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421|回复: 1

谢无量书法,看不懂就别说我是丑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2-26 09:58: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谢无量书法,看不懂就别说我是丑书!
谢无量书法
谢无量(1884-1964),四川乐至人。原名蒙,字大澄,号希范,后易名沉,字无量,别署啬庵。近代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1901年与李叔同、黄炎培等同入南洋公学。清末任成都存古学堂监督。民国初期在孙中山大本营任孙中山先生秘书长、参议长、黄埔军校教官等职。之后从事教育和著述,任国内多所大学教授。建国后,历任川西博物馆馆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在学术、诗文、书法方面都允为一代大家。
谢无量4岁随父母赴安徽,从父习诗文典籍。1898年拜著名学者汤寿潜为师。
1901年与李叔同、黄炎培等同入南洋公学,课馀与马一浮等创办翻译会社,编辑出版《翻译世界》杂志,内容多系世界名著,也有社会主义著作。这时期,结识章太炎、邹容、章士钊等人,为《苏报》撰稿。
1903年6月《苏报》案发生后,赴日本学习。次年3月回国,先后在镇江、杭州博览《四库全书》和社会科学名著,并在当地学校任教。
1906年赴北京任《京报》主笔,每天撰写社论,评论时事。1909年被聘为四川存古学堂监督,兼授词章,教学之馀,潜心研究古典文学。同年10月四川成立咨议局,与张澜等一起参加立宪运动,曾受托撰写《国会请愿书》,指出:“天下情势危急未有如今日之亟者,内则有盗贼水旱之警,外则有强邻逼处之忧。”“当局宜博咨天下之贤士,群策群力,急起直追,以救危之于万一。……亟盼速定大计而开国会,以顺人心。宗社安危,在此一举。”
1911年6月与张澜等人参加保路运动。1912年夏离川到南方各省游历,翌年赴上海,为中华书局编书,陆续出版《中国大文学史》、《中国哲学史》、《中国妇女文学史》等。
1917年7月孙中山在上海著《建国方略》,慕谢无量名,特致信约见,并以所著诸稿征求谢的意见,谢向孙中山提出自己的想法,谈论极为欢洽。
谢无量像
“五四”运动后,谢无量对新文化运动积极支持,经常在《新青年》发表诗作,并开始用白话文为商务印书馆编写国学小册子数种,其中《平民文学之两大文豪》(收入《万有文库》时改名《马致远与罗贯中》)一书颇为鲁迅所称道;连同《楚词新论》、《古代政治思想研究》三种为孙中山所赞赏。
1923年2月受聘在广东大学执教,不久孙中山委任其为大本营参议。同年秋奉孙中山派遣,与孙科、陈剑如到沈阳见张作霖,商量讨伐曹锟、吴佩孚,达成讨直协议。1924年5月任大元帅府特务秘书(即机要秘书);11月随孙中山北上。
1926年7月,应南京东南大学聘请任历史系主任,并讲授历史研究法。次年9月又转入上海中国公学任教。1931年2月任国民政府监察院监察委员。
“九一八”事变后在上海办《国难月刊》主张改组政府,坚决抗日。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将《国难月刊》改为《国难晚刊》,每天著文痛斥蒋介石、汪精卫的不抵抗政策。同年蔡元培、宋庆龄、鲁迅、杨杏佛等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谢积极参加。
1936年1月,参与沈钧儒等组成的上海各界救国联合会活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撤至汉口,次年转香港,1940年返重庆,旋至成都。这期间,生活清苦,靠鬻文卖字为生。
