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002|回复: 3

刘正成:魏启后书法的价值与近古书法史的三个转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9 11: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魏启后书法的价值与近古书法史的三个转折


刘正成


我们今天这个时代,不是帖学时代,也不是碑学时代,而是破体书的时代。魏老是破体书的先驱人物。

“文以时为大”。我觉得从这个时代的特点和观点去研究魏启后,就会发现新的形式的审美特征,为我们认识当代书法,包括我们收藏界,画廊界,怎么看待当代中国书法,用什么标准去看它的时候,魏老是走在风气之先。


我考虑魏老书法的价值,谈谈我最近关于书法史的一个看法啊。那么,在之前呢,现在我们的学术潮流,要重新反思西方这种人类学和社会学代替艺术的学术研究的风气。所以现在大家一步步认识到,在大批的硕士论文、博士论文写出来以后,在图书馆里头,这是学术界的行货。为什么刚才讲到,魏老的只言片语为大家所记忆呢?

传统的学习方法,与西方的撰写方式是完全不同的。那么,我们重新思考我们的学术潮流,我们培养硕士、培养博士,他们培养的这种学术的方法要进行反思。

我想呢,为了加深对魏老书法价值的认识呢,我最近一两年在思考,我们近古书法史的一些问题。沙孟海先生写了一本《近三百年的书学》,那么他是26岁写的。我讲的,近古以来的书法史讲了500年;沙孟海先生他讲的是明代末年到清代初年开始,一直到他生活的26岁时代,就是二十世纪初。那么他这个时代到我们今天有一百年,那么清初到前面还有一百年,我讲,五百年以来书法的价值观。

白谦慎先生有一本书,叫《傅山的世界》,曾经风行。他对书法傅山这种研究,运用了西方人类学、社会学的方法,非常详实,而且写的非常精彩。但是他作出的结论,我认为是不当的。白谦慎认为,在近古书法史的很关键的人物是傅山,我认为不是。

近古书法史的关键人物要早,早上一百年,由徐渭开始的,晚明六家的书法。

我认为,这五百年来有三大转折点和三个变化。第一个,就是以徐渭、董其昌、张瑞图他们所代表的晚明书法,是中国书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个时代是艺术书写成为主流的时代。

在文征明以前,或者祝允明以前,中国的条幅书法是很少的。到元代,我编辑《中国书法全集》,从中选出条幅作品,只有七八件。那么,祝允明写的条幅,在他的早年,都只有三尺条幅。到嘉靖之后,明代中晚期的时候,苏州的房子发生变化了。当时的房子规定多么高,  一般老百姓不能超过多少高度。

明以前,书法的陈列方式只有屏风,而它的主流的欣赏方式、审美功能,是拿在手里面把玩。到中晚期的时候,书法发生了重要变化——就是房子升高以后,把屏风变成通屏了。那么屏风,我看见南宋的《孝经图册》,上面有一个屏风,上面写的草书,其它主要是画画的。当时作为墙壁上装饰的,主要是绘画,而书法是文人放在手里头把玩的。那么,出现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出现了条幅,就是因为它把房子升高以后,通屏就不能用屏风了,而要挂中堂或条幅,或者对联。

在这个时候,书法家开始把作品从手中把玩挂在墙上,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条幅形式,是五百年前就出现的,成为书法的主流。所以这个时候书法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书法的幅式和作者的创作心理发生了变化了。

这个时候,文震亨有一本重要的书叫《长物志》。文震亨是文征明的孙子,他的《长物志》就记载当时的社会观念,文人把自己字挂在墙上,这是件很俗的事情。这种条幅,比起我们手札来说,它价钱要低一等的。所以我们今天看到书法的主要的审美功能,是在五百年前才开始出现的。

那个时候宣纸也是出现的,那么,出现了安徽的宣纸。宣纸做的很大,而且下边有浓淡。所以,这个时期书法发生了变化,徐渭改变了中国书法的笔法。因为徐渭拿的大笔,和王羲之用的小笔不一样,小笔和大笔写出来的点划的形态就不一样。

所以,我们今天讲回归二王,他们看到说,徐渭的点划怎么会是这个样子呢?他们说不好,回归二王是按二王的小点划写字,那展览怎么办呢?他们不知道,二王小字是放在家里,拿在手上看的,挂在墙上怎么办呢?现在书法家很聪明,就把小字写了很多款,裱在一个条幅上去这样子。

