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559|回复: 10

于明诠:书法史历史分期另类讨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4-22 15:07: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书法史历史分期另类讨论


640.webp (2).jpg


4月19日晚7点,由南京大学举办的“南京大学人文艺术系列讲座第425期”——于明诠教授关于书法史历史分期的另类讨论在南京大学鼓楼校区逸夫馆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学术报告厅举办。讲座由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主任、江苏省书协副主席黄正明教授主持。

于明诠教授就书法史的分期问题从个人的角度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分别将书法史划分为:“人”“书”分离的古典书法时期(远古-汉末);“人”“书”合一的文人经典书法时期(汉末-文革);见“技”难见“人”的“泛书法”时期(文革之后),三个大的历史分期。从经典作品与书家本身的角度对这三个时期分别扒疏论证,将书法史定义为书法家的心灵史。


讲座持续了近三个小时的时间,论之精彩之处听众都为之激动,讲座结束之后并纷纷就相关问题再次进行讨论。讲座持续到近十点方才结束。






书法史历史分期另类讨论

讲稿大纲


于明诠


一、“人”“书”分离的古典书法时期(远古-汉末)。


神性文字时代。伏羲观天象画八卦,河图洛书。皇帝史官沮诵、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圣人造字。“人”“书”分离,造字的是神圣,铸刻写字的是工匠,读字的是天地。敬惜字纸的传统。

装饰性。字体书体演变的时代。

最终走向:四体(五体)皆备。向外。

东汉后期文人书法流派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书法史上文书法流派的开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杨雄:“书为心画”;

蔡邕:“书肇于自然”;“书者散也”——书法脱离实用,艺术由自由自发走向自觉的宣言。

赵壹“非草书”,反证了书法文人化的基本趋势。


二、“人”“书”合一的文人经典书法时期(汉末-文革)。

精英书法时代。风格流派变奏的时期

书法史进入到文人精神生活的层面,人书合一。向内。

从“书为心画”“书者散也”到“形其哀乐达其情性”“书者如也”。甚至“苟非其人虽工不贵”。“字以人传”,而非人以字传。

特点: 篆隶“休眠”,北碑“冷藏”,唐楷终结,行草泛滥,——艺术性对实用性的最终超越;

一条主线贯穿始终——书为心画,情动形言,风格即人;
      
中国书法史的主干。

1、  文人书法的觉醒

2、  文人书法的典范与丰碑:晋唐书法。

3、  宋代:以苏轼为典型的诗书画融合的文人艺术的升华。

4、  晚明:文人精神与情感的宣泄,浪漫主义的艺术思想与实践

5、  清代碑学:文人书法创作新疆域的开拓。

6、 民国:文人书法的最后狂欢

7、  文革:触及灵魂的大事件。斯文扫地,文人书法的尴尬与凋蔽。


三、 见“技”难见“人”的“泛书法”时期(文革之后)。


多元。大众竞技书法时期拉开序幕。形式主义,技术至上。

书法花样形式变幻的时代。

视觉艺术与书法读图时代。

伪文艺书法时代。

传统文化复兴与文化艺术传统表皮化的悖论。向外。
 楼主| 发表于 2016-4-22 15: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讲座实况
640.webp (3).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4-22 15:09:39 | 显示全部楼层
讲座实况
640.webp (4).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4-22 15: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讲座实况
640.webp (5).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4-22 15: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讲座实况
640.webp (6).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4-22 15: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讲座实况
640.webp (7).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4-22 15: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讲座实况
640.webp (8).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4-22 15:12:15 | 显示全部楼层
讲座实况
640.webp (9).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4-22 15: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讲座实况
640.webp (10).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4-22 15:13:17 | 显示全部楼层
讲座实况
640.webp (11).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5-2 07:56 , Processed in 0.16308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