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551|回复: 5

叩问十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9-18 18:53: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书写大家 于 2015-9-18 19:09 编辑

叩问十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
              
傅宏志

十一届国展,中国书协高度重视,从联系赞助商开始,各种关于展览的消息就在媒体传播。后来,听说光评审细则就有几大本,把各种一般人不可能想到的问题都想到了。又是“公平、公正、公开”,又是“最高水平展示”,书坛的胃口被调足。主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配套三个展和论坛,影响和学术含量前所未有。我的国展观展路线是国家图书馆、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每个馆看一天,在国图和获奖、入展朋友们汇合,白天看展,晚上讨论。有些想法,不得其解,仅此求教于方家。

疑问一,为什么宣扬“公开”的评审不在书法网络“同步直播”?何时这种“直播”可以常态化?

从1980年在沈阳举办的第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至今的第十一届,正好是当代中国书法繁荣的35年,这期间,中国书协举办的“国”字号展览估计有几百个。应该说,现在的展览评选,制度越来越严格,程序越来越规范,人为因素越来越小,尤其今年的展览,主办方不能有评委,评委不能提名自己省份作者、学生,获奖作者集中面试,体现了书协办好展览的决心。本届展览论坛,也有专家提出,书协每次评选,都是高度紧张,无比重视。按说,有35年几百个展览的主办经验,应该对一切可能或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熟悉无比,对应该怎么评选、怎么展出驾轻就熟,既然每届展览,说的最响的口号就是“公平、公正、公开”, 那么,把整个征稿、评选、面试(包括每个作者的文化答题内容和现场创作作品、获奖作品及每个评委打分情况)在各大书法网络全程“直播”,象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赛”那样,歌手现场唱,评委当场亮分,观众有疑问现场提问,一切堂堂正正,公开透明,“把权力关进笼子”,也是此前媒体呼声很高、很深入人心、难度很小的做法,为什么本届不能做到呢?九届国展、绍兴“兰亭42子”就因为这样的“直播”,发现了问题,这本来是一个很好的“公开”,应该早就要写进中国书协的办展必备环节了,为什么消失多年呢?而在展厅现场,配套的关于历届展览、本届评选的宣传倒是很吸引人,评委和观察团关于本届展览的文章,叫好声一片,那么,让各书法网络等媒体从评选就开始透明报导,不必过多的剪辑(不必象某音乐选秀节目,某导师听一首歌,头发从卷曲到拉直),宣传的力度不是更大、更直接、更有说服力吗?不知道以后的国展,这种“直播”可以常态化吗?
 楼主| 发表于 2015-9-18 18:56:33 | 显示全部楼层
疑问二,本届国展的作品要不要创新?

中国书协为了本届国展,在全国配套举办免费的的“大讲堂”,我有幸聆听,本人还通过网络了解了其他一些地方的“大讲堂”,包括本届展览论坛一些的发言,发现,在书协的专家评委里,对“创新”有两个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书法是不要创新的。一种看法,书法要创新。认为不要创新的人说,当代出不了大家了,我们的书法基础本来就不好,传统修养又不足,现在好好的学前人的优秀东西都来不及,还有本事创新?能赶到民国的水平就不得了,还别开生面?持创新观的,以为世界是发展的,书法史就是大师们的创新史,王羲之对于钟、张,颜真卿对于王羲之,等等,都是创新。没有创新,现在大家不是还在写甲骨文?


本来嘛,谁愿意怎么写、甚至写不写书法都是很自由的。书法也没有一定的标准:不创新的赵子昂也是千古大师,王羲之的字在同时期就不那么得到认同,我甚至开玩笑的认为,如果颜真卿拿着“三稿”请王羲之指点,估计会被彻底否定。但是,具体到本届展览征稿启示,则明确写到: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把握正确的艺术导向, 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坚持深入传统,鼓励创新发展,承续中华文脉,陶铸时代审美(其实,35年的各个展览,基本都是这么写的)。从字面上的理解,传统要坚持,要深入,这是基础;更重要的,创新发展要鼓励,“鼓励”比“坚持”更重要。展厅现场也有明确的展览宗旨:根植传统,提倡创新。因此,“不创新说”和征稿启示观点相反,本届展览,很需要创新的作品。当然,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评委。评委,决定了哪些作品可以入展、获奖。

 楼主| 发表于 2015-9-18 18:58:08 | 显示全部楼层
疑问三:评委组成的标准是什么?