有一次,中国书协搞了六本书法集,就是最近,都是这样子,我看了,都是这样处理。我让我的助理统计了一下,大概五分之四作品都是对小字拼成款的,这是当代我们学习二王的一种逆流。因为他没有认识,书法发生变化了,五百年发生变化,由小变大了。所以,王铎一生的创作,他是由小而大,他晚年要解决什么技术问题呢?就是小字怎么转换成大字。我们怎么把二王的字换成今天的条幅所书写的?所以,王羲之没写过条幅,也没写过中堂,也没写过对联,那么他要写是什么样呢?所以我们今天要看见,这五百年来发生变化,是主流的书法审美形式,审美功能和创作心理发生变化了。

那个时候书法家不是写个文章给你看了。苏东坡在他的《赤壁赋》的结尾有个题款:“多难畏事,钦之爱我,必深藏之不出也。”朋友找他写词,苏东坡偷偷写的诗文,我把这个,你伸长之,你爱我就不要拿给别人看。《后赤壁赋》再给你写,就是当时的审美,我给你传达的文章,你不要传达的。

文征明的时代,写字就是为了卖钱了。我编《中国书法全集》,文征明卷里面,有一半是自己诗文,一半是古人作品,那么这种现象在元代以前是没有的。这一半古人的诗文,就是提供市场的需要。所以,书法作品进入市场,成为挂轴;完全是为了艺术书写,是五百年前书法发生了一个重大变化。是我们近古书法史的第一个转折。而这个转折呢,傅山是一个追随者,他不是一个开创者。傅山写的碑,是唐碑,而不是魏碑,也不是汉碑。

那么,第二个转折点在什么时候呢?在乾嘉时候。就是傅山去世以后一百年,出现了碑学的书风,以阮元、包世臣为代表的。

就是说,我这种二王的笔法,运用现在大字书法的时候不够了。所以,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他讲什么原因?他说我们碑帖磨损已坏,不能再用了,实际上他说了只是形式问题,而没看到本质。


本质在于,字在大了以后,它的笔法、墨法和章法,都需要作出调整。我们把我们的视线转入碑帖,北魏碑刻,这个时候形成了碑学书风。乾嘉以后,碑学书风成为书法的主流,这个时候我们审美观点就发生变化了:碑学方头方脑的字,跟二王完全不一样。这个时代是变化了,近古书法的第二个变化,就是碑学成为主流书风。

所以我们看字的方笔,就不能用唐碑去要求它了,就不能用欧阳询、褚遂良去要求它了。这是个新的书风,这个书风比康有为总结的书风(早)。他提出“本汉遵魏,宝南,取隋、卑唐”。唐代是中国古代书法的高峰,它创造的法则,是后来书法的楷书、行书所必须依据的法则。

那么这第二个转折点就把这个审美的价值观给破掉了。所以,康有为提出的“宝南”是抽象的肯定了王羲之,实际上是否定了王羲之。我们从乾嘉以后的书法家,赵之谦、吴让之到齐白石、吴昌硕、 康有为,他们只有二王精神上的联系,而没有笔墨点划上的联系。所以,在审美说,他们的字就是新的潮流的审美观点,就形成了主流书风,这个时候写碑学的,成为我们的主流。

我们山东书法家刘石庵,他写的好,但是他被后面的赵之谦、何绍基所淹没。这个时候有经典的书法的存在,但是碑学书风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流。到了我们二十世纪之前,于右任这样的书法,康有为这样的书法,康有为、于右任是这个时候的代表,是主流。

那么,第三个转折点是什么呢?

这个就跟魏老有关系了。就是一百年以前,清代的光绪中叶,我们发现了甲骨文,然后发现了流沙坠简,发现了敦煌的写经,就这么十多年的时间发现的。这个发现造成了一百年来学书的一大变化。这个时代产生了王国维、陈寅恪、郭沫若这一代的学术,这个发现是非常重要的。

在中国历史上,考古发现引起学术转变只有三次。

第一次就是我们山东发现古文《尚书》。因为我们在西汉之前,我们都是伏生传写的《尚书》,让我们阅读的;那么出现了古文《尚书》发现以后,重新发现了先秦的典籍,所以,汉学就是我们从山东发展起来的。

那么,第二次发现竹简是集中发现,竹书纪年就是《左传》,公元前841年,西周共和元年,是我们历史的第一个有纪年的时代。那么,接着就是一百年前的甲骨文、简牍,这三次学术大发现,学术新的潮流,都是考古资料有关系的。