1946年在四川大学城内部先修班任教。翌年当选为行宪国民大会代表;赴南京参加大会期间以患心脏病为名,很少与会。选举总统时只投居正一票,未选蒋介石。会议未结束,托病到沪,仍赖卖字维持生计。1949年2月回重庆,应熊克武之邀,担任中国公学文学院院长。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川西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川西博物馆馆长、四川文史研究馆馆员、省政协委员等职。1956年1月为第二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特邀代表,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并邀请合影留念。同年8月应邀赴京担任人民大学教授。1960年7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谢先生1964年12月7日病逝,终年80岁。
谢无量学识渊博,擅长诗词,书法气宇轩昂,卓然成家。
《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载吴丈蜀撰谢无量书法赏析一节,对谢的书法艺术成就作了精当的评述:“由于他博古通今,含蕴深厚,兼之具有诗人气质,襟怀旷达,所以表现在书法上就超逸不凡,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在书坛独树一帜。从他的手迹中可以看出他对魏晋六朝的碑帖曾下过相当的工夫。从行笔来看,受钟繇、二王及《张黑女墓志》的影响极为明显。从结体来看,则可窥见《瘗鹤铭》以及其他六朝造像的迹象。尽管他师承这些碑帖,但决不做他们的奴隶,而能融会贯通,博采众长,创造出自己的书体,在中国书史上确立了自己的流派。
显然,谢氏是书法界中的革新派,是书法创新的先驱。他的字结体是听其自然,不受拘束,运笔如行云流水,天趣盎然,完全是功力和修养达到炉火纯青之境以后的自然流露,决不是有意为之。”或被誉为归真返璞之“孩儿体”。于右任对他的书法亦甚为赞异,他的诗古雅含蓄,声情并茂,有感而发,寓意深远,亦独具风范。
谢无量先生不以书家自称,他是一个学者,他把书法和诗都作为抒写自己胸襟的一种方式。他真正花费在书法上的时间也多是用于读帖,他与鲁迅是同种类型的“书家”,他们的书法好像是不讲求法,而那些耐人回味的东西却自然随意地从字里行间流露了出来,是学养、天分和对书法传神写意的本质特点的超悟成就了他们的书法。观其书作,一眼看不出看其所宗,反复体味中便发现他同时继承了晋帖的气韵生动和南北朝碑刻书法的质朴自然,同时也受了些沈曾植书法的影响。
他的书法无一字毫宕一笔险怪,出以闲逸,又骨健神清、气宇轩昂。《沧浪诗话》谓:“盛唐诸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其实用这段话来阐释谢无量书法我想也未尝不可,虽然完全从“法”的角度来讲,其书作中也存在不少任笔为体的地方,但将他的书作同处处讲究法、笔笔讲究来历的沈尹默、邓散木的作品挂于一处时,还是觉得在更高的层次和意义上,那种对比差距确实是较为明显。
谢无量一生著作甚多,有《佛学大纲》、《伦理学精义》、《老子哲学》、《王充哲学》、《朱子学派》、《诗学指南》、《诗经研究》、《中国古田制考》等;出版的书法集有《谢无量自写诗卷》、《谢无量书法》上下册,诗集有《青城杂咏》。
他晚年倍加努力于史学、文学、经学等诸方面的研究,发表了不少论文,如:《再论李义山》、《纪念关汉卿——革命的戏剧家》、《诗经研究与注释》等。
他是一位正直的爱国人士,是一位传统文化系统研究的先驱,也是一位在诗词、书法、文史研究、文物鉴赏等方面卓有成就的方家。在学术界声望很高。
谢无量书札、书作
谢无量的书法一度被称为“孩儿体”,这是论者出于对其率真朴拙书风的推崇。其实,细察谢无量书法,用“孩儿体”称谓他的字是不恰当的。
