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278|回复: 9

陈振濂先生就“创造力的实现——张海书法展”接受记者采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13 18: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陈振濂先生就“创造力的实现——张海书法展”在杭州接受媒体记者集体采访  

  
    4月30日,“创造力的实现——张海书法展”在杭州盛大开幕。开幕式结束后,书法导报记者孟会祥,《百艺天地》记者李丽君,以及杭州当地媒体记者,在西湖美术馆采访了著名书法理论家陈振濂先生。以下是采访笔录。


孟会祥:张海先生是中国书协主席,是书法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同时也是一个有典型意义的书法家。您怎么评价这次展览,以及沪、宁巡展的意义?


    陈振濂:我觉得,我们过去一直比较多地把张海看成是一个活动家和组织者。因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张海组织过很多活动,这些活动推动了新时期书法的复兴和发展。尤其是就任中国书协主席以来,他更是书法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但是,张海身上的艺术创造愿望和热情一直没有消减。2004年,他在北京办过一次书法展;今年又办了这个展览(包括上海、南京),也可能张海更希望向社会展示其艺术家的一面。我们都看了展览,也感受到了他的创造力。

    孟会祥:张海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以“张海风格”开始享誉书坛。作为对当代创作研究非常关注的学者,您怎么评价张海先生的创作历程和当下状态?

      陈振濂:30年以来,从当代书法繁荣的角度来看,张海一直是有影响力的人物。1985年,当时张海率领河南书法家在北京举办“墨海弄潮”展览,推出了一代河南书法家。他作为这一事业的推动者,在这个过程当中,通过不懈努力,也保持着创作的激情和活力。他不断地做对推动中国书法发展有益的事情,这些事情倒过来影响自己的创作,今天看到的作品,有些形式是过去没有的,这说明他在组织活动的同时,也不断探索创作。河南出过100本“墨海弄潮”作品集,提升了河南书法的地位,形成了老、中、青专业梯队,集中了三代人的智慧。同时张海作为领军人物也逐步确立下来。20世纪80年代初到现在,张海从河南书法领军人物,逐步成为了全国书法领军人物,这有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古代也是一样,苏东坡、颜真卿一开始也不是领袖,领军人物也有一个成长过程。

    孟会祥:张海先生先后提出过“精品意识”、“代表作论”,以及“呼唤当代书法经典大家”等观点。您怎么评价这些观点在当代书法创作思潮中的意义和价值?

    陈振濂:首先,这些命题是与当代书法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如果要回顾30年来的书法思想史,这些命题都是无法回避的。比如关于“代表作”,或者说对“代表作”的态度这一命题,提出时立刻就获得了很高的关注度。至少说民国以来,书法家的代表作是不明晰的。而其他艺术领域里,这个情况就比较明晰。比如作曲家、画家,有经典的作品。人们立刻就可以指出他的代表作。而书法就很难说。好像从吴昌硕、沈尹默、于右任开始,就很难指出书法家的代表作了。书法有一定的特殊性,成熟的书法家,难免技术的重复。我们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还很难说,这是当今书法的形态、书法家的生存方式所决定的。但是,需要有有智慧、灵敏,而且学养深厚的人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书法家如果没有代表作的意识,别人说不出来你的代表作,那肯定不是一个好事情。古代书法家有代表作,而现在的书法家没有,一个展览可能展几百件、上千件作品,可是没有代表作,这是不行的。

    孟会祥:可能有一个问题,就是代表作是无法预先设置的。要事先预定要写一件代表作,恐怕也不现实。另外,代表作需要长时段的观察,或者说是后人认定。

      陈振濂:可能有这个问题。但今天的书法家是主动创作,所以就更需要创作家的代表作意识。有些作曲家、舞蹈家,他们在创作一些重要作品时,可能就是事先预定了要代表他一辈子的水平,而不是事后。其实,就艺术形式来说,对书法家要求要高得多。很多书法家可能够不上“书法家”,代表作也就更谈不上。但是,需要提出来这个理念,这是一种自觉的要求。包括张海先生提出的“呼唤当代书法经典大家”。我也发现,不少人对提了很多意见。对这一系列命题都有争论。我想,没有争论,大家都山呼万岁,倒是不正常的。你的观点提出来就人人接受了,还有新意吗?如果有一半人赞成、一半人反对,或者说百分之六十的人赞成,还有百分之四四十的人反对,那说明这个问题是前瞻性的,是为将来定义的。可能有些人现在接受不了,那说明他的认识还没有到接受的程度。

