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书法在线 门户 新闻 查看内容

华人德:论长锋羊毫

2018-1-29 11:47| 发布者: 书法在线| 查看: 373| 评论: 2|原作者: 书法在线

摘要: 沈先生讲:“我对转指是不赞成的,其理由是:指是专管执笔的,它须是常静的;腕是专管运笔的,它须是常动的。假使指和腕都是静的,当然无法活用这管笔;但使都是动的,那更无法将笔锋控制得稳而且准了。必须指静而腕 ...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书法在线 2018-1-29 11:33

3.jpg

长锋羊毫在乾、嘉以后盛行不衰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碑学书派的兴起和风靡书坛。

碑学派书家取径非常广泛,有秦汉六朝碑刻摩崖,岐阳石鼓,三代吉金,甚至旁及诏版嘉量,玺印封泥、砖铭瓦当等。书写这些金石铭刻文字,与晋唐以来承袭的笔法迥然不同,所追求的意趣境界亦大相径庭,多以古朴浑厚,甚至柔弱稚拙、不衫不履为美。或模仿铸刻效果,或以篆隶笔法融入行楷,称之为有“金石气”。书家除了在学识、技法上下功夫外,当然也会想到在书写工具的改革上作尝试。金农书工八分,小变汉法,后又师《禅国山碑》和《天发神谶碑》, 截毫端作字,自称为漆书。金石文字学家洪亮吉、孙星衍均精篆籀,他们用长颖笔先蘸墨,等其干后把笔端剪齐,然后来写篆字,也有用烧毫的方法来去其锋颖,以求笔画圆劲匀称。然而这些尝试,人们认为只能求得貌似,不足为法。碑学派宗匠邓石如则用长锋羊毫,不加剪裁,悬腕双钩,五指齐力,管随指转,笔锋自 正,毫端着纸,如锥画沙。其笔法迟重拙厚而一丝不懈,故无论篆、隶、草、正皆有博大精深气象。邓氏形成其风格,在一定程度上是得力于长锋羊毫的。以后碑学派书家擅用长锋羊毫而见诸记载者有姚元之、张裕钊、赵之谦等。至如陈介棋作字常“苦无羊毫可用”,有羊毫又常“笔毫患其不长”,“以无笔用,书亦懒作。”。此可谓无长锋羊毫而书不苟作了。乾嘉以来一些书家擅用甚至偏爱长锋羊毫,可见长锋羊毫决非苦学书法的人不能悬腕,思入歧途而发明出来的,假如那样的话,就只会勉强为之,更谈不上爱好了。我们也不能将二王以来帖学派的传统笔法与审美观作为准绳尺度,来衡量要求碑学派所追求的趣味与效果,以至于得出使用长锋羊毫为非是的结论。清末石刻学专家叶昌炽有句话说得好:“知二王以外有书,斯可与论书矣!”

长锋羊毫如同生宣纸样,为一些书家所爱用,然而长锋羊毫也和生宣纸一样。许多搞书法的人认为难以掌握而不敢使用。有人用长锋羊毫怕笔腰软无弹性,不听使唤,于是只发开半截笔头,或将笔腰用细线扎住。这样,笔腰以上蓄墨沛的部位就失去了作用,等于将长锋改为短锋,那么还不如干脆改用短锋为好。


4.jpg

长锋羊毫腰劲小,弹性弱,难以掌握,这些可看作是它的弱点,但是当摸透其性能,通过独特的使用方法,是可以使弱点尽量克服,而充分发挥出长处来的。

书写前将笔蘸饱墨,运行时多轻提,用锋颖着纸,速度须稍快。由于笔提得起,墨渖在笔毫间有张力,可将墨渖本身托住,并不会直泻而下,加上这时行笔稍快。就不会在生宣纸上晕染开来。笔有饱墨时,应少重按,否则毫间的墨渖会挤压出来,渗化到生宣上(有意要形成涨墨则另作别论)。蘸一次墨往往可写数字,墨未全干,即需重新蘸墨,理顺笔锋,借助墨渖的下垂来增加笔毫的弹性,不至墨枯锋散或毫弯不起。如果遇到字未成而墨将尽,或从通篇布局考虑须用枯笔,则行笔须慢,且借助腕力把余渖从笔毫中逼出,方能枯中带润,丝丝入扣,当笔毫弹性渐弱,转折时须顺势用指捻动笔管,使笔锋始终居于笔画正中,避免笔锋扭绞在一起 (关于捻管,后面还要详谈);或者翻转手腕,以就锋势,不断将锋调正。此时就不能执着于腕平掌竖,手指只可执管,不可运转的原则了。此法掌握得当,能达到干裂秋风润含春雨的境地。


