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759|回复: 2

胡涂乱抹还是激情创新?——郑志刚“犁抹筢书”引争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5-29 18:33: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李丰原 于 2014-6-4 08:32 编辑

胡涂乱抹还是激情创新?
   ——郑志刚“犁抹筢书”引争议
     按:郑志刚是美术批评家,于书法实践也孜孜有年。近来,此君突然灵感来袭,指掌并用,划、擦、抹、滚、泼、蹭等多种动作齐上阵,意在体会肌体与宣纸、水墨相互作用之后的真实痕迹。所书写的内容,都是郑志刚豫西北家乡日常使用率极高却从未有人书写过的方言土语,进一步说,都是骂人的两字脏话。郑志刚借助稼穑动作,将自己的书写行为命名为“犁抹筢书”。这样的内容,这样的写法,明显另类。引起争议似乎是必然的。

争论文章一:
                                        自留地  责任田和一盆凉水
                 ——读徐中申先生评郑志刚先生“犁抹筢书”有感
                                                                   周绍川
    对于郑志刚先生的评论,我比较关注,大多数也很欣赏。其文笔泼辣,观点鲜明;词句诙谐,文风幽默,生动鲜活,在当今书法评论界可谓独树旗帜,别具一格。然而,对于郑先生的书法作品,则见得少之又少,仅现的一鳞半爪,于三鱼有限的眼界来看,实在不敢恭维。先生于闲暇,偶尔戏墨,倘无可厚非;如果放下评论家的身段,出没于翰墨之林,则另当别论,也怨不得会成为他人评论的对象了。因为,做裁判,只管拿着标尺长短别人;如果真的下台来竞技,恐怕未必比运动员做得漂亮。为此,三鱼也只好暂作一次裁判,对郑志刚先生的书法近作抛块砖砸一砸,砸中了,算我的本事,砸不中,还可以撰些个美玉。
     徐中申先生对“郑体书法”(以下简称“郑书”)大加赞赏,并撰述《郑志刚独创“犁抹筢书”》一文,予以装修。对于郑先生的“独创”,徐先生美其一为——书写工具独创。曰:“志刚兄创作时,左手端砚,右手蘸墨,墨汁在他的手掌中,随着他挥洒自如地发挥,一幅幅作品如雨后兰花般绽放在米黄的宣纸之上。在我看来,这些作品既有‘飞白书’的丝丝露白、飞笔断白特征,又有‘漆书’之点画破圆为方之特质,又有‘六分半书’之隶楷相间、非隶非楷之面目,更有‘天书’之天才般的创造力。”
    “指书”、“指画”作为独特的书画表现方式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了,所以,郑志刚先生的“独创”实在不能算什么;至于“飞白”、“断白”,则是运行痕迹的自然状态,也算不得高妙。对于郑先生的“独创”,徐先生美其二为——书写语言独创。曰:“书写内容竟然是‘龟孙’、‘二蛋’、 ‘信球’、‘掉板’、‘屌形’、‘妞养’等民间应用相当广泛的语言。在自诩高雅之士看来,这些“下里巴人”用的语言实在难登大雅之堂,但在某个不经意间,他们自己可能也会顺口来句“龟孙”或“二蛋”之类的。这些有着强大生命力的民间语言,经常为人所用,但少有人用文字写出来,更不要说用这种罕见的方式书写了。用此种方式书写此种语言,志刚先生真乃一大创举。”云云。
   书法之所以为艺术,是因为追求美的价值。美不仅在于表现的形式,更离不开表现的内容。民间俗语不可以说不能于艺术殿堂登堂入室,有的甚至会成为经典。齐白石老先生最擅此道,一支耙篱也写出哲理和趣味来,于生活所睹信手拈来,笔墨成趣,惹人喜爱,并自嘲语曰“大俗大雅”。
   于右任先生“此处不可小便。”被粉丝剪贴为“小处不可随便”的雅事,表现了俗语的被妙用。而郑先生的书法大作《龟孙》、《二蛋》、 《信球》、《掉板》、《屌形》、《妞养》,却难得有这样的风雅,就如同一位大腹便便的“大叔”,偏要脱光衣服去和健美运动员比赛线条和肌肉一样,虽然能招来不少瞧热闹的看客,博得些此起彼伏且刺耳的口哨声,便只能令英雄扼腕,断不会令美人垂青。倘若花儿含羞、婵娟闭月,也应该是人家觉得惨不忍睹;如若是云雁坠落、鲤鱼沉寂,也只能是人家觉得惊骇失魂。如果哪位先生很愿意将《龟孙》、《二蛋》装裱好后高悬于厅堂之上,也能算是他自认家门;而《屌形》、《妞养》们围坐一堂,他人只好惶恐绕行了。
    从郑先生的“书迹”看,独到之处也不明显,任何一个人只要手沾墨汁,同样会留下如此“墨宝”。但是,必须说老乡们非常幸运!前几年报道:国外有位男性“艺术家”用自己的生殖器作画,还有位女性“艺术家”用自己的哺乳器作画,宋庄一位“老画家”和自己的女性搭档以大街上的性行为行为艺术搏眼球。所以,我们应该感谢郑志刚先生没有这样疯狂,而只是用尊贵的手在宣纸上留了一点墨迹而已。评论家继续评论应该是主业,如果愿入书画之门,还须以之为责任田去认真种。否则,还是当作自留地,邀几个朋友随便种点儿什么,“有枣没枣打一杆”,再佐以小酒而狂乐,也好让帮闲的先生有一席之地。
    清代蒋仕铨与袁枚有诗:“鸿爪春泥迹偶存,三生文字系精魂,相交岂但同倾盖,知己从来胜感恩。”愿以此诗与郑志刚先生共勉,也希望徐中申先生20年后再来褒扬郑先生的墨宝!那时节,徐先生的这些动听的美言,真的可以与之名副其实了。(甲午岁春三月十九日周绍川于邢商故都三鱼山馆)


