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书法在线

[专家推介]张其凤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8-28 23:48: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专家推介]张其凤

张其凤书法创作与学术研究集评之二
陈振濂先生为《张其凤书法作品集》序释文:
其凤学棣嗜书,曾负笈钱塘从予研习,日进千里,所得甚丰。又以好学敏思,于乡贤刘墉生平业绩极称深研。创作与理论双擅,海内不多见也。近闻将有师生书法展之举,复将历年书作结集出版,诚可谓兼有双美,亦足以想见寒窗十年苦读之于一朝金榜题名时气象。然人生学业,永无止境,百尺竿头,亦尚需更进一步。志向益宏,则益知逆水行舟之理。其凤当自勉自励,则功成名就,指日可待也。  
                                       辛巳新正初二颐斋晴窗   陈振濂并识。
83_34_82.jpg
发表于 2005-8-30 12:52: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专家推介]张其凤

张其凤书法创作与学术研究集评之三                             
                            张其凤的创作与理论
                                                           周俊杰
    张其凤是当代难得的创作、理论双擅的青年书家。他在理论上,既是精擅考据,以研究刘墉著称;又能从容潇洒地在其理论文字中显示其阐释功夫,实属一种难得的理论上的综合。在创作上,他涉足诸体,可谓书法实践上的综合。他在所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外又旁涉哲学、历史、书画鉴定,并在诗歌、散文上时有新作发表,可谓书外功上的一种综合。由此言之,他在书法上以其综合实力在同龄人中占有比较突出的位置,当不为过。
    观其凤书法,我常常惊诧于他作品精雅的技法含量与丰厚的字外功——传统文化内涵的融合交糅。而交谈中,方知其凤一直以追求书卷气为鹄的。在实践上,他“兵”分两路,一路以理性的展示为主,强调点画精美,强调刻意经营(如临文征明小楷长卷、读书笔记、行草小品李白诗、行书横披黄庭坚题画诗、行楷长联旧雨新雨等皆是);一路是以倾泻狂放不羁的个性为主,强调书写性灵之真(如狂草长屏李白诗、草书大斗方唐律二首、行草立轴王维诗等)。通过前者,他锤炼技巧,增加作品的技术含量,增加作品的耐读性与观赏性,以获取行家认可的专业色彩。通过非理性的释放,寻找自我,发现自我,从而在风格的探索试验中,以其深刻的理性观照,找出独具风貌的“自我”加以肯定。其凤的夙愿是最终“入境”——进入人生与书法高度融合的真我境界。所以,他一个阶段或许是“二王”手札式的面目,即精雅工巧式的行楷;一段时间又突然是“大风吹倒三山去”,狂放疏荡,充满激情的狂草。当然,因为有了狂放这一极的极端追求,其工巧一路也不会写得过于死板,而是摇曳多姿、生动活泼,见功力,显个性。另一方面,又因为有工巧一路对笔法的精心研究,又保证了其狂草线条的笔法、墨法放而有度,纵而有法。这种两极的训练模式,其凤将其概述为“两面神”式的创作思维模式。古罗马有一尊两面神,一个躯干,两个面孔,面孔朝向相反方向。其凤认为这尊两面神雕塑非常适合于阐释艺术发展的规律,尤其适合于理解把握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从中国传统文化来看,和谐是主旋律,但和谐恰好是相反东西有机结合的结果。如开合、虚实,开合有致即为和谐,虚实得宜亦是和谐。但一般的虚与实、开与合,虽然能够达到和谐,但这种结合未必能够达到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只有当艺术品的各种对立因素走向各自的极致时,这件艺术品才能撼动读者的心旌,获得非凡的艺术魅力。为了更好的说明这一问题。其凤就用两个人的冲突对观众情感的影响来打比方。吵架是冲突,但不如动拳头惊人,而动拳头又不如动武器,更令观者紧张。两个人的冲突,随着两极——两人对抗程度的升级,观众的感受也逐渐升级:好奇——惊讶——惊心动魄!一言一蔽之,艺术作品的诸多对立因素只有走向或接近它们各自的极致,又和谐地统一到一件作品中时,才能充满张力,才能博大深沉,才能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受,才能具有经久不息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我认为其凤所以能像青年朋友所推扬的那样,在大件行草作品中既能飘如骤风,骋其气势,又能在速度极其迅疾的收放中从容酝酿,做到点画精到耐看,我看其看家本领大约来源于此。
    其凤不仅把他的具体创作看成作品,而且还把他的人生看成一件大的艺术品,正基于此,他才以全部心智从各种不同的渠道,走进传统文化,走进古典书法赖以产生的传统文化背景。正因为为了反观中国文化,他才主动了解西方古典文化;为了更真切的了解古典文化的精义,他才又去自觉接受现代艺术的洗礼,并亲手去做学院派作品。正因为这样他不仅涉猎与中国书法密切相关的古代文学、书画鉴定,而且对其他相关门类如哲学、美学、史学、人类学也都抱有浓厚兴趣。也正因如此,他才孜孜不倦地穷数年之功,成了学术界公认的刘墉研究专家。而这学问与修养,在书法中,他以人这个类群体所赋予他的能够创造这个大艺术品所具备的人性所统辖。在他的论著与书法作品,在他探求书法的生命轨迹展开的过程中,生命与文化的内涵在不断地被深化着。而他用生命构建的大作品也愈来愈凝重,愈来愈精彩,也必将愈来愈感动着欣赏他的人们。
    其凤因为是搞理论的,所以他的选择带有明显的理性倾向,他在其作品集所发表给廖科的信中,有如下一段,读之可使人泠然清醒,今录之如下,以与同道共赏:“……依愚见,以几次展览入展、获奖,便欲名家,便欲不朽,殊天真好玩也。君不见近十年国字号展览已有数十个,每展推出折桂者数十人,累计获奖总人数已进千人矣。几年过后,能占住风头者,已寥寥无几,而此类头角峥嵘者再受学历、地域、金钱、门槛诸关检验,再受新生代冲击,能如猴王占住山头者,更稀如星凤矣!今后青史留名,大约必备三件:一是真本事,二是让后人感到有说头,三是在多学科领域中独树异帜。如是,在后人关注这个时代时,使你的影响,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北方,有南方,方可。”由此,我们不难找到其凤追求综合实力超轶群伦的注脚。