本届展览,中国书协对评委的要求是:书协人员不当评委,参加“大讲堂”的专家不当评委,主办地不派评委,评委的投票都可以在电脑上查看,不提名本省、和自己有关联的学生获奖等等。的确,这在很大程度上把可能发生的利益输送避免了,是很大的进步。点赞!有一种观点:现在的展览作品水平很高,很多“4567”的老作者投稿被淘汰了,为此,还有口水战。我没在评选现场,但应该相信这种“自然法则”,最起码,名气在这里基本失去意义了。但是,名气还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评委们就是靠名气当上的。


不少人对某某可以当评委不解,对某某评委强项是什么不懂,甚至列出本届评委部分名单,指出他们既没入过全国级展览,更别说获奖,为什么可以在号称当代最高级别的展览行生杀予夺的权力?作为投稿一员,这样的质疑是允许的。当然,我们也应该相信,评委是没私心的。一个说,别质疑评委的水平,一个评委左右不了什么;另一个说,如果十几二十个评委水平不好,就足以降低整体评委的眼光,进而影响展览的作品。这里的水平,主要应该指眼光、理念等方面,不是指作品。如果是作品,相信很多评委把自己在国家图书馆展出的作品拿去投稿,会被淘汰。而眼光、理念又是无法量化的,有点说有就有说没就没的意思。中国书协的评委库,大概经过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评委的精英化,由书协提名各地具备高水平创作水平的骨干为主,搭配小部分工作、组织方面的成员。第二阶段是民主推荐阶段,由各团体会员根据具体情况推荐,成为各专委会成员。第一种情况,地方协会的专业不强的人员基本当不了国展评委;第二种情况,因为各团体协会领导眼光、理念应该不错,经过抽取,这次当了评委。可以说,中国书协选取评委的程序很民主、很公平,本届评委有不少是当今各领域的一时之选,但有评委被质疑权威性也是客观存在的。建议以后的展览,在选定评委后,书协不妨配合同步网络及时报导,公布对每个评委担任的理由,既可以解不必要的质疑,也好让公众监督。

 楼主| 发表于 2015-9-18 19:04:21 | 显示全部楼层
疑问四:“坚持深入传统,鼓励创新发展”在展厅中体现得怎样?

在国家图书馆展厅,甲骨文拓片和“毛公鼎”、“散氏盘”拓片同时展出,则周朝的金文是对殷商的创新。同样,展厅里的“泰山刻石”是对“毛公鼎”、“散氏盘”的创新,“石门颂”是对“泰山刻石”的创新,包括国家博物馆的展示作品,也是这样,中国书法史记录的,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历史,也只有站的住脚的创新,才会在书法史中留名。


创新,又有几种方式:

一,全方位的完全颠覆。比如,“毛公鼎”、“散氏盘”的圆笔对甲骨文的颠覆,虽有铸、刻的原因,结果是完全不同。其他如秦权诏量对周金、方笔隶书对秦篆、张芝的大草对于前人、颜真卿对于王羲之。

二,小范围的调整。周金的大器,客观上时间、地点、人文有不同,各自面目也差别不小。汉碑之间,基本没有重复的。“二王”一脉的大家,不见重复。唐楷大师,有几个雷同。在今天可以见到的古代书论中,不厌其烦的讲述笔法,其他的就是如何通过读书、游历观察、思考,领悟书法真谛。本届展厅中出现较多的学米芾的作品,赵构《翰墨志》以为米芾:殊不知其中本六朝妙处酝酿。米老一生取法广泛,多人提点,直到以晋人为归,为的也是立一面目于古人间。现在学米者,不应该仅斤斤于其点画体势间,应该以米老路径为路径,师其所师,采百花而成蜜。传统和创新不应该割裂,传统是前人不断创新的积淀,创新是在传统上的创新,没有创新的传统是凝固死亡的传统,没有传统的创新是无理取闹,不被认可的。高明的评委,如九方皋相马,如发现世界冠军苗子的体育教练,国家图书馆有一封梁启超向王国维推荐高亨等新生的信“由中颇有可观者,如高亨、赵邦彦、孔德、王庸皆甚好”,显见任公惠眼。