赵之谦《章安杂说》中有一段话:“书家有最高境界,古今二人耳。三岁稚子,能见天质;绩学大儒,必具神秀。”其实,谢无量正是以绩学大儒得三岁稚子趣,除了率真拙朴外,更是轩昂超逸,神秀独出的,恰恰是绩学大儒之字。严沧浪《诗话》云:“盛唐诸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用这段话来阐释谢无量书法也是很恰当的。谢无量同时继承了晋帖的气韵生动和南北朝碑刻书法的质朴自然,出以闲逸,又骨健神清、气宇轩昂。
于右任曾评价谢无量的书法:“笔挟元气,风骨苍润,韵余于笔,我自愧弗如。”于右任不愧是一代宗师,一句“韵余于笔”可谓独具慧眼。在现代书法史上,许多书法家都首先是学者、诗人和政治家。他们早年接受过良好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熏陶,因此不约而同地都具备一种文人学者的气质,于书法特别是对于小行书尤其精擅,“书卷气”就在他们著书立说形诸文字间不自觉地从手底流露出来。谢无量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文人书家。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所著《楚辞新论》、《古代政治思想》、《中国妇女文学史》、《中国古田学制》、《诗经研究》、《佛学大纲》等,洋洋洒洒,蔚为大观。五四运动期间,谢无量与陈独秀、李大钊神交意合,拥护新文化运动。他为《新青年》写白话诗,并用白话文写成《平民文学之两大文豪》(再版更名为《马致远与罗贯中》),此书深得鲁迅先生推崇。像谢无量这样一批生活在19和20世纪之交的中国新文化的开拓者,他们身上既有极其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又站在社会变革的前列,富于创新精神。这使得他们的文化与艺术研究,往往能够找到新与旧很好的切合点,并有机统一于一体。谢无量书法可以说是他传统学养与革新思想滋养的产物,是他所处的那个新旧交替时代的产物。
谢无量书法在形式面貌上无疑是全新的,在笔法上删繁就简,省去了二王法帖中细部精巧的提按转换,而突出线条本身的张力。字形通透而散淡,点画顾盼而少映带,似无为而为,气息与“八大山人”、弘一法师相通。他不刻意在技巧层面设置“高难度的动作”,不追求以点画的特殊效果吸引人,但是他的书法中透出一股六朝文人书法典雅高华的神采,正是在这一点上谢无量似乎在有意无意之间达到了堪与前贤比肩的高妙艺术境界。他的作品,看似漫不经意,不衫不履,实则自然天成、大雅不雕,胸有万千丘壑。其笔姿凝练而飘逸,清秀而沉雄,寓巧于拙,体疏意密,柔中见刚,真正做到了苏轼所谓“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而行款布局气势连贯,错落有致,毫无矫揉造作之感。通观之下,尤觉神飞意扬,逸趣横生,旋律、节奏十分和谐,具有非常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这不是仅有笔墨功夫就可以达到的。谢诗自云“眼底几许知魏晋”、“自写黄庭不为鹅”,较之清代帖学末流学王羲之点画毕肖而神采尽失,谢无量书法寓新意于平淡之中,寄妙理于法度之外,可以说是真正继承了魏晋书法精神。
谢无量虽然在抗战时期久负书名,但对自己的书法却基本上没有论述,对历代书法评论也很少,笔者仅见两则,一则为题张毅崛藏宋拓《圣教序》诗:“右军风格最清真,貌似如何领得神。浪比俗书趁姿媚,古今皮相几多人。”
一则为跋唐光晋藏《张猛龙碑》:“(《张猛龙碑》字)或大或小,或仰或欹。藏棱蓄势,发为貌奇。虽存隶法,亦挟草情。美媲中岳,兼嗣兰亭。神行乃妙,皮裘为下。旧拓可珍,敢告知者。”
在这两则跋语中不难读出如下信息:第一,谢无量在书法上对魏晋风流最推崇“清”和“真”。“清”有“清醇”、“清雅”、“清明”、“清静”意;“真”有“本性”、“本原”、“精”、“淳”、“真实”意,在佛教观念上与“妄”相对,是书法“韵”的至高之境。所以谢无量在书法创作中进行了自觉的实践。沈尹默先生曾赞为“奇丽清新”。吴丈蜀先生更为知己,在论谢无量书法诗中多次提到“清”和“真”。