     















发表于 2005-9-3 13: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专家推介]张其凤

  米襄阳学书有"集古字"法,遂自成一家.
  郑板桥单以画家的立场对书法作表面的绘画式改造,陷入格调低、趣味浅薄的“怪书”。
  故习书,方法很重要。
  张君其凤有一套“两面神”式的创作思维模式,周俊杰先生已在其评论文章里详细阐述过,在此不赘。事实证明,张其凤是成功的,我们在翻阅他几年来不同阶段的作品后,不难发现他始终在进步着。较之许多中年书家不进且退的局势,张其凤有着明确的目标和清晰的路线。
  对于张先生的书法我不敢做太多的评价,只是就我看到的他的作品讲一下自己的见解。
  张其凤的创作风格是多元化的。不同的书体中,骏爽是行书风格的主要因素,小楷大体则是精雅的面貌,而草书多是跌宕连绵的感觉。其中有两件作品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一幅是小楷作品临《汲黯传》,一公分见方,精致入微,无一笔虚过,无一处败笔。另一幅是丈二行书《沁园春.长沙》,每字15公分见方,整篇恢弘气势,一气呵成,给人一种强弩利剑的超迈豪爽之气。同一种书体中,他的作品也呈现不同的面貌。如在其小楷作品中,有的加入行书笔意形成灵动活泼的风格,有的加入北碑的用笔显得方整缜密,有的取法元明书家形成雅致一路的风格,有的上溯晋唐,显得古拙厚重。
  
发表于 2005-9-4 21: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专家推介]张其凤

51rmb ,我不知道你是否是真人,张的东西好与坏,你的评论是否人身攻击。我不认识纪君先生,但他的字1、用笔简单,了无韵味2、书风流行,已然近俗,格调不高,就此二点,似乎无法和 张其凤先生的相比。如有蒯宪先生的作品,请发
发表于 2005-9-4 21:34: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专家推介]张其凤

""""""cao你妈!
你这水平:http://www.zgsfj.com/viewthread.php?tid=28853&extra=page%3D1
能撼大树!cao !  """"""""
文明的评论,不要骂人,你的作品拿出来看看
发表于 2005-9-6 18:04: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专家推介]张其凤

楼上兄说得极是,有本事拿出自己的作品比比.用文明征服才是高级的,随意谩骂只会降低自己的身份的.
发表于 2005-9-8 09:30: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专家推介]张其凤

