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368|回复: 0

于明诠:书写内容在书法作品当中从来都是很重要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1-8 18:12: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书写内容在书法作品当中从来都是很重要的
——在刘正成先生翰札书法展览品鉴会上的发言

于明诠


_O2A0723.jpg


今天来参加这个活动,品鉴刘老师这一批手札作品,我想谈一点这个手札作品展览本身的意义。刚才寒碧先生讲了这样一个观点,他说今天的生活是多元的,每个人对于书法的理解立场也是不一样的,就是你可以追求这种文气、书卷气,追求这种情调,但是也可以注重形式追求大的视觉效果。我觉得他说的是对的,就是说作为书法家或者每个学习书法的个人,自己喜欢从哪一种方式、哪一种风格、哪一类作品创作模式去追求自己心中的理想,都是对的,都是有道理的,这不存在哪一种高,哪一种低。但是我看到刘老师这一批作品,我想说的是,书写的内容其实在书法作品当中,从来都是很重要的。

刚才刘老师在讲座当中引用两位学者的观点,饶宗颐先生说书法不是视觉艺术,柯律格说书法不是抽象艺术,但是今天这两句话在很多学习书法的人的心目中可能是不被认可的。我们在私下里聊天说话、讲话、甚至在写文章的时候,冲口而出就是书法是视觉艺术,那么这个视觉艺术,眼睛看的就是书法本身的美感,就是点画线条、结体章法等等,都是它外在的形式。那么这个书写的内容,我们经常忽略掉,只要字写得好,只要是大名家,其实他天天写“朝辞白帝彩云间”也是可以的,我们都从来没怀疑过这样一种认识。但是从历史上来看,其实不然,比如像王羲之他有那么多留下来的作品,当然都是复制的、后人临摹的,如果从视觉角度、从线条点画、结体上来分析的话,我很赞同一种观点,就是《丧乱帖》其实比《兰亭序》笔法、章法上要好,起码不差;那么像苏东坡他也留下了很多的作品,长的短的太多了,但是他自作诗的《寒食帖》还是在这里面跟其他的不一样;颜真卿同样如此,他也有《湖州帖》什么的。但是书法历史在选择的时候,为什么把这《兰亭》《祭侄》《寒食》当做天下三大行书来推崇呢?我觉得这跟它的文字内容还是有关系的。

同样,今天我们进行创作的时候,刚才刘老师也多次提到,主要是讲究大尺幅,讲究形式,因为它是在展厅里面跟观众交流,谁也不可能写一堆字放到家里,请所有的人到他家里去看,都是把这个作品拿到展厅里面。展厅这种特殊的一个场景,就使得大家在创作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形式,比如说我要在这个展厅里面做一个展览,我就要考虑这个作品的具体形式,要跟这个展厅吻合,要充分地显示每件作品的视觉效果,是这样。

大家去看的时候,在展厅里面,往往不可能细读细看,一个展览一般要展三五天、四五天,大家去了以后,一两个小时就看完了,你再仔细,看了半天,你也不可能细读细看,就是针对一件作品,也不可能细读细看,这就是刘老师说的“扫描式审美”,而不是几千年来的“品读式审美”。但是从书法史上说,任何一件作品,它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必然是“细读细看”的结果。就因为细读细看,所以把很多的不耐品味的东西慢慢慢慢淘汰掉了。细读细看什么呢,除了大的外在形式,还有笔墨细节、笔墨韵味,当然还包括具体的文字内容。但今天的书法创作,我们主要考虑和关注其视觉效果,考虑短暂的几秒钟能够征服评委、能够征服观众。但是你的作品一旦成为一件作品,它一旦完成了,走向社会,它更重要的依然是要经得起人们细读细看的,经人细读细看的时候,除了你的笔墨技巧、形式章法,你写什么自然就不能无足轻重,甚至很关键了。

我原来也曾经这样想:在展厅里面写什么其实也都无所谓,反正叫大家浮光掠影看一下,字好,形式效果好,就完了。但是我近几年参加展览,往往喜欢拿自己写的那些诗、那些长短句创作,前不久九月份在湖北武汉美术馆展览的时候,其实那些字都比较多,比较小,但是我注意到一个现象,我在展厅里面看到有三五拨人,走到我这件自作诗句的小作品面前,我见他们在那儿读这个句子,一边读一边乐。我想,如果写“朝辞白帝彩云间”,他们就未必有兴趣去读了,因为这些句子他们没有读过,也觉得有些意思,所以他在这儿看这个作品的同时,就读这个字。

刘老师写的这些作品,它不是让人一眼看一下,短时间内就欣赏完的,它不是这样的,他这些作品写出来是要让人细读的,是准备接受细读细看的。但能写这一类题跋作品又写得好的书家,在今天很少了。有很多朋友,在创作的过程当中,我自己也是这样,就是经常会用这样的形式,也写成长长短短的样子,也写成小字,但不是写自己的内容,自己作不了、作不好,而是抄写一些古人的句子诗词,省事,就是仅仅用了手札这种形式躯壳。那么这种形式的一些作品,跟自己创作题跋还是有区别的,首先你能够自己写这样的一些书论的文字,这本身对于书法家来说就是很高的要求,大家都在这个圈子里知道,刘老师他真的是下笔成风雨,瞬间能完成一个题跋、一篇文章的,我曾经见识过刘老师有一年在济南,他说他想写字了,我给他拿了一个空白的长卷,大概有七八米长,刘老师就从我自撰的一副对联写起,然后就写我这个对联什么内容、什么意思,然后有一番评价,全是文言文,我没看见他打稿,提笔就写写到最后,七八米长满满的小字,到卷末正好写完,我当时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这样的一种功夫、一种功力,是需要长期的古典文学的训练,一个人的学养慢慢养成,才能够做得来,才能够完成。

我现在山东艺术学院也主持一个书法专业,在教学当中我就遇到这些问题,我老是在思考,光教临帖创作会不会耽误人家?很多同学、很多学书法的人,就是觉得我们来到你们这个学院四年学书法专业,就愿意把四年的书法专业学习当做考前班的延续,天天练字,光古人的这些碑帖,我们就练不完,哪有功夫精力再关注之外的东西呢,也有朋友说,书法专业嘛,就要讲专业性,就是写好字,你把字写好,你就很不简单了,哪顾及到那么多?什么文化修养全是胡扯,就你有文化?其实不是的,我是觉得,如果书法艺术以后能够传承去,它能够保持它的高度的话,必须在这个写字技巧之外,它还有文化的内涵在里边起着一个支撑作用。而这些和练字一样,不是某一天瞬间完成的,需要从开始学习书法的那一天就慢慢慢慢训练修养。我们当然知道自己水平是很有限的,但要知道应该朝着哪里去努力,总不能拿自己的“短板”当理说。

同样,我们今天写大字、写大对联、写丈二条幅,讲究视觉冲击力,如果你再有这个本领,换上自己内容的话,我想可能那种效果既有冲击力,又让人耐读,岂不是更好吗?当然,我们说的是对书法未来的一种期望,就是我们每个学书法的人,其实应该正视的一个问题。如刚才寒碧先生说的,作为每个个人,你怎么选择?你怎么追求,这都是无所谓的,但是一个时代,除了抄写古人诗词都不知写什么,如果反映出来都是这样一种风气、一种风尚的话,其实是很值得思考的。

我觉得刘老师今天这个展览的意义,就是给当代书坛创作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反思当前书法创作的一个契机、一个机会,也提供了一个样板、一个典范。祝贺这个展览成功,谢谢大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3-29 18:31 , Processed in 0.14274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