这个考古资料就影响我么书法界,尤其是现代考古学家董作宾、历史学家王遽常,他们这批人,他们开始把甲骨文和简牍书法,包括黄宾虹,用在我们的篆书、隶书、草书、行书的书写中间,就是之前我探讨的破体书。

所以,我们今天这个时代,不是帖学时代,也不是碑学时代,而是破体书的时代。因为,我们发现的简牍,都是在书体演变过程中的资料。

古代书分三体;包括西方的埃及人,文字也书分三体。圣书体、僧侶体和世俗体。圣书体呢,就是铭石书;僧侣体就是行文,世俗体一般是草体。那么我们发现正好就是草体字,就是编纂的文字。这种草体的写法,它就是没有按照正体来写的。这种风气影响了书法界,所以我们现在的书法,已经没有一个书法家不破体了。他们在写楷书里面有行书,行书里面有草书。现在很难看到很标准的行书。

我在中央美院讲学的时候,我规定同学的是行书课,拿来的都是行草,我说你们没有完成我书体的要求。那么,这个时代就是把汉简、写经、甲骨文用到书法的创作中间,这个创作中间,魏启后先生是这个潮流的先进分子。

这是我们一百年来我们书法的断代史特征。

我想,二百年三百年以后,重新看我们历史的时候,这个会非常清楚地看出来。十年前,我在考古学会议上我说:“你们五百年考古发现,什么书体都写的时代,肯定是二十世纪末期,二十一世纪初期。你不要认为这个写甲骨文就是商代。”我们每个时代的书法肯定是不一样的,从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的观念来看,它能够看的出书体的变化来。如果五百年出土一个资料,你发现什么都有的时候,它就是20世纪末期,21世纪的初期。这个作为中国书法的第三个转折,是我们书法的断代史特征,会写入中国书法史的。

那么,今天我们评价魏启后先生,评价我们今天的书法家作品的时候,一定要看到审美观的价值观的变化,对笔墨形式的技法的要求,是在变化而不能刻舟求剑。

看到我们今天书法,如果用唐人书法,甚至米芾的书法来要求,魏启后那就一无是处。如果我们按照发展的观点,“文以时为大”,这个观点来看,他正好站到了“风气之先”,是我们这个时代要取的价值。所以,文学上你不能说谁最高,只能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章。

“文以时为大”。我觉得从这个时代的特点,这个观点去研究魏启后,你就会发现新的形式的审美特征,能够为我们认识当代书法,包括我们收藏界,包括我们画廊界,怎么看待当代中国书法,用什么标准去看它的时候,他是走在风气之先。

就像李德生馆长,他就看准了,当他的作品便宜的时候把它买下来,现在贵了,他收藏下来了。所以,包括我们的收藏界,你们都要认识。我往往给比较粗浅的收藏家说,你们买字啊,一定要买那个看不懂的,看得懂的,就是水平比你高一点点的那种字;那个看不懂的,就研究,这个东西有什么新的因素,提供了我们这个时代新的审美价值观,提供我们欣赏、收藏,都能起到我们占风气之先的作用,我们能够发现很好的一个潜力股。特别看待中青年一些新的书法家。

当然,“古人论书,兼论其人生平;苟非其人,虽工不贵”(苏东坡语,编者注),这我只给你提供个参考,你要买字的时候,要看这个人,他在这个历史上能不能站住。是不是像魏启后先生这样,道德文章都值得歌颂的这种人,否则,那就是笔墨的文化垃圾。

我主编的《中国书法大辞典》统计中国的书法家,从仓颉开始算,排到现在,也就7000个;而我们现在中国书协的会员,起码有三万到五万人。所以说,我们今天怎么选择书法家,有个书法家的牌子,有个书法家的理事,书法家的主席,这种观点,现在被收藏界都排斥了,不会看这个了。他是主席就写的好?那魏老没当过主席呢。

所以,我宏观地提出我的看法。

耽误大家时间了,谢谢。


发表于 2014-12-9 13:29:59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了。让我们回到那个味---【寒冬老树】吧。【成于了悟】路漫漫。谢谢。
发表于 2014-12-13 00:18:27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公的思路非常对的,我也一直在思考此类问题。即使在圈子里,现在又有谁在思考这样前瞻话题呢(⊙o⊙)?
发表于 2014-12-13 21: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今天这个时代,不是帖学时代,也不是碑学时代,而是破体书的时代{:1_42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5-1 04:27 , Processed in 0.14369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