张其凤书法创作与学术研究集评之四                  
                   《刘墉研究丛稿》序一
                                     天津人民出版社
                                                   马世晓
   其凤是书界近两年出现的一名后起之秀,也是当代书坛上很有发展后劲的学者型青年书家之一。这由他多次书法获奖并入选中国书协主办的展览及发表的几十篇学术论文作证。新作《刘墉研究丛稿》,筚路蓝缕,实有破天荒之功,是国内迄今为止第一部全面、系统、深入研究清代名人刘墉的力作。该书的出版,填补了国内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
   这部书稿的问世是很不容易的,有心的读者在读完该书“过眼书目撮要”后,也许会同我一样大发感慨。既是“撮要”,当然不是全部,但仅仅就是这一百多种书籍,恐怕没有相当的学术功底与钻研精神,也是很难搜检到的。因为这些书,大部分不是流行色,而是尘封在各大图书馆里多年难得翻动一次的珍贵却又冷僻的库藏。其中载录的有关刘墉的资料,如不是其凤让它们重见天日,也许仍被写序,但却高兴地一口答应下来。看了书稿后,感觉他对刘墉书法的研究是全面的、深刻的。说全面,是因为其凤对刘墉学术的时代背景、家庭氛围、师承渊源、书学建树与主张、创新、历史地位、刘书欣赏这些大的方面都讲到了。说深刻,是因为他不仅能从面上广泛地搜集资料,知人论世,而且都写得一定深度,尤其是地刘墉书法创新、历史地位、刘书欣赏这三板块的分析更为深刻精彩,有历史感,有书法意识,有对书法规律深层次的把握,妙句迭出,见解新颖独到。如他从欣赏角度提出的书法定位的见解:“书法的欣赏不是一个点,而是纵横两条线。纵向上跟古人重人,等于在书史上将自己的一席之地拱手让出;在横向上跟时人重了,等于在当代书坛上取消了自己”。过去许多人也曾谈到这个问题,但多不得要领,其凤对这一书法规律的概括可谓简明扼要,有相当的概括力与深度。另如对刘墉行气的分析也很独到(见刘墉书法总论“行气部分”)。对刘墉书法欣赏提出了“他(刘墉)的书法是中国封建文化发展到灿熟时期的载体”的见解,这一见解是有深意的。而从继承创新角度,将书家划分为改良式与革命式,单一改造式与杂融式,这个提法,发前人所未发,十分新颖别致。而对前人批评刘墉的评语,既能坚持不盲目迷信权威的学术原则,又能平心静气,从梳理概念入手,以说理的方式来公允地评介其得失,表现出了成熟的学术批评风度。如对包世臣批评字束之高阁知待到何年何月才会被挖掘出来。单从这一方面讲,该书的著述既非容易,也极富于学术一的发现价值。问题还在于,这些第一手资料找到后,因多是古典文献,如没有很好的古典文学、古代汉语,史学的功底,没有书法上多年刻苦训练所获得的深刻体验,这些资料是很难消化的。如刘墉的诗,从未有人做过注,如没有古典文学与史学及对刘墉身世背景的了解,就很难保证读懂、读通,更遑论能得心应手地将之做为论据使用。再如清人笔记中有关刘墉的史料,如没有宏观的清史格局,对其资料的甄别、使用就很难做到公允、服人。这无疑又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一个相当的学术难度。令人高兴的是其凤不仅能很好地清理了这些文献资料,提炼出了这些第一手资料中的学术价值,而且能够将史料与论证严密地结合在一起,将他对刘墉的论述与阐释提升到了一个令人信服的学术高度。
    我是搞书法的,下面重点谈谈其凤对刘墉书法的研究。
    站在一个书家的立场上,我是非常喜欢刘墉书法作品的。在我看来,整个清代,帖学人物,没有一个能够超过刘墉。康有为在《广世舟双楫》中称张裕钊集碑学之成,我不同意,但说刘墉集帖学之成,我是完全赞同的。所以当其凤来电话说他在搞刘墉研究时,我就大力鼓动他,说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课题。当其凤嘱我作序时,虽然我不习惯为人“结构尚巧,较华亭逊其遒逸”一节,我以为就是有理有力,切中要害的。当然其凤对刘墉书法的研究还有许多值得肯定的意见,在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在此要提出的是其凤对刘墉研究从大的框架上看是很全面的,但在个别细节上似乎尚留有一些遗漏之处,如他对刘墉的择纸就忽略未讲。而在我看来,刘墉个人面目的建构与他的择纸就忽略未讲。而在我看来,刘墉个人面目的建构与他的择纸也是有一定关系的。当然这仅仅是白玉微瑕,一个无关大局的小小瑕疵而已。其凤还年轻,33岁,便已具备了这样好的很基,相信他在不久的将来必将会取得更辉煌的成就。
                                               1996年8月10日于杭州
文字文字文字文字
发表于 2005-9-8 09:37: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专家推介]张其凤

