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654|回复: 0

汉十六字砖释疑 ——原来汉人也写错字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3-8 15:01: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汉十六字砖释疑

——原来汉人也写错字吗?


董 雁






丛文俊先生题跋“海内皆臣”十六字砖


我们总说做学问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否则不求甚解得过且过,则终不能求得真知。

今日姑苏云鹤兄在我群示美,请大家欣赏其最新题写的“汉十六字砖拓片长跋”,文字俊美内容详实地释读此砖的渊源来历,令人赞叹激赏。

汉代“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践此万岁”十六字方砖,根据出土地点的差异,其书风、结体、气息亦不完全相同。云鹤兄题写的此砖拓片,结构严谨,规整合度,笔画坚实,雍容沉静,实乃难得佳品。(见图1)
1.jpg

图1 云鹤兄所题十六字砖拓

而雍斋兄慧眼,言道砖文内之普遍被解读为“饥”的这个字“似应释为“飤”,不为“飢”。雍斋兄提醒的好,我过去对此砖也是“浮光掠影”的一瞥,也没有发现这个问题。雍斋兄的提醒真是太重要了!我们就此就来深挖一下到底这个字是饥饿的“飢”还是飤喂的“飤”呢?

细查此砖拓片,赫然写的就是一个从“食”从“人”的“飤”字。

但我们详查各处的释读又无不解释做“飢”字,解释明显是与我们的看到事实不符的。这又是为什么呢?

其实我们只要再仔细做做工作就会发现,原来这块汉十六字方砖自古就是有两个样貌的。从目前出土的汉十六字方砖来看,的确同时并存有写作“飤”字(见图2——图4)和“飢”字(见图5——图10)两种不同样式。


2.jpg
图2 写作“飤”字的十六字砖


3.jpg
图3 “飤”字十六字砖拓片

4.jpg

图4 各式写作“飤”字的十六字砖

5.jpg

图5 写作“飢”字的十二字砖


6.jpg
图6 写作“飢”字的十二字砖

7.jpg

图7 “飢”字十二字砖拓片


8.jpg
图8 “飢”字十二字砖拓片
9.jpg
图9 “飢”字十二字砖拓片
10.jpg
图10 “飢”字十二字砖

由此可知,“飤”字砖和“飢”字砖同时并存,此二字的确是两个不同的字,似不应简单将“飤”字释读为“飢”字。那么,这个“飤人”和“飢人”究竟有什么差别呢?
北大的中文系李零老师曾著文《“邦无飤人”与“道毋飤人”》称:“上博楚简《容成氏》载,于是(乎)不赏不罚,不型(刑)不杀,邦无飤人,道(路)无殇死者。上下贵贱,各得亓(其)殜(世)……”“简文“‘飤’字,左半是食旁,右半的笔画有点残,但很明显是人字,而不是‘几’字……,因此我把它释为‘飤’。我的注释是:‘飤人’即‘食人’,指吃人(人吃人或兽吃人),或者‘飤’是‘饥’之误写。”

李零老师最后的结论是“飤人”是“飢人”的误写。他写道:

为什么我说这个字“或者是‘飢’之误写”,这是因为,我记得中国历史博物馆,今国家博物馆,有一块小篆12字砖,过去在通史陈列,上面有类似的话,正是释为“飢人”。
我却以为“飤人”和“飢人”本就是两个不同的词汇,但不应认为“飤人”是“飢人”的误写,反而应该认为“飢人”是“飤人”的误写。不能因为国家博物馆收藏的是“飢”字砖,就将其他“飢”字砖当做是“飢人”的误写。

李零老师又说道: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这块砖(图11),见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编《中国通史陈列》(第76页,1998年),题为“小篆体十二字砖”,长30.8、宽26.7、厚4厘米,定为秦代。承王睿先生代为查询,此砖是1950年代入藏,来源不详。其铭文释文作:海内皆臣,岁登成孰(熟),道毋飢人。简文是讲盛世,砖铭也讲盛世,宜其有相似的语句。