从这点来说,张海主席作为一个将近七十岁的老人,思维还那么活跃,是令人敬佩的。他没有任何功成名就的感觉。而实际上,作为一个书法家,做到他这样,已经功成名就了。但宁愿冒着引起争议的危险,不避众说纷纭,不断提出新理念。我们想一想,他每一个新观念的提出,几乎都站在风口浪尖上。他不断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都成为热门的话题。引起争论,而丝毫不背名誉、身份、地位的包袱。他作为一个将近七十老人,思维却一直向前走。另外,到他这个位置,你们觉得他的作品和思想,哪个更有意义?我觉得是思想。这一代的大家可能有十个。而艺术只有更好最好,沙孟海和林散之,你说谁是最好?齐白石、吴昌硕谁最好?你只能说谁是第一阵营里的一个,除了偏爱可以,但不能说谁是最好。而思想可以影响一代人。所以说有价值的思想,可能比一件优秀的作品有意义得多。

    孟会祥:您是否认为当代书法创作仍沿袭碑、帖两大流派,及其碑帖结合这样三个基本方向?从流派意义上,您认为张海先生的书法创作取向是什么?得失何在?

    陈振濂:碑、帖、碑帖结合,这是一种分类,但严格来说,不是十分严谨。因为现在没有纯粹意义上的碑学、帖学,以及流派的定义。现在信息发达,网络、一流的印刷品很快捷,很普及。书法创作会有地域影响,但已不足以成为明确的划派依据。

    孟会祥:您认为张海的创作取向是什么?

    陈振濂:张海书法在这个框架里的表现不明显。他是在他擅长的领域内越走越远,越来越辣。刚才我也在展厅里转了一圈,因为好多人拉住照像,还未能细看,但发现有许多枯笔。看得出,张海先生是有意为之的,否则不会大量出现。这也是一种语言。

    孟会祥:同时也与工具有关。

    陈振濂:对,与长锋硬毫的工具有关。如果这样持续发展下去,也可能会产生一些新的线条语言。

    孟会祥:当张海先生的书法,放在浙江书法这个语境中时,您认为观众最注意的是什么?

    陈振濂:会注意他的开放。江南的书法比较细腻,会把点画做得很精到。张海的开放大气,会使南方受到影响。

    孟会祥:如果把张海先生书法放在“陈振濂教学法”的体系内,您会首先作何剖析 ?

    杭州媒体记者:这个问题,可以拒绝回答。

    陈振濂:我想我可以回答。教学法是一种类型。对一个成熟的书法家,我们会发现他有意义的东西、能被我们吸收的东西。张海作品中有些东西,可以作为一个范例来解读。当然,我们不会把教学法框在一个书法家身上,就像不会框在沙孟海、林散之身上。

    孟会祥:您认为张海先生的创作走向,下一步会是什么?

       陈振濂:他会越来越有创造力。张海作为一个将近七十岁的老人,作品中毫无懈怠,而且还相当刚烈,他还在拼命往下做,而完全没有功成名就后懒洋洋的状态。所以说,他的下一步,会走向人书俱老。张海在《我的心声》里说自己人已老,书没老。一方面是自谦,另一方面也预示着他今后的努力。

    孟会祥:张海的创作走向,对当代书法创作走向会起什么作用?

    陈振濂:张海先生的创作,已经为当代书法做出了贡献。要说到他今后对时代的贡献,可能更多的是他的思维方式、他的理念。


    杭州媒体记者:对于专业媒体的读者来说,可能大家都熟悉张海主席的书法。对我们大众媒体的读者来说,怎么样理解他的创造力?

      陈振濂:他不断寻找新的可能性,他的意识和别人不大一样。就展出作品的形式来说,一下子是十二条屏,忽然又来个扇面,又来个小品。书写风格也是一样,他不断再找。他这种寻找和尝试,也许不是每一次都是成熟的。就像他自白里说的,有一天觉得满意了,也就停滞不前了。这也很符合我们对科班训练的要求,我自己办展览也会是这样的,我会一直询问自己,我有没有可能以今日之我挑战昨天之我。这种寻找对于画家来说可能容易些,对书家就更难此。一程不变,好的是个性,坏的是懒惰。清醒的书法家会想,我有没有本事做到不重复。这对书法最难。张海不断这里试一下那里试一下,说明他一直再冲。这对一个书家来说非常重要,要不,就是只有一流的技巧,而没有一流思想,那样可以有一个固定的风格不断写下去。不断尝试是有风险的。你想,不断试新东西压力大不大?也就是要把靠这个成名的东西、看家本事扔掉,把新东西拿来,新东西别人认不认可还不一定。这就是挑战自我,也就是“创造力的实现”。