第二,“虽存隶法,亦挟草情。美媲中岳,兼嗣兰亭。”两句最值得我们注意,虽是赞《张猛龙碑》的跋语,但用于形容谢无量的书法也是贴切恰当的:古质处存隶意,流畅处显草情,稚拙处合中岳嵩高灵庙碑,潇洒处似兰亭。
第三,南朝书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谢无量 “神行乃妙,皮裘为下”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见谢无量于书法虽少议论,却是深谙书理的,他的书法也是这句话的最好注脚,其最超人处正是神采——神秀独出而傲视百家。
谢无量不期求于书法技能的全面,也不甚关注形式的完美。他的作品大多不钤印章,且多为诗文手稿,写来自然轻松,如水成纹,实大手笔所为。钟繇云:“书画者,界也;流美者,人也。”谢书之美,是自然“流”出来的,唯其如此,方能写出我心自在。谢无量在书法艺术中落落独往、矫矫不群的表现,其实也是其人品气度的自然显现。刘熙载《艺概·书概》说:“杨子以书为心画,故书也者,心学也。心不若人而欲书之过人,其勤而无所也宜矣。”“心学”之书,当“其心若人”、“书如其人”。这一点,可以在他的诗歌中得到印证。“眼前忧乐寻常在,莫道浮云变古今。”此为对天下忧乐之超悟。“少年忧世成狂疾,老至无能始达观。千秋扰攘凭谁问,袖手沧桑仔细看。”此为对多变人世之超悟。“平生忠信意,暂涉感苍茫。”“死生真一贯,物论会双齐。”此为沉郁后的超悟,是对于人生物理达观后的会心一笔。不假雕饰,不矜奇怪,一派天机而“韵余于笔”,这是书法艺术最难能可贵的一种境界,它出之以平淡,然而这是绚烂之极后的平淡,真水无香。
谢无量学识渊博,擅长诗词,书法气宇轩昂,卓然成家。
“由于他博古通今,含蕴深厚,兼之具有诗人气质,襟怀旷达,所以表现在书法上就超逸不凡,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在书坛独树一帜。从他的手迹中可以看出他对魏晋六朝的碑帖曾下过相当的工夫。从行笔来看,受钟繇、二王及《张黑女墓志》的影响极为明显。从结体来看,则可窥见《瘗鹤铭》以及其他六朝造像的迹象。尽管他师承这些碑帖,但决不做他们的奴隶,而能融会贯通,博采众长,创造出自己的书体,在中国书史上确立了自己的流派。
显然,谢氏是书法界中的革新派,是书法创新的先驱。他的字结体是听其自然,不受拘束,运笔如行云流水,天趣盎然,完全是功力和修养达到炉火纯青之境以后的自然流露,决不是有意为之。”或被誉为归真返璞之“孩儿体”。于右任对他的书法亦甚为赞异,他的诗古雅含蓄,声情并茂,有感而发,寓意深远,亦独具风范。
谢无量先生不以书家自称,他是一个学者,他把书法和诗都作为抒写自己胸襟的一种方式。他真正花费在书法上的时间也多是用于读帖,他与鲁迅是同种类型的“书家”,他们的书法好像是不讲求法,而那些耐人回味的东西却自然随意地从字里行间流露了出来,是学养、天分和对书法传神写意的本质特点的超悟成就了他们的书法。观其书作,一眼看不出看其所宗,反复体味中便发现他同时继承了晋帖的气韵生动和南北朝碑刻书法的质朴自然,同时也受了些沈曾植书法的影响。
他的书法无一字毫宕一笔险怪,出以闲逸,又骨健神清、气宇轩昂。《沧浪诗话》谓:“盛唐诸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其实用这段话来阐释谢无量书法我想也未尝不可,虽然完全从“法”的角度来讲,其书作中也存在不少任笔为体的地方,但将他的书作同处处讲究法、笔笔讲究来历的沈尹默、邓散木的作品挂于一处时,还是觉得在更高的层次和意义上,那种对比差距确实是较为明显。
发表于 2016-3-7 15:18:0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拜【尊】字真有味,谦逊不是谁都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5-18 12:26 , Processed in 0.14334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