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474|回复: 0

2005年末的文化事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2-13 16:50: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5年末的文化事件

  “红学家”将《红楼梦》做成木乃伊,他们自己则装扮成红学的“守墓人”,任何试图靠近的人,一律受到严格的盘查,除非持有“红学会员”的特别通行证。依靠学术垄断,“红学家”们掌握了《红楼梦》研究的学术“行规”。他们不愿意他们精心看守的木乃伊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担心它会被“风化”,自己失去了饭碗。学院学者们貌似在作“正常的学术研究”,却更像是《皇帝的新装》里的那两个骗子一样,成天忙忙碌碌,实际上是在编织谎言。垄断的必然是腐朽的。无论是市场、权力、还是学术,都是如此。
  刘心武本靠说书糊口,却突然心血来潮,跑到“红学”的地盘来乱掘一气,结果招致“红学家”的一顿暴打。刘的“红学”虽没有章法,但由于他的说书人出身,却也把一部古老的言情小说演绎得天花乱坠,引来了诸多看客的喝彩。这在那些守墓的“红学家”看来,刘心武的行径如同“盗墓”。好心的人担心这样一来学术滑坡和学理失范。甚至“红学家”认为刘没有资格研究《红楼梦》和不可以把自己的观点向公众发布,以致谬种流传。问题是,多年来学界的的学术水准低劣,恰恰是学术垄断的结果。学术规范并不是靠那些可疑的学术权威们的“家规”。况且,《红楼梦》本就是一部小说。小说家谈小说,天经地义。比起“红学家”的僵死言说来,刘心武至少使学术变得有趣了。更有意思的是,刘心武似乎并不满足于“小说家言”,他还试图把从秦可卿入手解读《红楼梦》的方法变成一门“秦学”,这就是刘心武的庸俗一面。
  在文学市场日见凋敝的今天,刘的《红楼梦》解密无疑是一针兴奋剂。然而,公众的文化狂热往往是舍本逐末。刘心武成了学术明星,《红楼梦》反而被忽略了。
  【底层关怀:学术圈地运动】
  精英知识分子的“学术圈地”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他们的话语马脚开始以大跃进的速度,踏入了“底层”这一辽阔的领地。
  此前,知识分子的话语领域主要停留在精英话语的牛圈里,为了争夺文化上的话语“领导权”(这是他们喜欢使用的一个词),而互相指责和倾轧。1990年代以来的一系列文化论争,诸如人文精神和“后现代”之争、新左派和自由主义之争、“民间写作”和“知识分子写作”之争、“纯文学”性质之争,都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话语权力和话语资源的争夺。“现代性”、“后现代性”、“全球化”、“后殖民主义”等语词和概念的解释权,都是争论的焦点。如今,精英文化领域内的学术资源业已瓜分完毕,各方基本上势均力敌,或者两败俱伤。他们必须动身去寻找更丰富的资源。“底层”显然是一处辽阔而又肥沃的土地。
  “底层”,根据不同需要,或被称作“民间”,或被称作“弱势群体”。其最具诱惑力之处,在于其道德上的优先性。在攫取道德资源方面,“新左派”相对要身手敏捷得多。鉴于他们在“理性”、“文化”、“美学”诸方面的资源匮乏,“道德”的自我标榜也就成了他们最为迫切的资本要求。尽管他们实际上身处社会金字塔的顶端,底层的道德优先性足以舒缓他们内心的道德焦虑。而他们所做的却是,一面担任文化官员和学院精英,一面紧紧拉着当权者的衣襟,共同疯狂攫取农民的土地,并将农民赖以为生的“物质家园”改造为自己的“精神家园”,在那里表演“归田”和“农耕”的喜剧,同时冒充“底层代言人”。
  另一方面,“底层”还是一块“沉默的大地”。底层的沉默性,勾起了精英知识层的“代言”冲动。但从几篇相关的文献来看,所谓“底层关怀”的人士,实际上关怀的是如何将“底层”转化为其“知识言说”的生产资料,也就是考虑如何将“底层”纳入他们的知识生产体系中。看看他们的文章标题就知道,标题往往是“底层的××表达如何可能”。
  【《无极》:混乱的视觉秀】
  《无极》的场面确实够大的,牛、人都很多。可是细看下来却发现,导演真正要调度的只有5个人。但这5个人的事情也够多的了。故事线索重重叠叠,缠成一团。阴谋、爱情、仇恨、宽恕、杀戮、牺牲、自由、命运……乍一看,陈凯歌好像要一部电影里把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讲完,这种“无极叙事”结果只能是一件都讲不清楚。自己心里没有故事,老想着别人的故事,把各种各样的商业大片中的故事元素都捞过来,拼凑在一起,靠花里胡哨的特技画面来缝合。这样,整部影片看上去就像是女主角倾城身上的那件华丽的袍子。袍子上缀满了导演能想到的所有好看的东西,但却不像是件衣服,穿在身上也很别扭。
  女主角倾城本人也像是一件古怪而又华丽的袍子。倾城好歹也称得上是美人,五官和身材,分开了看无可挑剔,合在一起,总觉得有那么点儿不对劲,好像少了点什么。整个《无极》的品质也是如此。各种因素分开来看,也还过得去,但硬生生拼凑在一起,就是一个平面的图像连缀。情节支离破碎,不仅线索混乱,而且屡屡被莫名其妙的“为特技而特技”所打乱。单从特技和视觉效果上看,《无极》做得不错,与好莱坞的技术也相去不远。可见,特技并非难事。但没有艺术灵魂的特技,却是致命的,它只能带给电影图像以苍白和空虚,能给人一些感官觉震颤,但却不能触动心灵。看完之后的总体印象是:导演用象牙做了一副棋子,但他却乱下一气。
  如果以票房作为商业影片的唯一指标,我相信《无极》是成功的。但这种原始形态的商业理念,即使是在纯粹消费性的商品文化中,也早已是一种广遭质疑和批判的理念。商业营销上的过分夸张的渲染,并不符合现代商业伦理。原始低劣的娱乐生产方式,它势必令娱乐文化的生态愈加恶化,最终会葬送商业电影的前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5-20 02:07 , Processed in 0.13724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