国太太刚去世,虽然这对老人是个很大打击,但88岁的他依然精神矍铄。
之后,刘正成每次去英国都会探望这位牛津的著名学者,他女儿后来嫁给一个英国人定居伦敦,刘正成还专门给女儿交代:“你只要有空就开车去帮忙照顾下苏立文。”所以后来女儿女婿和苏立文的关系都很好。刘正成介绍,苏立文膝下无子,他的房子不大,没有多余的房间提供给保姆,所以很多时候这个老人都要自己照料自己的生活。
苏立文独爱中国文化,让刘正成印象最深刻的是,2008年他去老人家做客。“他亲自下厨,灶台上摆了三口锅:一口熬鸡汤,一口炒菜花,一口做意大利饭。”做饭时,苏立文拿起厨案上的一块骨头问刘正成:“在这上面刻甲骨文,骨头很硬,怎么刻?”刘正成回答,青铜做刀具较软,刻甲骨文不行,也许用醋浸泡过。然后,刘正成又告诉苏立文另一个推测,对中国文化颇为了解的朱清时教授认为是用烧灼过的金属刀具镌刻甲骨文,苏立文表示这个推测很有意思。
刘正成对中国书法的研究并非闭门造车,他经常游走西方各地,探寻中国文化和书法在国外的“生存状况”,就像张铁林所言,他的学问是“横贯古典和现代,纵贯东方和西方。”2006年,多次访英的刘正成写了一本《英伦行色》,书中记录了不少流落到英国的东方艺术品,拍摄了许多珍贵的照片,他也对东西方艺术的差异作了精彩点评。每到国外的陌生城市,刘正成最先游览的必是博物馆。他说:“我是艺术史学者,要研究艺术史需要去博物馆,那里陈列的都是承载了历史的实物,保存了考古研究的证据。”
对话篇
论书道和各界名人对话书法
和刘正成聊起中国书法的历史和发展,这位学者型艺术家总是妙语连珠。刘正成说:“书法在中国能有上千年的传承,这来源于汉字的魅力。汉字多奇妙呀,一个汉字就是一个集成电路,每个字的部首就积淀了一段历史。汉字有四五万字,中华大字典有六万字,每个字的结构都不一样,世界上所有的装饰艺术也好,其他艺术也好,没有一种像汉字这么复杂的结构。汉字是如此之美,以至每个部首都能产生不同的排列组合,汉字的千变万化至今让我对书法保持着不灭的兴趣。”
刘正成认为,中国的汉字是世界上一笔很大的文化遗产,因为汉字蕴含着的艺术、历史、文化、社会的信息是不可穷尽的。可以说当代世界要解码中国的文化,首先要解码中国的汉字;要解码的传统中国艺术,首先要解码中国书法的审美观念。因此,刘正成把推广中国书法当成毕生使命,1986年,他主持编辑出版了《中国书法》季刊第一期,之后连续18年不间断地主持了杂志工作,这本杂志自上世纪90年代初即被评为国家中文核心期刊,对当代书法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培养了一代人对书法的审美趣味。
一生著作等身的刘正成还写过一本引起轰动的书——《晤对书艺》。作为引领一个时代的书法家兼艺术理论家,刘正成以一种对话体的形式完成此书,他找了数十位横跨不同领域的人来聊书法,这些人都是该学科中泰斗级的人物如季羡林、饶宗颐、周汝昌、熊秉明,以及其他名人如魏明伦、朱清时、王岳川等,谈话所及皆是书法与多门艺术学、文学、哲学、美学、历史学、考古学、自然科学和诸多人文科学的跨学科难题,因书中许多谈话对象已作古而成一代绝唱,如季羡林、熊秉明、周汝昌、金开诚、梁披云、魏启后、赵冷月、马国权等。
刘正成说,中国古代有两部最伟大的经典,一是《论语》,一是《六祖坛经》,都是对话体,塑造了儒、释两学的核心观念。巧得很,奠定西方两千多年学术观念基础的经典也是对话体,一部是色诺芬整理的《苏格拉底言行回忆录》,一部是《柏拉图对话集》。记录整理而成的对话,并非简单地将两个人,或更多的人的思想罗列在一起,它有着一般文体所不及的复合功效。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书法》与中国古文字研究会、中国美学学会等学术机构联合举办了六个学科书法讨论会,其中刘正成策划的“著名哲学家谈书法”、“著名美术史论家谈书法”、“著名古书画鉴定家谈书法”、“著名文学家谈书法”、“著名艺术家谈书法”等跨学科对话实录在《中国书法》上发表后,中国当代这些人文学科顶级专家对书法的精辟之论,给予书法界很大的震撼与启发。刘正成说:“把书法引向多学科的领域,是促成书法艺术学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与方法之一。”
六个座谈会以后,刘正成觉得有必要把这个学科对话的方法继续运用,甚至引向深入,便以访谈的形式,把这种对话坚持了下来,于是《晤对书艺》终于集结成册。和刘正成对话聊书法的名人中,不乏科技界的大腕,他说:“关于艺术与科学谈话,肇始于本世纪初我赴中国科技大学的讲课之行。那一次,我认识了中科大校长、著名物理化学家朱清时院士,以及好几位中科大关心书法探索的教授。”书中刘正成和朱清时的谈话录《关于甲骨文镌刻方法的新认识》《通过墨迹成分分析来鉴定中国古字画》等文,都引起不小反响。
生活篇
生活中爱玩微信的“老顽童”
每次见到刘正成,他几乎都是身穿中式对襟布衫加上黑色布鞋的标准配置,一身素净中透着艺术家的不凡气质。就算出席很正式的书法展览,他也是这身“中国元素”打扮,显得特别儒雅大方。
刘正成不讲究穿着和享受,家里的所有收入都花在出《中国书法全集》上了,编纂的经费迄今为止他已经投入了2000多万元。每每别人提起这些,他都笑笑不以为意,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
不为人知的是刘正成生活中颇为有趣的另一面。他高科技设备玩得很转,他不仅自己玩IPAD,还曾带动97岁的著名汉学家、牛津大学教授苏立文也用起了IPAD。他热衷发微信,被朋友戏称为“微信控”,因为女儿远在英国,微信就成了父女俩最佳的联络工具,微信的功能也玩得很熟练,为此,他还常常“批评”弟弟、著名画家刘正兴不会微信“跟不上潮流”。微信中的他,晒美食拍美女,记录韩国、英国、日本各地书法、学术交流活动,节日时他还会给朋友发一个卡通卖萌视频致以问候。除了发每天有趣的见闻,他还经常与亲朋好友在微信上互相调侃,言语幽默诙谐,老顽童的个性一不小心就露了出来。
华西都市报记者杨帆杨莉 实习生龚靖杰杨天宇 摄影记者 陈羽啸
人物简介
中国著名艺术评论家、北大博士生导师王岳川如此评价刘正成的书法作品:“他使书法在空间构成中充盈着时间的动感,而成为有独立生命的运动的时空形式。”
刘正成也是著名艺术史学家,他对中国艺术史、人类学和考古学等领域都有独到的研究和见解。此外,他还是历史小说作家,搞话剧编剧也得心应手,甚至年轻的时候,刘正成也会画画,“我一直都把书法当作表现内心情感与意境的‘心画’看。”刘正成笑着告诉华西都市报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