                                                        争论文章二:
                           我看郑志刚的“犁抹筢书”当代表现书法
                                                              ——兼与周绍川先生商榷
                                                         王进
      郑志刚兄创作的一组指书作品引来了同道中人们的关注,且招来大家非议,读完周绍川先生的文章以后,忍不住想说几句。
     其实,任何艺术作品之所以能引起挺赞或者批评的根源无非就是一个品评标准的问题。艺术随社会发展行走至今,早已在继承和创新的争执中疲惫不堪,而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最顶端的书法,更是吵得如火如荼。到底是当代书法是一直深入传统、远离世嚣,倾其一生老老实实学习古人的东西,沿袭和临摹就行了,还是“笔墨当随时代”,用书法的法则、水墨的形式表现当下的社会生活?没有人能给出正确的答案。
    “应该用什么样的标准,来指导今天的书法创作?这都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如果公众(包括一些对艺术缺少判断能力的专业人士)对‘好书法’和‘坏书法’的判断,依然用传统书法价值的尺度来判定;如果真正代表这个时代精神的书法作品,无法从大量因袭传统的书法中挑选出来,不仅对那些真正有创造性的艺术家不公平,而更重要的是会对书法未来的发展造成极大阻碍。”(曾来德《“大书法”观与当代书法的发展》,《书画艺术》,2008年第6期)。
     一个时代总有一个时代特定的社会环境、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而特定的时代精神,总会通过艺术家敏感的神经、娴熟的技术、独特的体验创造性的表现出来。九十年代以来的“书法主义”、“少字派”和“流行书风”等现代书法创作试验探索,站在“大书法观”的立场,重新认识书法的本原,在深入了解传统的基础上,保留书法基本语言元素的同时,主要借鉴西方的构成理论和现代艺术理念,以书或非书的形式,创造出更具有形式意味和视觉冲击力的作品,试图发掘书法艺术尚未发现或者没有被自觉认知的文化价值和形式语言因素,从而寻找书法在当代公共文化语境下的生长性和表现可能。
     志刚兄的这几幅作品恰恰就是吻合这种“大书法观”的当代书法作品。其一,这组作品我们处处可以看到传统书法功底的影子。抛开指书本身不易吸墨而产生的飞白特性不论,“妞养”“龟孙”等字所展现的篆隶笔意可见一斑。六张作品既各自独立却又合为一体,从章法到落款,从整体到细节,处处流露着“计白当黑”书法哲学的妙用。其二,这些作品虽然有中国传统书法的因子在里面,但依然超出了传统的藩篱,它本身包含的更多是对传统书法的反叛和戏谑,在重新解构下植入了“书画同源”的图像表现的基因,并“通过笔、墨、纸之间的细节引发有关书法线质律动、书写内容和人格经纬的表呈,它试图揭示书法艺术的真髓,探讨作为纯艺术语言在形质推进上的可能性,以彰显物质时代的某种精神追求。”(管怀宾《王冬龄与现代书法的“当代性”建构》,《美术报》2011年10月22日021版)。比如,为了增强作品的视觉趣味,作者运用了上下左右拉长变形、方圆、曲直等艺术手法,并且在构图上采用大满大疏大密等构图布局,使整幅作品的视觉张力更强,阅读趣味更浓。为何独独是六张作品,这都是作者设计上的用心良苦。其三,这组作品更符合艺术的审美本质属性。艺术有三种本质,即社会本质,文化本质和审美本质。社会本质与文化本质都是群体的、面上的东西,是反映社会的真实;而审美本质则是对人格的真实反映,是个体的,点上的东西,它关注的是个体人的灵魂。“龟孙”、“二蛋”、“信球”、“掉板”、“屌形”、“妞养”这几个又土又俗的词汇是河南豫西北武陟县人尽皆知、使用频繁的生活方言俚语,它所拥有的强大生命力足以让我们重视,给我们以艺术创作的营养和力量。
     所以,如果在周先生的“20年后再来褒扬郑先生的墨宝”和徐先生的“捧臭脚”之间做一个选择的话,在下毅然选择捧一下郑志刚的这个“臭脚”。
     诚然,“任何一个人只要手沾墨汁,同样会留下如此‘墨宝'。”,因这组书法作品就将郑志刚誉为“天才、独创”的确有附会牵强之嫌,但言之“犁抹筢书”却未尝不可。“经典不是博物馆里沉睡的幽灵,而是在强大传统情调呼唤里不断重生而获得当代的意义,从飞舞的点画律动中体验与欣赏自身的生命律动”(朱天曙《王冬龄与当代书法》,《中国书画》,2009年第1期88-90页)。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同一材料同一技法同一艺术工作者创作的艺术作品都绝对不可能完全相同。艺术就是这样,首先是情感的真诚,打动了创作者自己,才能逐步走进公众视野,登上大雅之堂,步入经典之列。梵高当年偏执疯狂创作的时候除了他弟弟之外没有得到一个人的肯定,但时至今日,还有几人能不承认他稳居大师的地位?从这一点上说,志刚兄倾心创作的这组书法作品,不一定会人人喜爱,成为传世佳作,但也绝不应因“犁抹筢书”而脸红的必要。
     郑志刚的这组作品更宝贵之处亦在于其更多是体现了对艺术之交融点的虔诚和尊重。书法的“笔墨”和“神韵”或者说艺术的视觉形式只是一张皮,它所承载的是文学和文化的灵魂,世俗的肉体的生活,是我们一切艺术创作的源泉,我们常常取其营养,却又往往忽视和鄙夷,当我们迷恋陶醉于纸上作品的“雅”的意境之时,何尝考虑过对这些素材真正创作者“俗”的下里巴人文化的尊重和重视?!所幸,郑氏的“犁抹筢书”及时给了我们一盆冷水。
     对待当代艺术,面对当代书法,我们需要冷静,却没有必要冷眼,抛开作品艺术价值的高低先不论,对于这种身体力行的实验探索,我们都应该给于足够的肯定和支持,毕竟艺术创作的艰辛评论家永远没有艺术家体会得深刻。艺术要发展下去,我们就必须“给艺术以时代,给艺术以自由”,不仅仅局限于书法。
     在反叛与超越上,志刚兄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郑志刚的表现书法究竟是大俗还是大雅,“评论家闲着没事捣鼓的自留地”能否成为真正“艺术家的责任田”,我们拭目以待。(2014年5月25日王进于山东青州考察途中)

