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书法在线 门户 新闻 查看内容

王蘧常论书:专一、敏速、诚正、虚心、博取、穷源委

2018-1-24 14:56| 发布者: 书法在线| 查看: 366| 评论: 5|原作者: 书法在线

摘要: 现在不少年轻人知道父亲王蘧常的名字,是因他的书法、他的章草。其实,他首先是一位孜孜以求专攻子、经、史、文的学者,一位谆谆教诲乐育英才的教授。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书法在线 2018-1-24 11:53

4.jpg

现代书法只可供人欣赏,不能让人效法,只能视作书法,不能当作法书。比如说“书坛泰斗”沙孟海的书作、“当代草圣”林散之的书作等等,都不可视作法书。清末民初的吴昌硕、国画大师齐白石、于右任等少数书家外,再很难令人想起来还有谁的书法可被称之法书。而王蘧常章草却填补空白。有了王蘧常,二十世纪便有法书可遗后人,后人研习便会多一条途径,中国书法也因而多了一种法帖。可以说,王蘧常书法真正丰富了中国书法这一本已丰富的艺术宝库,他的章草也已成为传统书法经典的组成部分,王先生也成为本世纪屈指可数的经典书家。

5.jpg

在中国书法史上,章草曾出现过两次高峰,一个是汉魏时期,一个是元明时期。王蘧常的出现,则标志着章草的第三个高峰。汉魏章草与汉简相近,用笔轻灵,结体略扁,隶味较浓。元明章草则基本上是汉魏章草的继承。元明人写章草往往以楷法为之,古意已漓,整体水平已不能与汉魏同日而语。明以后,章草这一书体又趋于式微,问津者寥寥。民国以降,王世镗继起,然未能形成规模。至郑诵先、王蘧常这一代,稍稍有所改观,而到文革结束,书法热兴起,章草才出现了第三个高峰。当代书坛,节奏变化极快,先后出现了魏碑热、小楷热、章草热、汉简热、《书谱》热等,值得注意的是,诸种效法热当中,只有章草是取法今人的,这便是王蘧常章草。人们已经把王蘧常章草当法书进行学习了。那么,王蘧常章草是否已经超过了古代的法书,可以取而代之呢?回答是肯定的。汉魏章草同汉简一样,是对隶书的简化,而简化总有俗化的特征,因此,汉魏时期的章草代表作,如索靖、皇象等,书作都有趋今的特点,格调都不十分高古。而王蘧常章草,人谓不落唐以后人一笔,实则不落东汉以后一笔,有三代古朴遗风,其书铜锈斑斑,风蚀雨浸,金石之气浓郁,可谓古今第一。

6.jpg

然王蘧常章草用笔有实无虚,虚灵不如同期其他书家,这与当代人的审美习惯有较大出入,使得王先生未能博得如林散之、沙孟海那样的声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情况应该会出现改观。
引用 书法在线 2018-1-24 14:32

作品欣赏

7.jpg

书信手札

8.jpg

草书立轴

9.jpg

书信手札

10.jpg

书信手札

11.jpg

七言对联
引用 书法在线 2018-1-24 14:42

12.jpg

草书立轴

13.jpg

四言对联

14.jpg

五言对联

15.jpg

书信手札

16.jpg

书信手札
引用 书法在线 2018-1-24 14:45

17.jpg

五言对联

18.jpg

书信手札

19.jpg

五言对联

20.jpg

八言对联

21.jpg

书信手札
引用 书法在线 2018-1-24 14:49

王蘧常年表

1900年 清光绪二十六年(庚子)  1岁

6月2日(农历五月初六)生于天津三太爷庙街,取名蘧常,字瑗仲。小名"铁弥陀",号明两,又号端六,斋号有继明轩、四照堂、窈窕轩、珠朗楼,仰韶楼、鹏天海之楼等。世出枫蚲王氏,明末迁于嘉兴,遂为嘉兴人。

1906年 光绪三十二年(丙午)  7岁

父王甲荣官广西富川县知县,举家同往。毕读四书与毛诗,然后及礼记、尚书、左传等。母授以杜诗。

1907年 光绪三十三年(丁未)  8岁

始临成亲王永藜书,父以其性偏阳刚,授以欧阳询《九成宫碑》,此为学书之根基。

1912年 民国元年(壬子)  13岁

入嘉兴高等小学。于国文、史地常得满分、图画、手工亦优、惟算术、英文独钝。是年,始学作诗。

1913年 民国2年(癸丑)  14岁

是岁夏入浙江第二中学校。各科教师多为名家,尤喜历史。

1915年 民国4年(乙卯)  16岁

患恶虐辍学,父授以唐拓《十七帖》,因病在身,不能笔摹,遂以指画被,此为学草书之始。

1916年 民国5年(丙辰)  17岁

听大兄铭远言,改欧体《化度寺》为《张猛龙》、《郑文公》二碑。

1918年 民国7年(戊午)  19岁

谒沈曾植于上海哈同花园,拜为师,沈教以读书分类札记之法,且言"书法学行草,唐宋诸家已为人摹滥。即学二王,亦鲜新意。不如学二王之所出……章草。自明宋、祝以后,已成绝响,汝能兴灭继绝乎?"又曰"学章草,必须从汉隶出,赵子昂所书,虽着意发波,仍是唐宋人笔法,非其至也。""汝爱家鸡,然当不为所限。楷法亦然,力避庸俗,滇疆二爨,未尝非医庸俗之药石也。"自此治学,力杜常蹊,且为学章草之始。沈亦颇称其诗,因益致力于诗,从唐宋以上溯子建、康乐,及汉郊祀歌、铙歌十八曲,皆有抄本。经沈介绍,与王国维交往。

