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529|回复: 0

许伟东:谈尹吉男、刘正成之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6-13 15:42: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谈尹吉男、刘正成之辩

许伟东


    在中央美院读书期间,我和许多同学都聆听过尹吉男老师的课程。他的讲授不仅极富新意,而且清晰而严谨,逻辑上环环相扣、引人入胜。所以,只要遇到尹老师的文章,我们都细加阅读,不会放过。读到《贵族、文官、平民与书画传承》,我回忆起2013年在西安美院参加全国高校美术史学年会的茶歇中,曾经听到尹老师关于书法的一番聊天。当时所谈即该文的思想。不过当时谈得最多的案例不是陆柬之而是颜真卿,盖鲁公乃我们正置身其间的长安人也。尹老师满腹经纶、谈吐不凡,在小范围内的聊天尤风雅幽默。读到文章,我才意识到,那次谈话并非随意闲聊,而是尹老师在口头发布酝酿颇久的学术心得。当时在场者数人,有作为东道主的西安美院赵农教授、央美的邵彦副教授、清华美院邱才桢副教授等,四川美院的牟群教授等亦在旁侧小憩。

崭新的框架
   
     一些书法家表示不赞成尹老师的观点。我也算是以书法为职业的吧,坦率地说,我觉得这篇文章很有价值、十分重要、富有新意。历来研究书法史的,从书法社会学角度入手,通过书法家的血统、身份、时代、学书机遇条件和环境等展开思考的,并非空白,古代有(如孙过庭的“东晋士人,互相陶染。至于王谢之族,郗庾之伦,纵不尽其神奇,咸亦挹其风味。去之滋永,斯道愈微),当代也有(如白谦慎的傅山研究和吴大澂研究、潘良桢关于“团体书家”的观察和阐释等),但是并不很多,而且这些研究多属于个案研究。尹吉男老师着眼于宏观视野,总体俯瞰,以贵族书法、文官书法、平民书法等几个通俗易懂的概念对漫长时段的书法史作了一次总体性概括,展示出一种既清晰、又新颖的框架。这是该文对书法界的一个富有价值的贡献,为书法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观察角度、新的阐释线索、新的认识框架。有人可能会说,这有啥了不起的,此事何难?其实从事人文学科研究的都会知道,这种创造性的阐释得来非易,它不仅需要潜心阅读和长期思考,还需要独具只眼的个人发现和与众不同的概念智慧,诚非易事。

尹文的重点在特征描述而非价值判断
   
尹文的主旨是以一种崭新的视角或线索对书法史做出一种宏观梳理和重新阐释。其文章着力点不在于价值判断,而在于对历史存在的描述、分析和阐释。但是,由于是讲座整理稿,不是正式的撰写稿,口语演讲时所例举的具体书家书作涉及了较多的篇幅。这容易导致误读,忽略文章的主旨。强调现场效果的口语表达与书面表达是有所不同的。

尹文的主旨是:“艺术是一个不断民主化的过程,艺术权利不断下放,由贵族而文官,由文官而平民。个性和创新被强化正是反映了这一过程。这一过程常常是非遗式的传承的断裂形成的。仅从个性和创新角度来观察,对于有天赋的人本不构成障碍。我强调的是另一点,笔法的传承问题,晋唐的笔法和宋人的笔法在难易程度上不可同日而语,因此才有尚法和尚意之说。欧阳修对这一断裂早有认识。”这是尹老师自己的概括。我觉得是准确的。比讲座整理稿表达得更好。

血统论

尹文大篇幅进行了举证。对具体书家书作的感受和陈述从来都是容易导致争讼的话题,它不仅涉及复杂的历史情境,还涉及“可怕的”个人趣味。我说个人趣味是“可怕的”,是因为艺术界稍微有点头脸的人物,一碰到在个人趣味方面的与己乖左者,往往是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我接触到的一些书法爱好者中就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自个把自个先当成一颗“大葱”,把自个当成书法品评的终极裁判,不乐意或不习惯与别人开展心平气和的分析。在他们的心目中,艺术的神秘无法言说,就藏在他自个那颗小心灵里。