5.jpg

有些书家还用画法融入书法,在生宣上充分表现墨趣,长锋羊毫比其他品种的笔含水量足,就更是理想的工具。可以先将笔蘸清水,然后逼去成半干,再以笔端蘸浓墨挥写(也有先蘸浓墨,然后用笔端在清水中点一下),这样字行之间枯湿浓淡,相映成趣。应注意的是用墨与用笔亦有,也须贯气,枯湿浓淡是渐次过渡的,不能突然夹杂个别墨色不一的字,会反而有造作、不协调的感觉。

值得指出,使用长锋羊毫应肘腕俱悬,以免偃笔偏锋。手提得起,可使笔毫攒聚以增其弹性,若多重按或以三分笔写,则毫弯而不起,枯索而力散。因此长锋羊毫只能写与其锋颖粗细相当的短锋笔所能写的字,不宜写过大的字和过粗的笔画。另外,由于长锋羊毫柔且长,提按的起落变化就不如硬毫和短锋大,因此长锋羊毫也不适宜写锋棱分明、顿挫利落的字,而写篆书,以及带篆法的分隶行草,最能收到圆凝浑厚的功效。

使用长锋羊毫,捻管也是不可忽略的技法,碑学派书家大多主张捻管,即转指之说。关于捻管,沈尹默先生和潘伯鹰先生都是反对的,在此顺便辩明一下。
引用 书法在线 2018-1-29 11:37

6.jpg

沈先生讲:“我对转指是不赞成的,其理由是:指是专管执笔的,它须是常静的;腕是专管运笔的,它须是常动的。假使指和腕都是静的,当然无法活用这管笔;但使都是动的,那更无法将笔锋控制得稳而且准了。必须指静而腕动的配合着,才好随着随处将笔运用到每一点一画的中间去。”潘先生亦认为:“执者持也,执而勿失,不可转动笔管。因为如若在写字时用手指转动笔管,则笔毫势必由于转动而扭起来,好像绳子一般,那就没有笔锋了。”

我们不妨先看看历史上使用和主张转指之法的情况。沈尹默先生认为晚唐时卢肇依托韩吏部授其“推、拖、撚、拽”四字诀,就这四个字的意义看,实是转指法。其后并未有人根据这种方法去写字。直到清代乾嘉间,邓石如出,作书“悬腕双钩,管随指转。”而后包世臣、张裕钊等皆主转指之说。包氏笔法兼采同时黄乙生、王良士、吴育、朱昂之、邓石如诸人之说。其门徒众多,大江之南从学者相矜以包派,故影响尤大。转指之法沿袭至今,推其原因,就是乾嘉以后盛行羊毫生宣。柔笔弱纸,最大的缺憾是毫弯不起,转折时难以调锋使笔锋正中运行。健毫在转折时只需靠提按或手腕的转动,笔毫的弹性就会使笔锋顺利地转换,也不致于扭绞起来,所以光凭运腕即能使转如意。清代以前多用健毫熟纸,故转指之法不行。而晚起的羊毫,尤其是长锋羊毫,因弹性较差,必须靠手指捻转笔管至转折相应的角度,笔锋才能保持时钟在笔画正中运行,笔毫也不会扭绞在一起,笔锋却因弹性差而调转不过来,反倒会扭绞起来。转指法的“管随指转”并不是讲在行笔过程中时时将笔转动,那样就非但会像潘伯鹰先生所说的“笔毫势必由于转动而扭起来,好像绳子一样”,写出的笔画同样也会由于转动而扭起来,好像绳子一样,将不成其字了。“管随指转”只是在转折时,视情况将笔管作相应转动,这样做是为了“随时随处将笔锋运用到每一点一画的中间去”,为一种克服柔毫弹性弱的缺憾的办法,如此而已。


7.jpg

毛笔是一种书写工具,我们选择何种类型的毛笔来书写,首要条件是看它能否更适合表现自己所要追求的风格特色以及自己能否得心应手地使用。当然由于各种类型的毛笔发挥出不同的性能,反过来也会或多或少影响到自己的风格。每个人都会通过自己的长期实践熟练地使用某一种笔,其中必然有失败的,但不必以一己的好恶去替代所有人的好恶。制笔工艺发展至今,各种类型的毛笔都有其专门的用场,也各有其长处和短处。因此除了选料、做工上有优劣之分外,很难以其类型、性能的不同来判定优劣。

我习用长锋羊毫多年,不敢云已到自如的境界,只是在此谈一点自己的体会和见解。潘伯鹰先生去世多年,不能聆其教诲,而当今擅用长锋羊毫的书家如云,很愿意听到批评意见,也欢迎大家谈谈自己的心得,抉其蕴奥,从而让喜爱长锋羊毫的道友,包括我在内,能更好地运用这一书写工具。

查看全部评论(2)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5-5-14 08:00 , Processed in 3.11162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