    杭州媒体记者:如果我们要提炼出关键字,可否是“创造”,“挑战”。

    陈振濂:可以。书法不是只凭成熟的技巧不断重复就可以了,一定要创造,要挑战自我。宏观地看各个艺术门类,技术最厉害的不是书法,是杂技。但杂技只有技术没有思想。顶碗,就是顶给你看。钻火车,就是钻给你看。书法如果没有思想,就会和它一样,但书法是更高层次的艺术。所以,只有不断开拓,书法才不会沦为技术。

    杭州媒体记者:可不可以说,这是杭州最好的书法展览?

      陈振濂:记者有记者的视角,你们有你们的评价。这肯定是一个好的展览、高规格的展览。张海先生作为一个已经功成名就的当代大家,不断体现探索性,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的确是一个非常好的展览。你要说是最好,那与张海先生的意思也不一样。10天前,张海先生与我通了两个小时的电话,一直讲要征求意见。他说他仰视江、浙、沪。他不是来摆“老大”派场的,实际上他已经是“老大”,但同时他又那么谦虚。他越是谦虚,我们就越要多看他的优点。

    李丽君:张海主席还嘱托我们媒体,让多听听这里专家、观众的意见。

    杭州媒体记者:能不能谈谈您与张海先生交往中印象比较深的事。

      陈振濂:我与张海先生交往很早,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当时我还很小,20多岁。张海先生一直非常看好我,我到河南、路过河南,他总是叫上河南省书协领导,一起吃个饭聊一聊。我们之间的关注度是差不多的。我关注的是他操作这么大活动,这些活动可以说与30年来书法的发展密不可分;而他对我的关注,是这个人有思想。他对我的关注偏于个人的;我对他的关注偏于社会的、行业的。他做事沉稳。当时我是20多岁小伙子,有不沉稳的一面,有时觉得自己了不起,有成就感。从他身上,从我的师兄朱关田身上,我看出了稳健。这是我当时缺乏的。现在我也50岁了,工作也有很多变化,也开始沉稳了。他们做事情是有目标的,但是不张扬,很稳健、很踏实。

    杭州媒体记者:张海先生给您的电话中,主要表达什么?

    陈振濂:张海先生通报说要来办展览,其实此前我已经听说了。他征求意见。因为还没见到作品,我就问需要做什么事情。他说,需要我发表批评。他不是客气,确实是要征求有价值的意见、有价值的见解。他办展览是为了交流,不是为了树立形象,作为主席,他已经没有必要通过展览树立形象了。展览创造了这样的机会,让各路英雄聚会,品头论足。

    记者:谢谢陈先生接受采访。
发表于 2009-5-14 10:02:10 | 显示全部楼层
::gif88::gif ::gif88::gif ::gif88::gif
发表于 2009-5-14 15:55:02 | 显示全部楼层
::gif44::gif ::gif62::gif ::gif60::gif
陈公确实想拍张主席马屁,搜索枯腸,实在找不到该拍什么地方,看把汗都急出来了!可怜!
发表于 2009-5-14 16: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公心 于 2009-5-14 15:55 发表
::gif44::gif ::gif62::gif ::gif60::gif
陈公确实想拍张主席马屁,搜索枯腸,实在找不到该拍什么地方,看把汗都急出来了!可怜!

::gif92::gif
我看不然,陈先生对张主席有许多批评之处,可谓匠心所在!请看点红处:

陈振濂先生就“创造力的实现——张海书法展”在杭州接受媒体记者集体采访  

  
    4月30日,“创造力的实现——张海书法展”在杭州盛大开幕。开幕式结束后,书法导报记者孟会祥,《百艺天地》记者李丽君,以及杭州当地媒体记者,在西湖美术馆采访了著名书法理论家陈振濂先生。以下是采访笔录。


孟会祥:张海先生是中国书协主席,是书法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同时也是一个有典型意义的书法家。您怎么评价这次展览,以及沪、宁巡展的意义?