                                                     
193222vhpkyyyffopxpvv1.jpg
193227d3p7o71w7plp81l6.jpg
193233mh712ha11o61g1k6.jpg
193258yhuxrc4x5i4i6exo.jpg
193334yuotufrkfk7816r8.jpg
195913bw5wl9bx3l3wlqjz.jpg
195913noxxwzta6k6o16np.jpg
201829dm80brvfmv0s7bzv.jpg
201831r0s1ovkszvxi1x3x.jpg
201832xccmukjbp6cc1pt6.jpg
201833w98z979u7xyl9bp9.jpg
201835u0xxvqzxmei282z8.jpg
发表于 2014-5-30 08:37:04 | 显示全部楼层
跳梁小丑,有辱斯文!
 楼主| 发表于 2014-6-4 08:36:23 | 显示全部楼层
郑志刚“犁抹筢书”续——以传统毛笔书写,内容依然为豫西北武陟方言,欢迎方家批评。
郑志刚书画资料20140603 477.jpg
郑志刚书画资料20140603 479 拷贝.jpg
郑志刚书画资料20140603 482 拷贝.jpg
郑志刚书画资料20140603 484 拷贝.jpg
郑志刚书画资料20140603 487 拷贝.jpg
郑志刚书画资料20140603 489 拷贝.jpg
郑志刚书画资料20140603 491 拷贝.jpg
郑志刚书画资料20140603 493 拷贝.jpg
郑志刚书画资料20140603 495 拷贝.jpg
郑志刚书画资料20140603 501 拷贝.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4-28 16:25 , Processed in 0.16154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