在具体举例中,尹文多次提及陆柬之的《陆机文赋》,并明白无误地流露出对出身贵族的陆柬之的作品的极端推崇。这在现场讲座中一定是得意之笔——它通过切身体验的艺术故事穿插起整个讲座,将灰色的理论转换成形象的记忆,但在发表成书面文章时则会成为败笔——它误导了刘正成先生等人的阅读。刘正成系书坛名宿,亦喜宏观思辨,往往发为高论,于是起而辩之。但是这一次,触发刘正成辩难兴趣的不是宏观问题,而是细节因素,其所针对的正是尹文的这一个人倾向性的流露。刘文认为这是“枉顾艺术历史的书画血统论”。刘文的核心观点就是:反对血统论。刘文是不是误读了尹文?我认为没有完全误读,因为刘文的这一指责不是空穴来风——尹文确实表达了对身为贵族的陆柬之的书法的极端推崇,白纸黑字——这太容易被读者解读为推崇贵族书法排斥文官书法了。这种表达当然是一种个人自由,但是不管这类表达是否得到书法专业人士的认同,在普遍平民化的当代,仅此一点,立即会激起来自书法界内外的满腔义愤。尹老师怕是始料未及。

刘(正成)文的不足

    刘文的批驳稍欠冷静和准确。耐心地细读就会发现,尹文确实不是在提倡血统论,尽管读者们会这样想。尹文在后面还讨论到平民书法,认为在我们这个文官瓦解之后的时代,平民书法又回到了贵族书法。贵族书法有两个要点:一个是真迹,一个是真传。平民书法得到了重新亲近真迹的机会,但是难以得到真传。尹老师推荐孙晓云的《书法有法》,认为它“破解了贵族时代这个笔法是什么东西”。

    刘文虽然慷慨陈词,但是并没有与尹文的核心观点形成交锋,而只是针对尹文中一个次要问题的发难。刘文的辩难也是存在问题的。比如:尹文中“对抗赛”的说法只是一种批评修辞,是不必较真和反驳的;举证时凭印象发言是不妥的,因为印象有时不可靠,这些不严谨的举证被尹老师一一抓住并详加证谬;还有,就是尹老师在反批评中谈到的,学术讨论是学理对话,不宜在激愤的争辩中跳跃到其他层面,不要说尹文有重要理论价值,即使它被证明为错谬,也不能推断作者其他方面无识,更不能推断作者难胜其任。

尹(吉男)文的不足

我赞成尹文所提出的框架。一个合理的宏观框架,可以高效助力于我们的书法史叙述。即使这样的框架被一、二反例证明为不够周密,也无法否认其总体上的合理性。

但是,我认为尹文也存在不足,具体地说,是在讲座稿中流露出对文官书法的轻视和低估。真迹和真传,对书法家的成长当然是极为珍贵的支撑,但是,它们仍然都是外在的资源,而不是书法家取得艺术突破的第一要素。艺术家的成功,归根结底依靠创造力的不断掘进。个人创造力当然不可能是无本之木,它仍然是历史的。如果旧有的贵族书法传统已经断裂,那么,文官们照样可以自我作古,重新创造一个新的传统。如果自我的力量不足,可以通过数代人的接力传递、同代人的相互激荡,重新加高这个新的传统。从书法史的实际来看,文官书法没有在“真迹加真传”失落的时代碌碌无为,他们的书法创造依然谱写出多种多样的华彩乐段。

另外,我想说,笔法是书法的核心但非全部,如果文官书法无法在笔法层面超越或等齐于贵族书法,它们依然可以选择在其他方面取得创造性进展。宋代之后的书法家在书法作品的章法、形制和体量等方面的惊心动魄的探索,是无愧于前代的。

学术辩论,有比无好,它不仅满足人们的好奇心,还快速提升我们的思辨力。我们期待二位先生更精彩更深入的讨论。

(作者系湖北美术学院副教授。文艺学博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4-19 19:37 , Processed in 0.13832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