张其凤书法创作与学术研究集评之五
                     大众日报大众周末       2001年3月9日
张其凤 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现为中国书协会员,山东省第九届人大代表、潍坊书协副主席。潍坊高专(现为潍坊学院)刘墉研究所所长。他的第一部学术专著《刘墉评传》都已杀青,分别将由荣宝斋出版社。编纂的100万字,分5卷编排的《刘墉研究资料汇编》也已接近尾声。
   曲堤(以下简称曲):刘墉是山东诸城(今属高密)人,字崇如,号石庵。他是家喻户晓的清官,清官在任何时代,都为百姓所景仰。刘墉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吏,虽不能和我们现在的人民公朴相提并论,但他的为官之道,对我们反腐倡廉仍有借鉴意义。
   张其凤(以下简称张):清代谥号为“文清”的,只有两个人,刘墉即其一,根据谥号为“文清”是中央政府对逝者“清廉守法”品行的盖棺论定。刘墉做官一生得力处,即在“清廉守法”四个字。这里随便举个例子说明一下。《清稗类钞》的“刘文清公敝衣恶服”条中有这样的记载,当时,因和珅当道,全国奢靡之风盛行,官员所穿衣服莫不华鲜高档,甚至有人在衣服的边角上较劲竞力,大做文章,惟恐他人笑已寒酸。朝廷上下,只有刘墉不为时风所动,敝衣恶服,徜徉班中。有人笑其寒酸时,刘墉的回答发人深思:“惟有敝衣恶服,方能备位政府”。他这种不追风赶潮,甘于清贫,淡泊自守的从政意识,我想对于今天某些官员们来说,应是一贴清凉剂。没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识力与定力,你焉能经得住各种型号的糖衣炮弹的袭击?
   曲:传说中的刘墉敢于断大事,定大局中;电视剧又把刘墉的形象添枝加叶地打扮了一番。
   张:其实,传说也好,电视剧戏说也罢,总体上对刘墉的评价和历史评价是一致的。但刘墉并不像电视剧中说的那样,直来直去。而是讲究方法,行方智圆,智勇兼备,顾全局,识纲纪。刘墉62岁由巡抚擢升为都察院左都御史后,直至辞世之前,一直在京当官。在京期间,他干了两件震动天下的大事。一是调人京城的第二年,他就与当时炙手可热的和珅斗智斗勇,最终将其死党、贪赃枉法的封疆大吏国泰及大学士于敏中之弟布正史于易简,查办定罪,送上断头台。第二件则发生在嘉庆元年的禅让大典上。传位时,乾隆传位不传大宝,(大宝为皇帝行使权力的印信与凭证,正是靠着它,皇帝才能发文布告,使远在四面八方的臣民不见面而觉君王无处不在的)将嘉庆皇帝推到了令天下昭然的伪君主的位置上,朝廷上下,只有刘墉冒着掉脑袋的危险,找到乾隆,针对乾隆欲做明君的思想特点,以“圣人犹有系恋天位之心,则传禅可已。如传禅而不与大宝,则天下视陛下如何”的雄辩,折服乾隆,方使禅仪式圆满进行。这种大是大非面前,能够智勇兼备,顾全大局的举动,确实不易。
   曲:刘墉身居高位,亲友求告者少,根据史书记载,刘墉并非六亲不认。他有进帮助亲友也满慷慨的……
   张:对。他帮亲友,用了两个办法。一是依靠自己是大书法家的特长,为亲友书写书法作品。二是补贴银两,银两皆为卖字所得,决无半纹赃银。这些在有关史书上的均有记载。他对自己和属下管得很严,为此他博得了好名声。清礼亲王在《啸亭杂录》一书中谈到刘墉说:“刘文清公墉为文正公之子,少时知江宁,颇以清介持躲,名播海内,妇人女子无不服其品谊,至以包孝肃比之。”
   曲:刘墉的身体虽有缺陷,是个罗锅,但他的内美掩盖了他的缺陷。
   张:刘墉的确有点罗锅。他自己在诗中就说“笑我支立形似鹤”,清道光年间的王培荀在《乡园忆旧录》中说刘墉是“生来佝偻”。外表近乎“丑”,但内在是美的。这种内美是深沉的、苦味的。非媚俗的、持久而强烈的、非有深厚的艺术修养难以发现的大美。刘墉的为人之道、为官之道和为书之道是一致的。书法是他的人品的精确外化。
   曲:您原来从事文学和书论研究,为什么又对刘墉产生了兴趣?这种兴趣是否受电视剧《宰相刘罗锅》的影响?
   张:从文学与书论的研究,转向刘墉的研究,表面看来,是换了一个领域,但从实质上看,我对文学和书论的研究,以及书画鉴定等领域,但从实质上看,我对文学的研究,包括对历史,美学的研究,以及书画鉴定等领域的涉猎,现在可以说,是为研究刘墉这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历史名人所做的准备工作。电视剧《宰相刘罗锅》1996年开播,我是1994年春就已经开始发表有关刘墉的文章了。当然,电视剧与我的研究非毫无关系。它在全国的一炮走红,使我的研究,也受到了社会多个方面的理解与支持,尤其是电视剧的戏说角度与我还原历史的角度与我还原历史的角度相映成趣,使拙著《刘墉研究丛稿》一问世,便受到了社会的欢迎与关注。