本届展览,初评和终评由两批人组成,写不好的基本入不了,也许因为评委太多了,不可能有那么多的九方皋、梁任公,结果是取法一眼可见、技法较完美、整体少差错的作品被大部分评委共同认可了,排除了基本功不合格的不入门来稿外,在老实玩技法少出错和有心求突破有瑕疵的两类作品之间,前者的得票明显高。体现在展出作品上,篆书因为有文字正误问题,取法清人的多了;隶书写《礼器》、《曹全》的不时可见;楷书基本是小魏碑和“二王”一路小楷的天下;行草书二王、苏轼、米芾招人喜欢。平心而论,这些作品基本功不错,显见作者有一定的临池之功,然而,号称最高水平、代表当代书法成果、很多老作者被淘汰的展览,这样强调“传统”是否有些面目单一、审美趣同、不思进取?这些就是传统的全部?据说这次评选,淘汰了很多汉草和用白宣写大草的来稿。本来,如果有更佳的作品选上,是件好事,但淘汰了大量汉草类而代之二王、苏、米类,到底高明在何方?而此前反对的色宣拼贴、提倡白宣原创反而适得其反,再细读获奖作品的评委推荐词,经常看到评委们喜欢用的词是“取法什么什么”,鲜见有作品是因为“脱巾独步、空山人来”的原创被提名,我们是否可以这么认为:本届展览,在中国美术馆展示的作品“坚持深入传统”仍然是第一位,“鼓励创新发展”没有成为必要?在国家图书馆的名家作品里,我们反而很少看到那种四平八稳、不见思想的字,不少名家真实地表露了自己的语言。那么,是国展投稿没有创新之作,还是被评委们有意无意的否定了?为什么评委们自己不写这种只见技法、不见思想的字?是不能,还是不为?我为评委们的评判与创作取向的差异而不解。

 楼主| 发表于 2015-9-18 19:07:37 | 显示全部楼层
疑问五:如何评判本届国展的作品?

每届国展和兰亭奖,基本都可以看到正规报导有“体现了当代书法的最高水平”这类的词。如果这个结论成立,则我们不妨按“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的方法,把本届作品,放到书法史考量。那么,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羊欣、吴琚、俞和、吴宽们(关于他们在书法史的地位,现在应该有定论):学象一家,入展获奖,我们的当代书法最高水平,为什么不多些原创?当然,能把古人的技巧玩的这么上手,也是件不容易的事,最起码我就不行。我并没有否定技法学习的重要性,也不是个狂热的创新派,已经有很多正面肯定本届展览的言论了,我就是再怎么肯定,还是那些话。只是有个想法:仅盯着取法什么、用什么纸、拼不拼贴、有没有错别字,还是停留在书法的表象。现在,应该可以进一步考察作者将几家传统综合运用表达的水平,以及作品中流露的个性见解。纵观美术馆展厅,几件白宣狂草甚合我意:生宣从诞生到在八尺以上整纸写狂草,恰是古人少涉及的、需要当代人探索的领域,字径的放大、一气呵成对线质的要求有古人所未尽处,金石碑版的厚重对巨嶂生宣狂草的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提供可能,本是值得鼓励的,当然,有些作品会有瑕疵,不如四平八稳的可爱,但从难度和可能性上,我呼吁对它们多些手下留情。今后的中国当代书法史,毕竟不能靠学象古人者来填空,应该是古法的透网之鳞者的天下。


反复的倘佯于中国美术馆,先是感叹于作品的精美,其次是总觉得经常似曾相识,细看不免有点腻味,好像挑不出毛病,又觉得意犹未尽,普遍的观点,就是觉得缺乏有震撼力、令人耳目一新、夺人眼球的作品,是没有这样的来稿,还是在评选中淘汰?又听说不少评选过后,评委们对作品也不满意,但按照程序下来,就是这个结果。这书协制定程序时,为什么不把实现征稿启示的要求作为重点考虑的范围?


以上有胡思乱想的成分,貌似对展览不敬、对主题没把握好,有违和谐大局,主要是水平有限,恳请领导、方家批评!
发表于 2015-9-19 19: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评委的水平决定了展览的水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11-1 07:02 , Processed in 0.29436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