    陈振濂:我觉得,我们过去一直比较多地把张海看成是一个活动家和组织者。因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张海组织过很多活动,这些活动推动了新时期书法的复兴和发展。尤其是就任中国书协主席以来,他更是书法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但是,张海身上的艺术创造愿望和热情一直没有消减。2004年,他在北京办过一次书法展;今年又办了这个展览(包括上海、南京),也可能张海更希望向社会展示其艺术家的一面。我们都看了展览,也感受到了他的创造力。

    孟会祥:张海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以“张海风格”开始享誉书坛。作为对当代创作研究非常关注的学者,您怎么评价张海先生的创作历程和当下状态?

      陈振濂:30年以来,从当代书法繁荣的角度来看,张海一直是有影响力的人物。1985年,当时张海率领河南书法家在北京举办“墨海弄潮”展览,推出了一代河南书法家。他作为这一事业的推动者,在这个过程当中,通过不懈努力,也保持着创作的激情和活力。他不断地做对推动中国书法发展有益的事情,这些事情倒过来影响自己的创作,今天看到的作品,有些形式是过去没有的,这说明他在组织活动的同时,也不断探索创作。河南出过100本“墨海弄潮”作品集,提升了河南书法的地位,形成了老、中、青专业梯队,集中了三代人的智慧。同时张海作为领军人物也逐步确立下来。20世纪80年代初到现在,张海从河南书法领军人物,逐步成为了全国书法领军人物,这有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古代也是一样,苏东坡、颜真卿一开始也不是领袖,领军人物也有一个成长过程。

    孟会祥:张海先生先后提出过“精品意识”、“代表作论”,以及“呼唤当代书法经典大家”等观点。您怎么评价这些观点在当代书法创作思潮中的意义和价值?

    陈振濂:首先,这些命题是与当代书法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如果要回顾30年来的书法思想史,这些命题都是无法回避的。比如关于“代表作”,或者说对“代表作”的态度这一命题,提出时立刻就获得了很高的关注度。至少说民国以来,书法家的代表作是不明晰的。而其他艺术领域里,这个情况就比较明晰。比如作曲家、画家,有经典的作品。人们立刻就可以指出他的代表作。而书法就很难说。好像从吴昌硕、沈尹默、于右任开始,就很难指出书法家的代表作了。书法有一定的特殊性,成熟的书法家,难免技术的重复。我们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还很难说,这是当今书法的形态、书法家的生存方式所决定的。但是,需要有有智慧、灵敏,而且学养深厚的人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书法家如果没有代表作的意识,别人说不出来你的代表作,那肯定不是一个好事情。古代书法家有代表作,而现在的书法家没有,一个展览可能展几百件、上千件作品,可是没有代表作,这是不行的。

    孟会祥:可能有一个问题,就是代表作是无法预先设置的。要事先预定要写一件代表作,恐怕也不现实。另外,代表作需要长时段的观察,或者说是后人认定。

      陈振濂:可能有这个问题。但今天的书法家是主动创作,所以就更需要创作家的代表作意识。有些作曲家、舞蹈家,他们在创作一些重要作品时,可能就是事先预定了要代表他一辈子的水平,而不是事后。其实,就艺术形式来说,对书法家要求要高得多。很多书法家可能够不上“书法家”,代表作也就更谈不上。但是,需要提出来这个理念,这是一种自觉的要求。包括张海先生提出的“呼唤当代书法经典大家”。我也发现,不少人对提了很多意见。对这一系列命题都有争论。我想,没有争论,大家都山呼万岁,倒是不正常的。你的观点提出来就人人接受了,还有新意吗?如果有一半人赞成、一半人反对,或者说百分之六十的人赞成,还有百分之四四十的人反对,那说明这个问题是前瞻性的,是为将来定义的。可能有些人现在接受不了,那说明他的认识还没有到接受的程度。

从这点来说,张海主席作为一个将近七十岁的老人,思维还那么活跃,是令人敬佩的。他没有任何功成名就的感觉。而实际上,作为一个书法家,做到他这样,已经功成名就了。但宁愿冒着引起争议的危险,不避众说纷纭,不断提出新理念。我们想一想,他每一个新观念的提出,几乎都站在风口浪尖上。他不断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都成为热门的话题。引起争论,而丝毫不背名誉、身份、地位的包袱。他作为一个将近七十老人,思维却一直向前走。另外,到他这个位置,你们觉得他的作品和思想,哪个更有意义?我觉得是思想。这一代的大家可能有十个。而艺术只有更好最好,沙孟海和林散之,你说谁是最好?齐白石、吴昌硕谁最好?你只能说谁是第一阵营里的一个,除了偏爱可以,但不能说谁是最好。而思想可以影响一代人。所以说有价值的思想,可能比一件优秀的作品有意义得多。

    孟会祥:您是否认为当代书法创作仍沿袭碑、帖两大流派,及其碑帖结合这样三个基本方向?从流派意义上,您认为张海先生的书法创作取向是什么?得失何在?