发表于 2005-9-8 09:42: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专家推介]张其凤

张其凤书法创作与学术研究集评之六
            2002.5《书法》杂志总152期
                      少膺评说
                                    梁少膺
…………………………………………………………
六、张其凤行书小品(选自《张其凤书法作品集》,济南出版社,二OO一年五月版)
    在传统的书法面前作出选择,是当今书家所努力的。张其凤的行书小品既发扬了北碑之苍涩,又继承了南帖的之尔雅。用笔洒脱,但又沉实;结构富于变化,但不离奇怪诞,流露出张其凤对传统的驾驭能力与能力与现代审美的意识。
    一般而言,小品的形式容易造成小家碧玉式的媚秀之气,难以发挥书者的气度和胸襟,这个问题即使在全国展、中青展的作品中也暴露无遗。可以看出,张其凤在书写这小品时似乎很自信,没有捉襟见肘之感,这点是可贵的。
发表于 2005-9-8 09:46: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专家推介]张其凤

张其凤书法创作与学术研究集评之七
               《新美术》      1999.3
            “学院派书法创作研讨会”发言纪实
[编者按]:发源于我院,成长或成熟于我院的“学院派书法创作”,是对当代书法艺术发展的一次重要推动。从1996年到1998年,“学院派书法创作”真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极大地刺激了当代书坛。特别是在1998年,它无可争议地成为书法界大讨论的最集中话题;成为本世纪书法思潮中最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
    马世晓(浙江省书协主管创作的第一副主席):“学院派书法创作”作为当代书坛的一支重要流派,它很强调技法,这一点相当重要,可以保证它立于不败之地。我个人较喜欢这一类作品(指张其凤《怀素传——读书笔记》、陈大中《采古来能书人名》)。我觉得这些作品有主题,也有坚实的技法,是以主题去丰富了技法,有什么不好?书法中有“学院派”,要求有主题、有技巧,就如舞台艺术中有戏剧,又有戏曲电影甚至戏曲MTV,又为什么不行呢?
    陈振濂:刚才马世晓老师提到了技法型与观念型的作品中,他赞成前一类而不赞成后一类。其实学院派的创作家们也有自己的困惑。比如我们试着在学院派的“主题”立场上拉开内部的距离:如有张其凤《怀素传——读书笔记》,陈大中《采古来能书人名》这样在视觉形式上靠近传统品味的,甚至连装裱采用立轴横披式的;但也有刻意往现代立场上拓展的,如汪永江《封》对各种材料的大胆应用,又如任晓明的《陈》的走向装置格式。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4-29 07:13 , Processed in 0.17382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