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033|回复: 4

曾翔:我们面对的(书法)是一个活的传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6-3 10: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既然书法是一门艺术,就应该进入经典艺术生成的历史语境中,去领悟书法的创造性价值。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活的传统
文|曾翔

原标题:传统书法的当代转换


ld2M-fxsveph0243109.jpg


说到当代性,实际上是一个书法笔墨传统的当代转换问题。

自清代碑学中兴以来,书法的传统视域空前扩大了,帖是传统,碑是传统,“民间书法”也是传统。但问题在于,面对博大精深的书法传统,面对浩如烟海的碑帖,当代人该如何认识传统呢?

我认为,对书法传统的理解,并不在于对碑或者帖现成风格形式的理解,而在于对碑、帖背后创作传统的理解,即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活的传统。前代的书法家和我们一样,也面对着很多碑帖、很多现成的范本,他们是如何通过自己的笔墨去诠释传统的?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换句话说,前代每个书法家的作品都有出处,二王有二王的出处,苏黄米蔡有苏黄米蔡的出处。我向来都主张临帖不能死临,要从根子上去理解面前的字帖从何而来,理清它背后的传统脉络,否则,临得再“像”,本质上还是不像。我的理由是,既然书法是一门艺术,就应该进入经典艺术生成的历史语境中,去领悟书法的创造性价值。

当然,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的问题是,在当代,书法艺术所处的文化环境不同了,视觉环境也不同了,书法不再是或至少不仅仅是一种书斋艺术,书法作品展示的主要场合是展厅。展厅书法开始走出传统文人艺术的文化情景,而追求一种独立的笔墨形式价值。由此,现代书法更追求一种笔墨的形式张力,追求一种体量感。我的现代书法创作即是如此。但是,我的一系列追求形式张力和体量感的作品,并非没有传统依据,恰恰相反,它们根植于书法那种通过笔墨表达强烈情感的精神性传统;同时,它们也在形式上符合某种传统法度,这种法度表现在对与传统上所谓拙、大、雄浑的崇高风格相匹配的笔墨形式的理解和真诚实践。

  (作者系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秘书长、篆刻研究所所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硕士生导师)
 楼主| 发表于 2016-6-3 10:17:42 | 显示全部楼层
古琴家成公亮先生关于传统的说法


流动的传承


流动的传承。这是针对现在古琴泥古的现象而言的。“原封不动地传承只能是一种愿望,不是想怎么传承,就能怎么传承的。”即便师父口传心授,徒弟接收的还是会有改变。成公亮((秋籁居琴话》举了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同为孙绍陶的得意弟子,刘少椿最擅弹《墨子》《普庵》和《樵歌》;而张子谦最重要的三个曲子是《平沙》《梅花》和《龙翔》,没有一曲重合。就琴风言,“刘少椿古朴,张子谦洒脱。”成公亮说。

很多弹琴人把古谱中的一个谱字又一个谱字独立地弹出来,而根本不考虑谱字跟谱字之间是强弱的关系、是长短的关系还是轻重的关系。有学生曾经问他,怎么判断一个人弹琴弹得好坏。成公亮的回答很简单:你觉着好听,就是弹得好的;觉着不好听,就是弹得不好的。虽戏谑,却不是戏言。
发表于 2016-6-3 10:40:14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对!
大道至简,就是说大道理都是很简单的,不要太复杂了。{:1_371:}
发表于 2016-6-30 22:04:09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觉着好听,就是弹得好的;觉着不好听,就是弹得不好的。

你觉着好看,就是写得好的;觉着不好看,就是写得不好的。

这话虽简单,但却是至理。因为在中国弹琴也好,写字也罢,都是作为公共艺术呈现出来的,既然是公共艺术,那么就必须强调观众的主体性,即好坏要由观众说了算,。。。。。。。老话不是也讲:“众人是圣人”嘛
发表于 2016-7-1 16:41:58 | 显示全部楼层
老话---萝卜白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4-19 08:00 , Processed in 0.15407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