1920年 民国9年(庚申)  21岁

考入唐文治创办之无锡国学专修馆,同试者一千五百余人,仅录24人。父命问业于梁启超,着重于子史。

1921年 民国10年(辛酉)  22岁

就学国学馆,受唐文治先生影响极大,经学理学外,尤深得于其论文及读文。作《观浙潮赋》,以蛟螭锉鳖喻军阀内战,翻江倒海,民不聊生。大受唐先生称赏,谓写此题,不能再好矣。

1922年 民国11年(壬戌)  23岁

奉唐先生之命,与同学六七人每赴苏州,从曹元弼受仪礼。与同学唐兰交好,一时有"王奇唐怪"之称。

1924年 民国13年(甲子)  25岁

1月,无锡国学专修馆第一届同学毕业,唐文治尝言:"吾唐门弟子中有三鼎甲,状元王蘧常,榜眼陈柱,探花是钱萼孙。"返里,闭门读书。秋冬之季,奉唐先生之命往无锡任私立无锡中学毕业班国文教员。

1925年 民国14年(乙丑)  26岁

是岁及明年,继任私立无锡中学教员,又受聘为无锡国学专门学院讲师。

1927年 民国16年(丁卯)  28岁

是岁及明年,任私立光华大学附属中学高中教员、私立大夏大学预科讲师。始究诸子书。

1928年 民国17年(戊辰)  29岁

又受聘为私立复旦大学中文系讲师。写定《诸子学派要诠》。为诸生指授书法,作《书法答问》若干篇。

1929年 民国18年(己巳)  30岁

任私立光华大学附属中学高中教员、私立复旦大学中文系讲师、大夏大学国文系教授。

9月21日,与沈静儒女士结缡于嘉兴。

1931年 民国20年(辛未)  32岁

"九·一八"事变,日寇犯我东三省,义愤填膺,作《旅顺义丐传》、《闻警》等诗文,歌颂忠义,痛斥日寇。此后颇有此类诗文刊于报端。 1936年 民国25年(丙子)  37岁

1月,《严几道年谱》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6月,《诸子学派要诠》、《先秦诸子答问》由上海中华书局出版。 1939年 民国28年(己卯)  40岁任迁沪无锡国专教务长、迁沪私立之江文理学院历史系教授。

1940年 民国29年(庚辰)  41岁

汪伪政府屡邀出任伪中央大学文学院长,断然拒绝,并作《节妇吟》明志。《补嘉兴府志经籍志》由之江文理学院年刊刊出。

1946年民国35年(丙戌)  47岁

奉唐文治命主持无锡复校事宜,是年2月招生上课。 1947年 民国36年(丁亥)  48岁书《杨大雄烈士殉国碑记》,6月碑刻竣工,立于交通大学校内。重九,作《跋汉魏法书汉章帝千文断简》。上巳,作《索征西书出师颂墨池堂本跋》。《国耻诗话》由新纪元出版社出版。

1948年 民国37年(戊子)  49岁

《抗兵集》由新纪元出版社出版。 1950年(庚寅)

51岁任中国文学院副院长、交通大学中文科主任教授。秋,中国文学院并入苏南文化教育学院,遂专任交大教授。

1952年(壬辰)  53岁

院系调整时,调复旦大学任中文系教授,后任历史、哲学系教授。心脏病大发作,养病于家中,至1961年始好转。 12月,作《宋秘阁续帖月仪帖跋》。 1962年(壬寅)  63岁病初愈,哲学系研究生4人来家受先秦哲学课。

1966年(丙午)  67岁

《顾亭林诗集汇注》杀青,交稿于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今上海古籍出版社)。

1968年(戊申)  69岁

被红卫兵两次抄家。著作手稿、日记、文集几乎全被撕毁。

1969年(己酉)  70岁

10月,作《清晏岁无室藏右军此事帖墨迹景本跋》。

1970年(庚戌)  71岁

3月,作《宋仲温书急就章跋》。

1971年(辛亥)  72岁

11月,作《绛帖汉车骑将军邓骘书跋》。

1973年(癸丑)  74岁

作《唐拓十七帖景本跋》、《武威汉简跋》。 1974年(甲寅)  75岁作《三希堂瞻近帖书跋》、《赵孟緁书急就章跋》。

1982年(壬戌)  83岁

12月,上海师范学院为拍摄书法教学电影。

1985年(乙丑)  86岁

作《重修先师唐蔚芝先茹经堂记》。为许慎纪念馆、赵翼纪念馆、张元济图书馆等题联多幅。

1986年(丙寅)  87岁

应辽宁博物馆之请,为馆藏宋高宗赵构草书《洛神赋》作诗跋。为曲阜孔庙献联"克己复礼,仁归一贯;嗟麟叹凤,道不终穷。"隆冬,书正草隶篆四条屏。

1987年(丁卯)  88岁

妻沈静儒去世,悲痛欲绝,作挽联7副。为夏承焘作墓志铭。

1988年(戊辰)  89岁

6月19日"庆祝王蘧常教授从事教育工作、学术活动六十五周年暨九十寿诞"活动举行。复旦大学、交通大学之校长及著名学者、政府领导皆来祝贺。《王蘧常书法集》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9年(己巳)  90岁

2月,主编《中国历代思想家传记汇诠》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7月,应杨仁恺之请为辽宁省博物馆作颂辞并书巨幅以赠。 9月,创作《十八帖》,10月中旬完成。 10月25日,因心肌梗塞,抢救无效而逝世。葬于天马山麓。

查看全部评论(5)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5-5-14 07:54 , Processed in 0.486234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