过去我们熟知的是这种十二字砖。前两年,我去西安碑林博物馆拜访赵力光先生,他给我看过不少砖瓦拓片,我问起这种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十二字砖(图11)、《碑林集刊》十二字砖拓本(图12)、《碑林集刊》十六字砖(图13)……

11.jpg

图11 “飢”字十二字国博砖

12.jpg
图12 “飢”字十二字碑林转
13.jpg
图13 《碑林集刊》“飤”字的十六字砖

赵先生说,近年西安的古董市场上,这类地砖很多,许多藏家手里都有。他们的馆刊有介绍,其中既有十二字砖,也有十六字砖……赵先生送我两张拓本,一张是朱拓(图六),一张是墨拓,就是属于十六字砖。这种十六字砖,比前者多出四字,铭文作:海内皆臣,岁登成孰(熟),道毋飤人,践此万岁。多出的四个字很重要,说明这类方砖都是地砖,可供天子践踏。“道毋飤人”也可纠正过去的释读。



2005年以来,西安古玩市场陆续出现了一些汉代十六字吉语砖,另有少数十二字砖。砖约29.5~34厘米见方,厚约3~4厘米。阳文篆字,范制。字行之间有界格,外有边栏。文曰:“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飤人,践此万岁。”十二字者,仅有前三句,无‘践此万岁’四字。字形古朴精美,文义吉祥。据说,这些砖均出自晋西南临汾市洪洞县一带。因洪洞距西安较近,到今年10月份大约已有100多方流入西安市场,大多残破,完整者较少。据目前所见,共有十几种版式。



从上文中李零老师似又肯定了“道毋飤人”的解读,但他最终并未给出定论。



细查可知,“飤”古同“饲”。《东方朔·七谏》:“子推自割而飤君兮,德日忘而怨深。”按谓介子推从晋文公出亡,割股肉以飤文公也。通作食又或作饴。我以为“飤”是一个含义更广更深的字,从“子推割股肉以飤文公”可知,这个“飤”字指的是食人肉,“飤人”有人相食的寓意,无论是“邦无飤人”或“道毋飤人”,指的皆是因暴政造成的人间惨剧,寓意深远。而“飢人”便寓意浅薄,况且任何社会也不可能避免“飢人”的存在。



由此,个人认为“邦无飤人”或“道毋飤人”是原文原意的正确写法。但在实际应用当中,普遍的民众(做砖的匠人)受文化认知的局限,由于“飢”和“飤”两个字在形貌上极为近似,便在某些地方出现了以“飢”易“飤”的写法。但原来的“飤”字砖并未受到影响,依然通行着。这就造成了今天的两种不同样貌的砖并存的现象。
二〇一六年八月七日 於北京




附《云鹤兄汉十六字砖长跋》美文:
曩汉室大君开国承家数百年基业,能经纶庶政,识量淹远,凡文景之治,明章之治等等,皆以轻徭薄役,与民休息,恒言教化,良弼人彝为尚。
此铭曰: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践此万岁。既是当时遗什。清光绪丁亥夏月,潍县高鸿裁自河南购得此砖,辑入《上陶室砖瓦文捃》序曰:“此必为先秦时物。嬴氏灭六国,天下一家,故言海内皆臣。”王懿荣(正儒)附跋云:“翰生所得,订为秦制。翁阁学所谓以文字定时代也。正拟藉此语为今日天家祝厘耳。” 之后,方若(药雨)得“汉广益强”十二字砖,篆法布局与前者洽同,一时金石前哲,风闻论事,谓为艺林震迭,冯京与马凉,舛误至此释然矣。
是砖案其形模压制,阳文特出,界划方格,瓴甓丽硕,不待修饰而成器。字形简畅开阔,朴醇靖深,时格规式兼存,其气魄雍容,完好不可磨灭,千秋殷遥,范世训俗,于此方见匠心之极。
窗槛外一轮圆碧,满天清光,漫延无际,隐憾吾道之孤。灯下把酒,展轴恍然亲炙古人,啧啧咨赏,接连浮以大白而眷歆,旷代神交,如是而感,愿一言以识其端,于是乎书。
第七十九柔兆涒滩,律中林钟之月,吴郡松盦徐云鹤于碧梧小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4-27 09:44 , Processed in 0.13528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