    陈振濂:碑、帖、碑帖结合,这是一种分类,但严格来说,不是十分严谨。因为现在没有纯粹意义上的碑学、帖学,以及流派的定义。现在信息发达,网络、一流的印刷品很快捷,很普及。书法创作会有地域影响,但已不足以成为明确的划派依据。

    孟会祥:您认为张海的创作取向是什么?

    陈振濂:张海书法在这个框架里的表现不明显。他是在他擅长的领域内越走越远,越来越辣。刚才我也在展厅里转了一圈,因为好多人拉住照像,还未能细看,但发现有许多枯笔。看得出,张海先生是有意为之的,否则不会大量出现。这也是一种语言。

    孟会祥:同时也与工具有关。

    陈振濂:对,与长锋硬毫的工具有关。如果这样持续发展下去,也可能会产生一些新的线条语言。
    孟会祥:当张海先生的书法,放在浙江书法这个语境中时,您认为观众最注意的是什么?

    陈振濂:会注意他的开放。江南的书法比较细腻,会把点画做得很精到。张海的开放大气,会使南方受到影响。

    孟会祥:如果把张海先生书法放在“陈振濂教学法”的体系内,您会首先作何剖析 ?

    杭州媒体记者:这个问题,可以拒绝回答。

    陈振濂:我想我可以回答。教学法是一种类型。对一个成熟的书法家,我们会发现他有意义的东西、能被我们吸收的东西。张海作品中有些东西,可以作为一个范例来解读。当然,我们不会把教学法框在一个书法家身上,就像不会框在沙孟海、林散之身上。

    孟会祥:您认为张海先生的创作走向,下一步会是什么?

       陈振濂:他会越来越有创造力。张海作为一个将近七十岁的老人,作品中毫无懈怠,而且还相当刚烈,他还在拼命往下做,而完全没有功成名就后懒洋洋的状态。所以说,他的下一步,会走向人书俱老。张海在《我的心声》里说自己人已老,书没老。一方面是自谦,另一方面也预示着他今后的努力。
    孟会祥:张海的创作走向,对当代书法创作走向会起什么作用?

    陈振濂:张海先生的创作,已经为当代书法做出了贡献。要说到他今后对时代的贡献,可能更多的是他的思维方式、他的理念。
发表于 2009-5-14 17: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陈对张海书评议有拍马屁之嫌。张海书尽管见仁见智,但他书艺的地位影响市场主要在其书协官位,而不是艺术本身,这是不争的事实。::gif76::gif ::gif76::gif ::gif76::gif
发表于 2009-5-14 19:33:51 | 显示全部楼层
拍马屁之嫌或许有,但未必太多,陈的才气远在张之上,但张给陈出了一个难题,张亲自打电话给陈,陈能当面批评他吗?换了是谁,我想不管出于哪种目的都不会。背后批评容易,当面批评难上加难,再加上二人地位都比较特殊,所以更难。陈的话语里能感觉出有太多无奈,很多都是闪烁其辞。盖因陈张二人渊源很深,在注重人情化的中国,本来就不太可能有真正的批评。
发表于 2009-5-14 21: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张海同志是一个人情意味很浓厚的同志,鉴于陈振濂教授中肯的实事求是对张海同志的评价,张海同志会在适当的场合,适当的环境给与陈振濂同志在理论上的成就啦,在主持西泠印社的丰功伟绩啦,等等,给与评鉴和肯定,于是,会建议中国书协考虑青黄连接,尤其是中国书协副主席的人选。这样,中国书协的领导后继有人,就会蒸蒸日上,就会蓬勃发展。
发表于 2009-5-14 21:32:0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陈振濂先生这篇访谈还是有点意思的,对张主席没有太多的抬轿子,也没有夸大或者肯定张主席到底有多大的艺术成就,这样就算一篇比较好的东西了,面子上的事能说的这样婉转已经是不容易了!
发表于 2009-5-15 10:25:01 | 显示全部楼层
陈振濂公不容易,对张海先生不轻不重的夸了几句,
发表于 2009-5-19 17:02:31 | 显示全部楼层
陈在江湖,
身不由己。
::gif92::gif ::gif92::gif ::gif92::gif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5-7-16 07:51 , Processed in 2.85804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